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地区精准扶贫探析

2018-09-10李炜炜

中国商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策略分析

李炜炜

摘 要:精准扶贫是消除区域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可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推广了“金融扶贫”工程,效果显著,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针对青海地区金融扶贫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等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青海地区 精准扶贫 策略分析 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b)-146-02

1 金融扶贫理论分析

2016年,国家中央机构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在未来五年充分落实脱贫战略,力求解决国家区域性贫困问题。落实青海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是当下国内小康目标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及时加强金融扶贫工作的落实。

国内外学者针对金融扶贫等相关理论做过大量分析,总结如下:第一,Stiglits研究后,指出金融市场具有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国家相关机构需要及时进行引导、介入处理,加强相关政策的落实,从而促进实际利率的合理走向和发展趋势,力求短期内营造出穩定的宏观环境,并加强农村当地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和金融门槛要求。第二,美国Adams(2002)提出“农村金融市场论”,其中针对农业信贷补贴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金融深化”是快速解决“金融抑制”的途径,可将其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属性。国内专家在进行金融扶贫方面的分析中提出多元化理论。

2 青海地区贫困状况分析

青海省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仅次于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是我国较为特殊的贫困地区,无论在贫困区域之大、贫困程度之深还是致贫复杂性方面都在全国前列,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战,现阶段青海省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寒山区、边远农牧区等区域,这些区域将是未来攻坚克难的主战场。青海省除了省会西宁市外,98%县市为贫困区域,贫困区域占地面积为67.2平方公里,贫困户14.9万户,贫困人口高达53.97万人。

作为国内扶贫开发的主要地区,青海当地的金融扶贫具有难度高、任务重的特点。当地民族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存在一定关联,发展滞后、经济建设不足、生态环境苛刻、人口综合素养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设备设施不完善,各种矛盾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建设,此外,青海当地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作用,多数产生了返贫作用。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指出:青海必须全面开发“扶贫惠农工程”,及时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并力求其发展、成果等满足预期目标。

3 青海地区金融扶贫的困境、难点分析

3.1 金融服务体系的适应度低

今年国家针对农牧地区进行了大幅金融服务改革,对青海省农牧区的发展建设、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了充分的金融支持,但是必须加强市场机制制约影响的分析。青海省农牧区商业金融机构的分布不均,县级以下地区很少见到金融服务网点,金融服务机构多数是农信社、邮储银行,服务质量一般、客户满意度差。小额信贷机构、青海银行、农村资金互助机构等在农牧区的分布少之甚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地贫困户的实际需求,进而引发金融扶贫的依托性差。此外,民间金融机构可缓解当地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其成本高、风险大、投资盲目的特点十分突出,发展空间受限,政府、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诸多矛盾问题。

3.2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化问题突出

当下青海当地在贷款方式上不断进行推陈出新的处理,但是其金融扶贫一般是将贷款产品作为核心进行处理,其他服务一般应用较少,如基金、信托等一般不会在农村扶贫工程中出现。结合产品创新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一般创新能力低、营销意识不足,且当下农村的金融机构一般会受分行、总行的条例约束,不存在独立自主经营的状况。最终结果为贫困地区的金融产品具有单一化、本土化的特点,金融服务存在显著缺陷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牧用户获取资金的能力,其市场支配能力、资金支配能力存在显著缺陷问题。

3.3 农业保险、农业担保业务不完善

总结青海地区发展状况可发现,当地因灾致贫的状况较为严重,比重高达15%,当时当地农业保险的推广却尚未完善。农业保险运作中,具有成本高、效益差的特点,这是其应用不尽完善的主要原因。而担保业务作为影响金融扶贫效果的主要问题,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当下青海地区担保业务体系并未完善,对金融扶贫效果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一方面出于对经营运作管理风险的担心,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这对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的发展而言可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因此,当地金融机构在发放扶贫贷款中必须考虑多方要素问题;另一方面,担保业务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会降低当地贫困用户的积极性,导致金融扶贫项目的落实受到一定的阻力作用。

3.4 金融扶贫成本偏高

青海地区农牧民住户较多,存在分散度高、交通便利度差的特点,其硬件设备设施薄弱,而金融服务一般是呈现出辐射面服务的状况,无法覆盖所有用户,即产生了银行业务推广、开展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当地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等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居民仍停留在现金交易的认知观念上,对个人信用评价、市场意识、金融服务等概念较为模糊,增加了银行相关服务推广的难度,这对金融扶贫工作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

3.5 基层岗位职能发挥不到位

当下部分干部对精准扶贫的认知理解并不全面,关注度差、理解不深入等状况导致相关作业人员在进行工作执行中存在畏首畏尾、责任感弱、思路举措模糊等现象。此外,部分地区建档立卡工作执行细致度差,扶贫信息登记不完善,无法保证衔接及时、协调到位的基本要求,进而引发政策制度不能有效落实,整个职能的发挥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政府基层工作职能不完善,对后期金融扶贫工作的推广、宣传工作的执行、金融机构和用户之间的交流等均会产生阻碍作用,最终导致贫困户无法了解金融扶贫的重要价值和当地政府推广政策的最终目的,这对扶贫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恶劣影响。

4 优化策略分析

4.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化

首先,必须加强当下金融机构的职能落实,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引导作用,尤其是藏区贫困县的综合开发服务、设备设施服务等。其次,可在贫困区设置小额信贷机构、青海银行、保险公司等网点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小型金融机构的灵活性、适应性。促进民间金融机构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4.2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丰富性

首先,针对金融扶贫项目,需要优化其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扶持力度,从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方面进行优化。此外,各金融机构还需要及时加强小额贷款、高质量债券、回购协议方面的管理,提高金融服务的全面合理性,及时为贫困户提供担保信息和宣传资料,从而实现保证贫困户及时脱贫的最终目标。

4.3 优化农业保险制度

考虑到多数贫困人口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当地农业生产运作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如玉树、果洛等地区便是地震多发区,极易引起当地社会的稳定性下降,可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当地农业保险力度,尤其是针对当地用户的系统性保险政策,必要时可增设商业保险,将其作为政策保险的补充项目。

4.4 强化基层政府职能

基层政府需要加强思想层面的合理分析,尽量保证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管理,提高金融扶贫项目的精准程度,加强编制规划的系统性,有效结合当地资源后进行分类别扶贫,切实加强项目投资方面的管理控制,旨在为金融扶贫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需要加强在当地进行金融服务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当地贫困居民快速了解金融服务的运作规律,从而实现促进扶贫项目推进的目的,保证金融扶贫政策在青海地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永清.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思考[J].青海金融,2016(8).

[2] 马龙,唐淑芳.精准扶贫在青海的实践——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精准扶贫工作纪实[J].青海金融,2016(9).

[3] 奎万莲.农发行青海分行扛起精准扶贫的责任[N].农村金融时报,2016-11-21.

[4] 郭蒙,王健.新常态下青海精准扶贫新思路[J].价值工程, 2017,36(35).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策略分析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