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
2018-09-10田钦赵倩周正柱
田钦 赵倩 周正柱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形式,对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等上海第一批18家高校智库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精香料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调研,详细分析了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调研结论对于高校新型智库如何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型高校智库;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001-04
Abstrac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is paper initiates a survey on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mong 18 university think tanks, for example, Research centre of Chinese Economy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novation Centre, Municipal Institute for Life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Aroma and Perfum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East China a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analyzes problems in the university think-tank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he research result has great importance in guid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new type of university think-tanks.
Keywords: new typ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ov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一、概述
在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注重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切实做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些情况说明,中国智库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的智库面临着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特色智库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智库建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当积极的参与到决策和咨询中,调动主动性,开展相应的研究,发挥其智囊和思想库作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应当关注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关心国际问题,促进高校智库建设的开展。2014年2月,教育部启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其中提出了高校智库建设应当遵循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实现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加强资源的优化整合,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高校智库,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批示,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目标,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建言献策质量为根本,逐步建设一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上海市教委于2013年在18所高校中启动专业型智库建设,设立第一批上海高校智库,2014年11月组织专家对首批高校智库进行了筹建验收。那么,目前以上海第一批18家高校智库为主体的上海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对策和措施促进高校特色智库健康发展?为了了解这些问题,课题组特展开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现状情况专项调研,主要采用问卷和专家访谈形式。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围绕如下几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关于智库的形成和发展的政治背景研究。早期学者们的研究多是基于历史路径的分析方法,针对智库的形成和发展政治背景开展相应的分析(David,1993)。
二是开展智库的对比、分类和排名。智库的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其政治体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各个国家的智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其标准的不同,开展智库的分类研究(Josef,2006)。
三是智库影响力评估的过程中,采取实证和案例结合的方式。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智库研究人员已经明确决策过程中,智库的影响力,但是其影响力的大小一直没有形成共识。
(二)国内研究概况
从现有的文献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研究。一是关于西方智库概述著作的出版。如吴天佑等(1982)简要对美国60个主要的智库机构进行了介绍。概括性地介绍了西方智库发展的背景及原因,总结了智库的职能和活动特点。在二十一世纪,在西方智库研究的过程中,其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如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2000)对世界主要国家智库的运作机制、人员组织、研究情况等作了综合性介绍。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2003)全面介绍美国智库与美国对华决策关系。
二是国内关于智库对公共政策作用的研究。在我国,研究智库和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从美国智库开始的,不少的研究人员的观点是,美国智库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智库运行模式以及其政策背景。相关主题研究有:第一,分析美国智库的概念、运行体制及舆论引导作用。第二,对智库在美国外交政策制订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探索(陈英霞等,2014);第三,智库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是中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是关于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课题组为了了解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研究情况,于2015年10月13日通过中国知网,主题为“高校智库”,查询共得165篇文章。我们将时间限制在2012年11月8日至今,查询共得153篇文章。可见,关于我国高校智库的研究主要是在十八大后,由于中央对智库发展的重视,才引起学术界对高校智库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看,主要围绕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关于我国高校智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秦惠民等,2014)。在分析我国高校智库目前发展中具有的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转变思想认识、找准发展定位、创新机制体制、建立智库品牌、汇聚高端人才等方面建议。李名梁等(2014)分析天津市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托学科优势打造高端智库品牌、建设天津高校智库联盟、开展校政共建、完善评价标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对策。另一方面,关于国际高校智库建设经验与比较研究(任 ,2014)。如陈英霞等(2014)分析认为胡佛研究所采用灵活多样的聘任模式和组织方式确保研究质量和影响力,借助研究所和相关高校院系的良性运转,实现自身研究领域的优势和大学优势学科相互支撑,实现双方的互赢。陈娟等(2015)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创新中心为例,分析了高校智库平台建设的开放式全面协同创新图景,为我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我国智库及高校智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的描述,实证调研文献相对较少;关于我国高校智库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在近两年才关注,对于国外典型高校智库发展经验、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等本土化研究相对较少。
三、调研分析
调研目的是了解上海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现状,掌握目前上海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及瓶颈,清晰认识到高校智库建设以及发展的方向,在客观依据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智库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以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等上海第一批18家高校智库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精香料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机构为对象。
调研主要针对上海第一批18家高校智库和相关研究机构,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发放250份问卷,剔出无效問卷,实际有效问卷213份。在市场调研开展的过程中,调查问卷是其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问卷设计的质量对调查的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在整个问卷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开展相应的文献阅读,咨询专家意见,初步调查问卷,做好个人访谈,不断的修改,最终形成有效的调查问卷。调研结果如下。
1. 上海高校智库人员规模与组成概况。高校智库中大多数以5-10人和11-15人的人员规模为主。可见,高校智库没有官方智库庞大的系统,是一种隶属于大学的组织,主要是进行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主要是大学单独创建,或者在相关结构和团体的辅助下创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协作的小团体。上海高校智库中的研究人员多数是以知名学者为主体的常驻研究员,达到61.93%,多类型的访问研究员占到29.68%。由此可见,智库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够胜任相关工作,接受相关的高等教育,了解相关的研究方式,具有敏锐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智库研究的过程中,想要获取高质量、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是关键,能够有效的发挥人才聚集效应,促进咨政建言长效机制的形成,同时能够有效发挥智库的影响力,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智库人员应当熟悉整个的进程和规则,具有相应的政治知识,开展政策走向的预测。最后,应当具备政策企业家精神,善于推销自己的思想产品,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借助通俗的语言撰写文章,表达复杂的问题,使得非专业人员能够广泛的接受和理解。
2.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主要功能概况。高校智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政策建言,占到18.31%;其次是战略研究,占17.13%;人才培养与公共外交也是高校智库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分别占到15.45%和15.06%;在其他的功能中,舆论引导、提供高质量思想以及建立公众信心分别占到12.30%,11.02%和8.76%。由此可见,新型高校智库应当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高校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和要素整合,构建具有多元化功能的研究队伍,建设相应的平台,主要负责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
3.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在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影响因素调查中,研究选题需要更合理定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占16.32%;决策部门与高校智库的交流渠道过少,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以及品牌影响力不够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分别占15.09%、13.76%和13.54%;公众对智库关注度不高、政府的决策制度不完善以及国际影响力不够高分别占到11.88%、11.65%和10.21%。调研表明,我国自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完善,但是在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便利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智库和政府缺少密切的联系,不能够从政府获取到第一手资料,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的信息公开,使得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较差。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原因是由单一的学科团队研究模式导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深,占21%;研究的角度也存在偏差以及学术性过强,导致理论与应用的转化率较低,占20%;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不够,智库获取数据难,因此智库研究的课题往往与政府、社会联系不紧,研与用脱节;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擅长学术方面的研究,学术影响力比较大,但是,其研究的课题和社会实际缺少相应的联系。因此,借助高校智库的构建,实现具体决策人员和决策部门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应的分析,提出观点,影响具体决策进程,如向决策者递送政策简报等。
4.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关于上海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调研中,其中,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培养和打造高校智库队伍建设占17.23%;完善研究成果学术评价体制,注重成果多样性转化应用占16.17%;整合优质资源,重点打造国家级智库占14.7%;建设中外高校智库交流,打造高端发布平台占15.88%;通过改革项目管理,推动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占15.78%等。
因此,高校智库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国家级智库的打造,作为重点内容,借助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科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高校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新型的智库机构。
第二,注重高校智库队伍的培养和打造。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加强高端智库人员的聚集,凝聚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加快智库高素质人才的交流,实现高素质智库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三,建设高端发布平台。构建相应的高校智库交流平台,实现中外成果的交流,不断增加成果报送的力度,加强成果的管理和发布,促进成果应用渠道的扩展。
第四,加强协同的不断推动,科研评价的有效改进和完善,加强项目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管理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第五,加强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建立相应的政策配套设施,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智库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对策与建议
1. 保持智库研究的相对对立性,确保研究成果公平、公正。智库具有独立性特点,但并不是代表其和政府对立。加拿大的莫厄特中心认为,“如果智库成立的目的就是批评政府、反对政府,这样的智库恰恰是没有独立性的。智库的独立性体现在对政府与大众的影响力和沟通力上”。美国智库提倡的“独立性”,并不是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永远的批判,主要是指其基本立场的相对独立,学理逻辑和论证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在政策报告出台的过程中,保证一定的独到观点,但其最终的研究产品,其目的是实现政策的影响和改变。
2. 加强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整体服务能力。高校智库想要得到发展,应当使其不断强化,成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意识,加强高校人才配置方式的改革,创新经费管理方式,优化成果评价模式,引进更加优秀的人才,实现各类资源向智库的聚集。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党和国家的要求,发挥高校的自主权利,鼓励高校内相关的研究结构研究基地,实现新型智库的转型。同时,高校应当发挥其学科和人才优化,学科齐全,人才集中,更加有利于各項优势的发挥,促进智库人才实现职业化,智库发展更加专业化,研究出具有更高实用效果的新型高度智库。
3. 依托学科优势,打造高端智库品牌。上海各个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和利用自身优势,依靠特色领域内的专业人才,利用丰富的知识沉淀,和相关的政策研究相结合,明确研究的方式,突出研究的重点,使其具有相应的研究特色,确保研究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不断努力,争取打造出高品质、一流的高度智库品牌。
4. 打破校际壁垒,筹建“上海高校智库联盟”。在智库研究的过程中,现实中的问题比较复杂,使得单独的高校难以承担某个研究领域的全部问题,因此,应当摒弃本位主义思想,打破院校的壁垒,加强各个高校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跨越院校、跨越专业的研究队伍。同时,完善相应的责任分担制度和利益共享制度,促进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发挥协同的优化,不断的创新发展。
5. 完善相关政策,为高校智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高校的研究资源比较丰富,是智库建设的丰富资源,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第一,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各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政府扶持,促进高校思想的解放,在尊重学术研究规律和尊重新智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管理机制的改革。第二,最大程度的开放政府决策事项,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高校的全面支持,确保各项决策更加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David M. Ricci.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The New Washington and the Rise of Think Tanks[M].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2]Josef Branml.U.S and German Think Tank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German Policy Studies,2006,3(2):222-267.
[3]陈斌.高校智库建设:服务社会的应然与实然[J].高校教育管理,2014,06:56-60+65.
[4]陈英霞,刘昊.美国一流高校智库人员配置与管理模式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4,02:66-71.
[5]陈娟,李建清.开放式高校智库平台研究——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大创新中心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5,02:117-120.
[6]高振强.地方高校智库的属性及其发展策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03:37-43+102.
[7]顾岩峰.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76-79.
[8]李名梁,王文静.天津市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天津电大学报,2014,03:63-68.
[9]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04:15-20.
[10]任 .试论我国大学智库功能发展的困局——中美比较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4,8(4):31-36.
[11]沈国麟,李婪.高校智库建设:构建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46-50.
[1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M].时事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