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8-09-10李傲辉姬哲

中国商论 2018年22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李傲辉 姬哲

摘 要:保证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得出,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可以有效保证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但在部分地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经济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并探究自然保护区周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周边社区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a)-134-02

多数自然保护区设立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是当地自然资源的集中体现,同时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人口综合素质较低的地区。社区居民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使他们对自然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通常会对周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从而引发矛盾。

1 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自然环境与资源角度提出的有关人类长远发展的理论与模式,而不是一般所指代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在时间上不被中断、持续运行,其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生态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上[1]。追求人类个体获得充分发展、需求得以满足,又要使自然环境与资源得到保护,不会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衡量发展,很好地统一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之间的关系,帮助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大自然的重要指南。

2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资源主要集中在保护区,包含水资源、森林資源、林下资源与土地资源等。这些资源对社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周边社区提供了牧场、作物、林地等生产资源,也为周边社区提供了水源、食材、建材等生活资源,使周边社区通过狩猎、游牧、采摘等方式获得经济收入。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来供周边社区居民使用的生产、生活资源全被划分为国家保护资源,用国家政策限制周边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使用,使周边社区居民可用资源极大的减少,不能从划分的自然保护区获得任何资源,也没有替代资源维持原来的生产生活。另外,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是为了保护该区域自然资源,为了防止连锁效应,保护区外资源的使用也会受到一定制约。

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周边社区的历史特殊性,使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始终将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手段。又因为周边社区处在自然保护区,其位置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进行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转型来实现经济发展。因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在经济上必须长期将农业作为主要产业。而自然资源是农业阶段最主要的发展要素。因此,保护区的建立从自然资源上极大地限制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进行生态补偿

被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常发挥着主要的生态功能,在污染净化、物质循环、水分与气候调节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效益。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自然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的地区,其功能是对整个区域、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化服务的专业职能。生态产品与功能属于共有财产,具有外部经济性的特点,如果不能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容易产生任意使用的现象,以致市场失灵,这不仅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阻碍,还会影响经济主体的平稳发展。政府应该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提供财政支持,通过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支持保护区的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发展保障,而且是自然保护区的天然保卫者,国家理应对周边地区失去的经济发展优势给予其生态补偿。进行生态补偿的同时,也会提高周边社区人口对生态保护上的积极性[2]。

3.2 产业结构优化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是结构低下且单一。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将农林牧作为第一产业,加上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影响,这些产业对自然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农业科技和生产水平低、产业配置不科学,使得优势资源不能有效突显,林副业欠发达。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产品的加工再利用程度低,甚至仅仅是初步利用。因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粗放性和封闭性,发展水平低下,不利于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应改变产业结构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结构和分布,根据实际情况创建适合当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的产业结构。遵循生态保护优先、主体功能优先、发挥比较优势等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周边社区的经济,从而实现自然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3.3 实施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又称环境移民,以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发展经济为出发点,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破坏区以及不适合人民生存的地区人口进行移民工作。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地区人口的生态移民,可以有效减少保护区周边的人口压力,保证自然生态、自然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移民作为对生态保护和扶贫工作都有益的惠民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对政府、人民及迁移人群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迁移人群的心理、经济、社会等方面影响。生态移民某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降低生态移民发挥的效果。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大多为少数民族,使得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实施起来更加困难。国家应积极落实政策支持和保障举措,如生态移民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注重提升生态移民人口能力、完善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及健全移民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等。

3.4 完善配套措施

国家可以通过完善配套措施,来减少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劣势。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不便利等诸多原因,仅凭自身能力和条件很难使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改变,这就要求国家应在财政支出上,不仅要增加对保护区的投入,也要增加对周边社区的基础设施、农业产业、资金资本等方面投入,从而帮助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走出困境。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因自身能力有限,资本的长期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得不到长期供给,导致保护区周边社区引发贫困问题,国家应帮助保护区周边社区完成资本积累,摆脱贫困。同时,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通过教育、医疗保健、职业培训等方面投资,进行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人力资本积累[3]。完善周边社区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扩大市场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也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地生产力;二是加强农业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能源、水网及电网等方面的建设;三是加强社区生态设施建设,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农药用化肥等重要问题;四是加强社会发展设施建设,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中小学危楼进行改造,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图书馆以及健身场所的建设。

3.5 加强制度创新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受到经济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保护政策仍以严格的自然保护政策为主,导致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异常困难,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生态保护工作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与民众认知度的提高,几十年前制定的有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政策很难满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应从经济学角度入手,对自然保护区相关保护政策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制度的创新,确保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平稳发展。

首先,为了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要着力改善保护政策中缺少利益分配机制、资源利用范围小与过度开发风险控制机制等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在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上,坚持保护环境优先,进行适度利用,规范和限定周边社区对资源利用的方式,合理制定资源利用级别与范围,实施资源利益共享制度,并通过资源利用的相关监督机制,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监控,从而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问题,减少周边社区对保护区资源过度使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其次,应制定自然保护区资源多元化的管理机制。通过结合周边人口现状、重点保护目标、自然保护区类型,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多元化管理模式的示范工作,如社区共管模式、市场化规范管理模式、集体独立管理模式及组织管理模式等[4]。在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资源多元化管理的同时,环保部门还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资金的投入及技术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业务引导,合理使用监督与激励措施,减少因管护技术、资金及监管不足导致的资源开采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3.6 轉移剩余劳动力

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将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中未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保护区周边社区剩余劳动力,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周边社区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国家应积极开辟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鼓励异地劳动力转移,即居民离开乡土,前往发达城市务工,从而增加其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解决阻碍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因素,降低转移成本,这就要求加强推动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与就业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周边地区人口就业迁移的培训工作,增强其文化素质,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既要鼓励学校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实时跟踪培训人员,确保培训人员成功就业,也要吸引外部企业到本地进行定向就业培训,或是鼓励社会资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体系建设与服务保障措施,政府主导、社会机构参与,构建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迎合需求与供给双向劳动力市场,为用人单位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提供相关就业市场服务,降低劳动力的盲目转移,使劳动力转移效率得到提高,同时,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也要做好相应保障措施,保证劳动力转移之后的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从而促进保护区周边地区转移剩余劳动力工作的有效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但保护区的设立不能以牺牲周边社区人口的生产生活基础为前提。国家应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政策,给予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1] 多海英.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8(3).

[2] 曹爱兰.浅谈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24).

[3] 陈思思,万大娟,李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40(4).

[4] 王娴,任晓冬.基于共生理论的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剑河鹅掌楸自然保护区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3).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