论公民教育的真谛
2018-09-10田琳王熙
田琳 王熙
摘要:现在的世界呈现着开放、包容与融合的趋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公民教育已不再是西方社会的专利,而是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需要塑造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它所包含的维度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充分得到尊重与认可的主体权利,自由开放平等的观念,同时还要具有捍卫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更重要的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公民教育是培养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文明素养的公民。一方面公民的行为自觉的符合人类文明基础之上的民族风尚;[1]另一方面要让人民掌握真正的话语权,实现舆论民情与政务管理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我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才能为构建和谐均衡有序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公民教育;中国文明;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111-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22
一、公民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文明进程来说,西方的公民社会形成较早。最先提出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亚里士多德用公民社会概念来指称城邦政治,“城邦政治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了一个城邦”。在城邦治理中,具备参政资格的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参与城邦大政方针和公共事务的决策,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公民社会。这种公民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社会,或者说是被政治规定了的社会。在公民社会中,人民拥有权利,同时个人利益不受侵犯,而洛克使得公民社会具有了真正的近现代意义。洛克认为人们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而汇聚为社会权利时,就进入了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对于政治权利的执掌者有了制约功能;洛克透过对自然状态的假定以及社会契约论的手段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公民社会理论架构。从黑格尔开始,公民社会概念有了对抗国家专横的意味。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主义的产物,是西方社会在反对教会统治和君主专制,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主义的产物,与民主共和国家相伴而生。
公民社会中存在着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的特征。其基本内容大体包括: 第一, 个人主义。保护和增进个人权益为公民社会的鲜明特征。第二, 多元主义。包括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公民社团的多样性、思想、交流的多元化。第三,公共性。它是公民社会的一个根本特性,公民个体通过对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的关注和参与而实现,强调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制约国家权力。第四,法治性。依法保证公民社会同国家和经济部门相分离, 保障公民社会的自主性。
相比较中国历史传统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和皇权独尊,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悄悄在公民社会中萌芽,而我国古代时期一直强调的“愚民”政策,更多的是要培养顺民。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文人逐渐丧失了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只能循规蹈矩,抑制自己的自主创作能力,在皇权威严的高压下苟延残喘,惶惶不可终日。结果必然会导致人民揭竿而起,奋起反抗。人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王朝宣告灭亡。接下来出现的“新文化运动”为人民带来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清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人拿起手中的笔杆子书写心中所想,抒发独立人格,由此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起步。虽然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种严重阻碍文化发展抑制思想传播的事件,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与个性的张扬势在必行。在“保障人民权利”写入《宪法》的那一刻,我们就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责任,把自己历练为拥有多元化思想、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真正有价值的公民。
二、公民教育的现代化意蕴
教育在公民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能够启迪思想,提升素质,塑造人的价值观。远至夏商西周的官学亲授,近至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每一个历史进程的推进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在传播主流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开拓思维磨练心性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肖川老师在《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并进而减少愚昧、迷信、贫穷暴力、犯罪、歧视、压迫、不平等、不公正等现象,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的功能。如果没有基本的读写能力,社会下层民众表达自身需要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将受到严重的局限,这将直接给他们带来不安全,因为不能充分有效地表达自我利益的诉求,在政治上声音的丧失将严重地削减他们的影响力和获得公正待遇的可能性”。教育通过传播正确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去影响人们, 提高公众的自我修养,使人们跳出个人狭隘的视角,关注社会已有的公共问题,并以此去生活、行动,从而塑造出公民社會应有的价值观。
教育的出现,是人们表达内心诉求的钥匙,是人们坚持内心基本道义的标尺。因为有了教育,我们可以不再迷茫,它成为了我们维护集体利益基础之上的个人利益的保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可以用传承几千年的文明道德标尺去明辨、衡量是非,用根植于内心的恒定法则去呼唤公平,捍卫正义。从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战士,守护本心不移的勇士。教育将我们塑造成了真正的人,一个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这也是公民教育的真谛。
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公民意识、公民智慧、公民道德和公民法治等方面。[2]公民意识就是要唤起公民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意识;公民道德教育的使命, 是培育出公民社会所必需的社会公德,核心是对公平正义的追逐;公民的法治教育则是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以及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这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社会要求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力量的结合并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在社会事务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人的主体性意识得不到唤醒和张扬,那么我们在经济上就难以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在政治上难以保证公民参与政务的积极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则使人们缺乏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责任。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关系的良性协调。
所以“公民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只有培育出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建立起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才能最终形成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早日实现社会稳定,民族繁荣的“中国梦”。
由此笔者看到公民社会和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在公民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教育培养公民,传播思想,塑造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建构促进了教育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媒介的多元化。由此实现教育与公民社会的有机统一。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公民的基本意识,包括主体的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才能标志着公民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公民意识首先表现在政治权利与义务方面,比如在选举期间我们对于行使神圣投票权力所感受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都彰显了我们作为权利主体对权利使用和支配的满足感与自豪感。[3]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珍惜投票权利,漠视选举的人依然存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集中体现在国家事务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得捍卫祖国荣誉,这也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展开来说,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履行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们作为纳税人,一直在履行着纳税的义务,同时我们也在享受着国家的各种保障政策。就比如说,我国的高铁事业取得的瞩目成就。便捷的交通,舒适的环境,贴心的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是诚意满满,精益求精。高铁由原来仅有的几条主干道发展成为遍布中国的交通网。我们在享受舒适条件的同时也在不禁感叹祖国的强大的科技与研发实力,如今的高铁作为我国的首创专利,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受益。这项新型产业无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惠民福祉,由此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
三、公民教育的根本:德育
公民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这是人们扎根于社会牢不可破的行为底线,同时也是人们不约而同遵守的文明规范。公平正义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稳定社会,平息民乱、维系民情的重任。公平正义的存在,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国情民生生生不竭的源泉,是凝聚社会人心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最应该体现公平正义的就是我们的司法,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4]笔者认为在我们走向现代法治社会时,除了要以法律作为公民追求公平正义的基础外,我们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的捍卫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之声的呐喊源自于我们内心对于道义的衡量和坚守,源自人类文明,源自我们意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在走向现代化的公民教育进程中,喜忧参半。可喜的是,我们的公民权利义务意识的觉醒以及面对重大事件敢于发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但让我们感到忧虑的一方面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总有一些人为了博得关注而发表一些悖论,因此媒体引导的作用不容小觑。媒体切不可断章取义,仅仅为了博人眼球而歪曲事实,掩盖事情的本来面目,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另外我们应该明辨舆论导向,所谓的明星效应是在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报道又会造成攀比奢靡、盲目崇拜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日益滋长。我们希望的是将我们平凡的人和事无限放大,真正的将大多数人民的呼声情感及利益放在心上,以媒体作为中介,实现舆情与政务的良性互动。这也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进程。
另一方面是在有些事情上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无能为力。章莹颖案的忽明忽暗,越来越扑朔迷离的真相,丑恶黑暗的人性毕露,网民齐齐发声却也无果。我们有些无奈,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冰冷的通告,而是一個事实的真相;还有心痛,心痛更多无辜的人牺牲在丑陋争斗中,心痛我们人微言轻,因为比起关注看似错综复杂的局面形式和各种力量的博弈,我们更需要的是公平正义;是什么让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在那些标榜“人权”的西方世界中泯灭沉沦,又是怎样的道德沦丧才能让人为所欲为,践踏了法律的准绳?基于此,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尊重个体生命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很漫长,但是我们会一直在路上,坚信正义永远不会迟到。
这个社会终究不会让我们失望,让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于欢的辱母杀人案,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民声鼎沸的盛况。当第一次无期徒刑的司法判决有悖于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的执着坚守时,正义的天平会偏向哪端?大多数的人心中可能对于司法判决的程序了解不深,那么强制他们发声的究竟是什么?就是公平正义,这个根植于中国人心中恒久不变的道德准则。也许正是在我们拥有言论自由权利,主动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内心的不平可以喷薄而出,社会的舆论得以揭竿而起。当铁面无私的法律遇上弹性制动的舆论,公平正义又将走向何处?公平正义的力量之强大就在于其无可比拟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国人的言论达到了空前的一致,要求重新审判。这是舆论民情对于司法的挑战,也是公平正义对于法理的呼唤。
人们通过对正义的执着与坚守终于换得于欢案的二审,法院应民意通过微博全程直播审判过程,让网民全程参与监督。以事实为依据,明察秋毫,实现了政务公开的透明化,这次司法审判也成为了我国走向法治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网络的键盘侠发声五年的判罚太轻,抨击我们是用舆论绑架了法律。其实这只是在铁面无私的法律中添加了一些弹性的民意,二者都是对公平正义的捍卫,并无相悖,殊途同归。审判的过程并没有弄虚作假,一直是以事实为依据,并采取多方取证的方式进行了案件重审,这一过程着实体现了舆论民情与法理的良性互动。在冰冷的法律中注入了一丝温情,源于大多数人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公平正义之曙光终会照亮每一个苦苦寻觅又匠心持守的面孔。简言之,与其说这次案件是舆论民情的有力助推,不如说是公平正义的强势回归。
由此可见,公民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塑造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有主体性有意识的人,还要正视公民的力量,尊重公民的权利,在政务与舆论的良性互动中坚守捍卫公民德育的核心要义—公平正义。
四、學校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公民的重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其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中阐述了由国家、社会再到个人的梯级道德行为准则,成为贯穿国民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些都表明,在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之梦需要整体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水平,而公民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不可忽视公民教育对于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公民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注重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渗透公民教育,实现全方位多科目的公民教育的培养体系。[5]多科目要体现在基础科目如语文、英语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思想品德》、《政治》、《社会》等科目中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概述,还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以及英语教学中中西文明对比的批判思维的培养,从而强化我们对于爱国情怀、和谐社会的理解,中华文明的弘扬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是我们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全方位包括理论、实践和精神层面,课堂教学的理论应当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走进社区、开展与道德模范交流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有利于使我们从中真正感受到德育建设对于国家富强、社会文明的深远意义,[6]从而更加自觉的成为社会道德的坚守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其次,塑造真正的人。公民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塑造具有独立的思想、充分的主体性、追求公正平等价值的现代公民。落实在基础教育中,着重体现在学生意识、能力、思维、行动力的培养。意识包含了主体性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责任意识;[7]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积累与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思维包括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行动力包括学习实践的执行力、效率以及小组行动中的领导力。这里尤其强调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新时代公民应自觉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拥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敢于表达,掌握真正的话语权,勇于追求公平与正义,这才是新时代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与真谛。
最后,培养道德自觉。自觉的道德意识需要更深厚的历史理解、更犀利的批判目光与更敏锐的反思意识。这些都必须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培养。[8]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批判与反思比起一味的吟诵传统佳话对于道德意识的觉醒的培养更为有效,学生在评判社会事件中领会到德育的真谛与重要意义,在反思中成长,形成自己的思想,升华成独立的人格,从而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公民既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奉献者。[9]公民教育于个体而言,代表着主体权利、独立人格、平等观念;于社会而言,是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自觉践行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10]于国家层面,则是我们秉承道德意识的自觉与反思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综上所述,公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文明进程的必经之路,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啸.论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定位 [J].全球教育展望,2010 (8).
[2]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J].学术研究,1997 (4).
[3]王啸.公民教育:意义与取向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 (1).
[4]王啸.正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维度[J].当代教育科学,2006(2).
[5]万明钢.论公民教育 [J].教育研究,2003(9).
[6]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7]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兼论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8]王熙, 苏尚锋, 曹婷婷.从国学之“国”看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
[9]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
[10]卢爱国.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J].学术论坛,2005(12).
(责任编辑:赵广示)
Abstract:The present world is showing an open, inclusive and convergent trend.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Civil Education is no longer the patent of Western society, but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Civi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eds to mold a real person, a person of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t contains the dimensions of a complet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fully respected and recognized the main right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but also have the firm determination to defend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More importantly, in people's masters of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ivi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citizens with public awareness and public cultural accomplishments.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for citizens' actions to consciously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customs based on Human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enable people to have a true voice and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government affairs ,can we achieve Civi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we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society.
Key words:Civil educ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Fairness and 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