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迷惘的心灵(评论)
2018-09-10李德南
李德南
读丰一畛的短篇小说《后遗症》,首先注意到的,是小说中人物那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这篇小说的主线,主要写许东陌和褚楚两个青年的一次失败的约会。许东陌刚刚博士毕业,即将工作,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他到异地见他的女朋友褚楚。对于这次约会,他们都心怀期待,又始终被一种紧张的情绪所裹挟。就连约会的甜蜜感,也时常被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所打断,所削弱。
紧张不安的情绪,分别来自两颗迷惘的心灵。小说中的褚楚和许东陌,都长期过得不怎么开心,这是两个不得志的青年。褚楚大学毕业后本想留省城,可是没有现成的机会,后来因为小城的一所中学去她所在的师范大学招人,她觉得进可攻退可守,就去了。工作后却觉得很失意,因为所在的学校骗了她,说好了教高中,却让她代初一的课,也因为她所教的科目是历史,她所做的工作并不受重视。尽管如此,失意的褚楚在生活当中一直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保持秩序:
吃了饭,洗了碗,打扫了卫生,没事可干了。她下午没课。礼拜六怎么可能有课。初中生连晚自习都没有。里右的下铺是她的,里左的下铺是他的。她已帮他铺好了,还装了蚊帐。另外两个下铺,外右,放了杂物和一台小冰箱,外左,被褚楚改造成了衣橱。上铺,里面的两个闲置着,外面的两个堆着不常用的杂物和被褥。其实,左边的两个架子床之间,右边的两个架子床之间,还都镶了带木制小门的衣柜。一边四个,上下各两个,两边共八个,正好配八张床。这些小衣柜,也都派上了用场,有的专放内裤、胸罩,有的专放包包,还专门给他留了一个。房间小,破败,寒酸,大理石的地板甚至被时光浸泡出了一种擦不掉的油黑色泽。高处,还残留着几张没来得及撕下来或撕得不彻底的明星大头照,细致观察,类似的痕迹不少,小柜门上,铁架子上,厕所间里。然而,毫无疑问,它现在看上去秩序井然。简陋却不失温馨,古旧却不乏活力。这是褚楚的功劳。她珍视这个小房间,珍视她的劳动成果。他也珍视,无论如何,它是他们迄今为止第一个可以称得上“家”的地方。
这种对秩序的重视,说明褚楚并未完全放弃她的理想与追求。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得她始终无法解除内心的紧张不安。这篇小说题为《后遗症》,用意似在说明他们那种紧张不安的状态是有原因的,和各自所经受的心理创伤有关系。比如说,小说中曾以让褚楚直接开口说话的形式,交待了她的心理创伤的具体原因:“第一天来,我不是不想和你做爱。25个博士,顺利毕业的只有三个,你是其中之一,我知道,为了我们一直在一块的可能性更大些,你拼了。我也看到了你的能力,觉得你是个值得托付的人。可哥哥,你还记得吗?我们第一次做是在办公室里,我硕士导师的办公室。我们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做过,皮椅上做过,木头沙发上做过。那沙发中间的一根木头断了一截,每次做完,胳膊疼,腿疼,背疼,心里更疼。旁边是学院的期刊阅览室,易老师在里面办公。办公室不隔音啊,易老师打电话的声音能听到,高跟鞋走动的声音也能听到。哥哥,不能说你逼我的,可我屈辱啊,咱们开始的方式太寒酸了。我摆不脱这道阴影,每次感觉来了,这道阴影也来了……”
褚楚的这种自我诊断,让我想起梁鸿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的观点。她说,“作为青年,作为正处在生命最强健时期的一位生活者,你该如何面对自我,如何辨析自我,如何在最常识性的话语和表述里面发现漏洞,这是我们现在最为迫切的任务。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也不是真正的生活。我想套用这句话,未经省察的痛与爱也不是真正的痛与爱。”梁鸿的话,尤其是她对省察的强调,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褚楚的绝望在于,她试图省察她和许东陌之间的痛与爱,结果却发现,这种爱经不起省察。他们的爱本来就并不坚固,他们都有各自的软弱,而在现实的重压下,这种爱更显得脆弱,不堪一击。
许东陌同样有他的失意。他出生于一个不怎么好的家庭,虽然凭借个人努力而读到博士。但在小说中我们读到的不是一个励志故事,相反,它内含一种颓败的气息。许东陌的失意,一方面来自物质的强势压迫,另一方面则源自高校里学术生态的恶化:“这三年里,他跟她抱怨过无数次,抱怨得她烦了,发火了,他才再不敢多说。怎么说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导师攥着他的命根子,没有他的同意,他无法申请毕业。可那老男人太黑了,拼命让他做课题,牛马也没有这么用的。不是干不干活、干得多干得少的事,憋不住了,他跟她囫囵,梦啊,是梦碎了啊,原来做学术是这个样子的,原来教授们都是这个样子的。”对于许东陌这样的青年学子而言,学术理想破灭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比物质层面的困窘还要难以承受。这使得他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持续失眠,无法集中精力。小说在行将结束的时刻还写到,“她注意到了一条微信。一个月前他发给导师的。导师又派给他个活儿,几万字,短时间内就要完成。这工作原本不属于他,负责的人撂挑子了,导师硬塞过来。他不得不做。可这任务涉及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考证,他一个学社会学的,根本做不了。但他做了,东拼西凑做了。书很快出来,他坐卧不安,想得脑仁疼,有些内容算是抄袭吗?被人查到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他向导师坦白这件事,微信的结尾,他讨饶,也像威胁,他又开始大把大把吞食安神的药片了,他的神经衰弱症复发了。”来自导师的压迫,还有进行学术造假所造成的压力,几乎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许东陌越发迷惘,隐隐有弃绝人世的念头。
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从小说的开篇即开始铺排,一路延宕,在小说结束之际则抵达顶峰。
丰一畛的《说难》则有一个类似于议论文的题目,乍一看,让人容易觉得这是一篇文学性不强的问题小说。它的题材的确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却并不缺乏文学性。且看小说开头的这一段:
那张地图,是祖父从集市上带回来的。说是地图,叫它广告更合适。它的正面,整版都是县城新开的某家不孕不育医院的宣传。画面上,一排女护士齐刷刷站着,双手逗成个心形支在胸下。她们面带微笑,迎宾小姐般,露着雪白的牙齿和同样雪白的小腿肚。护士的斜下方,一对农民模样的夫妇,每人怀里抱着个婴儿,嘴角咧着,笑出了孕育热线。反面呢,绘的才是地图,本县的县域地图。虽然图上覆盖了红色的求子电话,但仔细点,看还是能看清的。
通过这个场景,尤其是小说中那张成分复杂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丰一畛具有非常不错的反讽能力和隐喻能力。褚楚对秩序有她的追求,祖父对秩序同样他的追求。这位祖父在操心他的孙子、“我”的老弟的婚事。由于出身農村,家庭情况不好,“我”的老弟一直没有成家。因此,祖父沿着那张成分复杂的地图而上下求索,试图为他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但祖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老弟在感情上也付出了他的努力,不过这种努力看起来用处不大。他所置身其中的现实,看起来非常坚固,要打破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并不容易。《后遗症》中的许东陌是一位博士,社会学博士;《说难》中的“我”也同样是一位博士,计算机专业博士。这两个人具有相似的出身和境况,因而也有着相对一致的观察角度和情感状态。面对现实,这两个博士也同样感到无力。实际上,这两篇小说,都在“说难”,诉说当今时代部分青年的生存之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小说对社会问题有足够的敏锐,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们既是对当前时代青年一代的失败情绪的表达,又比同时代的许多作品有着更为社会化的视域。它关注到了某些群体的真实——既是现实层面的真实,也是心理层面的真实。从某种意义可以说,它们可以作为特里林以下说法的例证:小说是“极其有用”的,“这种文学样式能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向我们揭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困难性和趣味性,也能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教育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至于这些迷惘的心灵如何免于心碎?丰一畛在小说中更多是呈现人物心灵的状态,并没有提供答案。但没有疑问的是,这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追问,也有待进一步解决。
责编:王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