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导向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制度探析

2018-09-10刘凤兰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险导向科研经费

刘凤兰

【摘 要】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监管力度不断升级,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亦随之进一步拓展。为了使科研经费规范、科学、合理地使用,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依照高校科研项目的流程特点,把科研活动的立项、实施、结题验收3个阶段与风险导向审计紧密结合起来,对不同阶段的重要节点进行风险审计管理,排查经费支出的安全隐患,以期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高效、规范、合理。

【关键词】风险导向;科研经费;审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3-0255-03

随着国家财政对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高校凭借着科研资源优势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随之稳步增长,占据大量的科研经费,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庞杂错综的科研经费领域在新的形势下必将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监管部门“监管难”和科研人员“报账难”,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加突显。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制度,促进科研经费合理、规范地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降低科研经费的审计风险,促使国家科研经费支出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1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高校科研经费按来源渠道大致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自筹科研经费。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省部级资助项目;横向科研经费是由企事业单位向依托高校支付技术合作或服务咨询费用;自筹科研经费则是高校为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而拨付的专项经费。大体而言,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比较规范、严格,横向科研经费相对宽松、灵活,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一般在合作协议里单列条款明确。通常情况下,学校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后,几乎不再过问或干预经费的用途,科研经费用来做什么,怎么用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决定。而对于自筹科研经费,高校会参照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做出具体、细致的规定。

科研经费来源不同,其审计办法也略显差异,大致有以下3种方式:一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进行外部审计。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科研经费数额特别大的重大科研项目,会计师事务所一般由项目资助机构委托,也可以由课题依托高校来委托。这种外部审计相对于内部审计而言,更加独立、客观、公允。二是学校组织的内部审计。学校自行组织相关部门对科研经费进行内部审计,一般由高校的科研、财务、国有资产管理、监察部门组成。三是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报账环节进行最后把关。一些高校要求科研项目结题之前,必须经过所在的基层单位负责人同意,科研、财务、审计等部门核准,符合报销程序后方可结题。但是,由于高校审计部门人手紧缺,审计事务繁忙等原因,此时的内部审计通常流于形式,完全是为了配合项目结题需要,毕竟审计之前已经有了基层单位负责人同意报账,科研部门对于经费用途已经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对于费用支出凭证已经进行查验,审计部门大多只查看手续是否完备,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堵住科研经费开支的漏洞。

2 审计关键节点分析

依照高校科研项目的实施轨迹,科研经费审计引入风险导向理念,全过程实行风险审计,以降低科研项目的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对于不同的科研阶段,要捋清关键节点,使重点事项审计做到有的放矢。

2.1 立项阶段的审计风险

立项阶段是风险审计的第一步,可能存在以下风险:一是预算管理贯穿科研项目全程,是经费管理的始发点。一方面,项目负责人大多不熟知财务管理规定,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又存在诸多的非预见性,使得科研经费编制预算具有非确定性。二是着重审查是否及时足额划拨配套经费。这时的审计重点应该围绕获批项目,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配套划拨进度。三是科研经费是否挪作他用。科研经费划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的高校以后,由于科研項目周期跨度较长,有的国家自然课题、社科课题长达3~5年,截至会计年度末科研经费暂未显示支出余额的现象比较普遍。

2.2 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实施阶段是科研经费支出频繁的关键节点,大部分经费的使用和支出在这一阶段执行。而这一阶段审批与管理手续繁杂,迅速加大了风险审计的难度。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核查是否存在虚开凭证、虚列劳务套取经费的行为。按照既往各高校存在的科研经费乱象来看,这一阶段的科研经费风险审计管理重点指向虚假开支,套取经费中饱私囊。在科研实施阶段,各种经费支出均以凭证的形式体现,财务部门只能从凭证的合理性与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是否真实发生业务、购买的设备是否账实相符难以监控。二是重点审计科研经费是否在预算标准可控范围内。由于科研项目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而科研项目预算通常难以做到精准合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支出可能会随着研究的需要进行调整。此时,审计的核心就是科研经费有没有超标,预算调整是不是必要的、合理的。三是着重审查报账复核流程严密完善与否。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严格执行制度的现象依然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依然突出。四是报销凭证显示的内容是否与科研项目相关。这是当前科研经费乱象惯用的手法。比如,有的科研人员购入家庭日常用品,要求超市化整为零,替换成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开具提货单和发票。五是科研设备是否通过审批程序。通常,科研经费管理规定重大的设备采购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报批程序,有的高校还会引用政府采购模式,通过招标投标来确定供货商。这时要重点审查程序是否公开透明,标书有无虚假。六是重大设备是否及时入账。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遵循经费预算购入的大型设备归属于科研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来管理,科研项目组成员可以申请使用。为此,要审计设备是否及时入账,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七是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否规范、严格。据调查,各高校对于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相对而言,横向课题科目经费的使用在委托协议书里有详细的约定。审计重点聚焦在横向科研经费是否从学校账户进出,防止和其他公司同谋走账。八是审查与协作单位之间的往来经费。重大科研项目一般由几个依托单位来共同承担,多个依托单位之间划转科研项目经费是审计重难点,尤其是合作协议书里没有约定经费拨转条款或者约定不明确,科研经费划拨流转则具有随意性,应当重点审核。

2.3 结项验收阶段的审计风险

一是突击开支科研经费是否存在。由于科研开展工作的非预见性,很多开支进度与经费预算难以同步,在结题验收阶段有可能一部分的经费尚未支出,这时科研人员会突击使用经费,巧立名目,虚列开支,均应严格审核。二是财务决算编制是否合理。当科研项目进入结项时,整个项目的所有经费决算就成为审计核心点。如果决算和预算出现偏差,查看是否履行完备的调整手续,同时还要核查决算报表与实际使用是否相符。三是科研项目经费是否及时清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项目结题了,但是经费还“躺”在学校账户里,迟迟不履行结账清账手续,以致这部分经费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无法确保做到专款专用。四是及时评估科研经费的绩效。项目结题清账后,高校要及时评估评价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审计核查科研经费的效用。

3 高校科研经费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近年来,为了促使科研经费发挥应有的效用,国家逐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科研经费管理要更加有效规范,安全风险系数要不断上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引入风险导向理念,对科研项目各个阶段进行全过程风险评估和管理。

3.1 科研立项阶段

科研项目同意立项后,特别是对于科研经费数额巨大的项目,科研项目依托高校应当由预算审批小组对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合规,是否合理进行严格的审查,及时检查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预算执行情况。为了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公正透明,确保专项经费专款专用,还可以将项目信息在校园网络平台公开,以便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项目信息变化动态,适时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监管。

3.2 项目实施阶段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把经费报销报账情况作为审计的重心,一是审查各类原始凭证单据发票的真实性、合规性、必要性,数额较大的支出与采购项目更加要细致、严格,还要注意是否存在虚列冒领劳务费、绩效费、专家咨询费等,采购项目所列的实物与票据是否相符,差旅费用是否依规报批,报账额度是否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等。二是详细审查各有关部门审批人员是否认真核对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必要性,签字是否合规等。三是财务人员严格对照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费用支出不在经费预算范围内的,且没有经过报批调整的,坚决不给予报销。四是查看经费报销人是否属于项目组成员,所购的设备器材是否为项目所必需添置的。五是不能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过于松散,要执行和纵向科研经费同一管理标准,坚决杜绝账外设账,避免科研经费变成项目负责人的小金库等乱象。六是横向科研项目合作单位之间应当在合作协议明确往来经费使用权限及审计责任,做到不留死角,堵住漏洞。七是大额设备器材采购是否进行公开招标,是否有专门的采购成员,采购过程是否公开透明,采购的设备是否和市场同类设备器材的性价比大抵持平。八是经过财务部门核准入账形成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部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归类归档进行管理等。

3.3 结题验收阶段

这是导向风险审计的最后一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对批量的经费开支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审计。重点审查经费决算和预算是否一致,若有偏差,预算是否按规章制度要求及時调整,是否履行完备的调整报批手续,还要审查偏差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如果是重大的科研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外部审计,则重点审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做到立场鲜明、结论客观明确。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要在项目结题清账以后,尽快对经费开支情况与使用效率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不断强化审计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高校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研究机构,其封闭性的运行机制,具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以至于科研腐败案例屡见报端,科研人员虚列开支从科研经费中饱私囊,绝非个别现象,造成国家科研经费资源的巨大浪费。审计工作琐碎繁杂,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把审计工作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高校审计工作引入风险导向理念,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执行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覆盖,扎牢科研经费腐败的笼子,有利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科研经费监管上的漏洞。

参 考 文 献

[1]包景慧.基于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合法合规化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14-118.

[2]覃玲慧.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6):88-90.

[3]于亚利.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审计管理[J].会计之友,2017(24):114-117.

[4]赵岩.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障碍与解决措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113-114.

[5]刘婧.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浅析[J].梧州学院学报,2017(1):31-33.

[6]杨怀伟.浅析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清单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6(3):77-81.

[7]张爱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14(17):120-122.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风险导向科研经费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高校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及监督体系创设分析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的应用
双向立体思维构建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体系
基于风险导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审计在企业境外投资中的运用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不要把院士的科研经费变成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