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与标准化应用实践

2018-09-10王成栋王洪王丹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计量标准化

王成栋?王洪?王丹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在中国广大农村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社会建设工程。是以村庄为基本建设单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系列建设工作。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的基础计量、质量、标准化等学科知识,进行理论、实践效果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 标准化 计量 质量

Abstract: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ocial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vast rural areas of China,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at is based on village and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work that includes improving human settlement, developing the economy, protect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realizing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effect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at involves basic measurement, quality and the knowledge of standardiza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 standardization, measurement, quality

1 概述

“三農”1)问题长期制约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摆脱这一束缚,解决农村落后面貌,贵州省余庆县1999年—2000年在农村相继开展 “3115”2)和“233”3)活动,对农村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发动,着手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后把这些活动提炼为“五通三改三建”4),通过工作的开展,厘清了建设思路。于2001年创新提出“四在农家”5)理论并进行新农村建设;2011年—2013年,余庆先行先试,运用标准化学科知识首次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并取得成效;2014年—2016年又开展“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将标准化等学科知识深度融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水、电、路、讯、房、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建设工程,领域宽、范围广是主要特点。领域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生态可持续等。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水、电、路、讯、房、寨;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包含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及其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包含水土流失、植被保护、环境绿化、垃圾收集与无害化处置、污水处理;文体设施包含宣传学习、健身、娱乐、历史传承文化及遗产保护;防灾减灾设施包含防毒、防灾、防害应急等。“水、电、路、讯、房、寨”中,所谓“水”是指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电”即生产生活用电,“路”为交通道路,“讯”为广播电视网络通讯,“房”是人类休养生息的住居场所,“寨”是人们集中生活的村庄、村寨。“水、电、路、讯、房、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与设施,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厘理,成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3 “标、计、质”学科统揽“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标准化、计量、质量既是独立的学科,在科技社会发展中又是高度统一的有机体。三个学科知识统揽“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计量是基础。计量学科核心内容就是围绕“度、量、衡”,实现“度”的统一、“量”的准确、“衡”的可靠。“美丽乡村”建设从设计、施工到建设物资供给、保障物资供给、工程验收等“量”的准确和“度”的统一都是强制性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关键控制点之一。

建设过程中,设备、器具、人员、环境等都涉及计量学科,计量测量的方法、依据、程序整个过程也有严格的要求。对计量测量设备使用的技术规范、设备的安装、检定(校准)规程、使用程序方法、人员资质技能以及计量测量结果的计算使用等都要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例如:建设过程中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时间、面积、速度、温度等都是通常所见的测量项目,随处体现。这些测量项目的单位统一、指标参数数据准确、科学、公正发挥了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质量”是建设过程中的根本。习惯上理解“质量”就是物品的“好、坏、优、劣”;广义的“质量”是一种保证能力,是一种保障措施,也是一种管理手段。提高质量水平的方法通常采取策划、实施、检查、整改的循环步骤。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质量”是指产、商品质量,建设工程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产、商品质量主要以“好”“坏”“优”“劣”体现;建设工程质量主要以安全、经济、发挥功能作用体现;生态环境质量主要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舒适、健康、发展可持续等体现;服务质量是行态要求,主要以行为文明、礼貌、热情、周到等体现。所以,质量是一个大范围的工作,是社会进步、发展、文明的体现,也是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准化是方法,标准化活动的本身就是依规定矩的活动,标准化过程是“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过程。融入标准化理念、采用标准化方法,能够有效规避“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盲目、重复、任性、杂乱无序的建设浪费。

4 “美丽乡村”“特色型”是必然“型式”

余庆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建设模式体现三个“型式”,即:普及型、提升型、特色型。“型式”是一个时期内建设的要求和效果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关键控制点之一,“型式”的转换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

4.1 普及型

余庆县“四在农家”理论的提出,指导了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新农村的创建工作。2001年—2005年期间,以农村危房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主,也就是总结提炼的“四有五通三改三建”。此时期,“县发动、镇(乡)联动、村行动”,村村要求有示范点。这体现对“量”的要求,是“量变”的过程,达到的效果是村民衣、食、住、行基本好转。归纳总结为“普及型”,处于“普及型”阶段。

4.2 提升型

2006年以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重大举措。在此方针指导下,余庆县不断丰富和完善“四在农家”创建理论,赋予“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新内涵。此时期“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领域拓展、范围拓宽。建设领域扩展到基层民主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范围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目标。余庆县在建设“型式”上有了“质”的要求,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归纳总结为“提升型”,此阶段处于“提升型”阶段。

4.3 特色型

2011年—2014年,余庆县两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工作。此后,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就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应禀賦自然资源和文化传承,打造人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型”美丽乡村,此阶段处于“特色型”发展阶段。“特色型”是在普及型和提升型的基础上的必然形式。

5 标准化引领新格局

采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标准化方法能有效规避主观、随意、盲目建设经验不足造成的人、财、物浪费,规避档次低、品位不能有效提升。

5.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先导

2001年—2005年,是余庆县“四在农家”新农村创建的伊始阶段,以10镇(乡)、67个行政村为单位“各谋其政”、各司其策“大兴土木”。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建设方向,以小腮镇桥底、龙家镇高寨、大乌江镇李香园等示范点为代表。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只限于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单调,无从规划设计,布局不甚合理。虽有点多面广“量”的显现,但无底蕴缺乏创建内涵,“质”未提升。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验的积累,“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理论在建设中丰富,在发展中提升,创意提出“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理论内涵。特别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的提出,余庆县新农村建设不只限于“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以龙溪镇茨桑坳、白泥镇满溪金橘园、花山乡飞龙寨等为代表的示范点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提升。真正体现了“富”有产业支撑、“学”能掌握致富技能、“乐”有多姿多彩的精神面貌、“美”展现了旧貌换新颜。余庆县的成就和经验,成为典型并在全遵义市14个县、市(区)普及,贵州9地(州)88县推广,“四在农家”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但也存在规划、统筹和布局不合理及重复建设、档次低品位不高的现象。2011年—2014年,余庆县相继开展“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服务标准化” 试点(国家级)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国家级),融入标准化理念,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建设探索、实践,试点成功并取得成效。此后,不再“单打独斗”,全县一盘棋,采取资源整合,实行人、财、物及建设资金的统筹,作出中长期建设规划;结合村庄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结合生态环境治理,结合精准扶贫,结合城乡一体建设,点、面结合,部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5.2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是前提

余庆县是西部山区农业县,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财力、物力等资源匮乏,工业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丽水青山有灵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此,“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搞大拆大建,不能搞大搬大迁,在保持和利用地质特征、自然风貌、乡土人情、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量力、量财而行,循序渐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遵偱“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社会参与”的原则。村民是建设主体,建设工作中应尊重村民的意愿,不搞大包大揽,不强迫建设;也不搞“大跃进”式或“一窝蜂”建设,条件成熟,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做成做精。

5.3 建立保障机制是关键

5.3.1 组织、经费保障

组织发挥的是集体能量,其作用是巨大的。建立健全组织的目的也就是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实行人、财、物的整合,抱团作业,实现工作目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建设单位多。所以,建立健全组织,一是能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态势,组织起建设统领的作用;二是人、财、物资源统筹,集聚建设能量,所谓“人多力量大、滴水汇成河、积少堆成山”之道理,规避资源缺失;三是有计划、按步骤合理资源配置,提高有效性,规避重复和浪费。

5.3.2 体系建设是有力的技术支撑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也可以说标准体系是由一系列标准组成的系统。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各个方面都客观存在着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标准体系结构图见图1。

图1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结构图

通用基础标准包括导则、术语、符号标志、数据数值、量和单位、测量方法等,在体系中具有广泛指导作用,对建立和制定标准起技术支撑作用。建设标准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水、电、路、讯、房、寨”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的工作和服务规范,这些规范的特点具有定性和定量的要求,规范其在功能性、安全性、时效性、经济性、文明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指标、服务水平等要求。保障标准是以人、财、物、信息等保障性资源提供方面的规范,以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指标、服务水平等要求。评价标准是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体系标准在实施效果和满意度方面的评价。体系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在体系标准实施过程中验证;应用标准体系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预期效果通常采用量化考核、理性考评和村民满意度测评的方式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考核评价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的工作环节。

所以,标准化体系是有力的技术支撑,它规定了建设方针、目标、工作程序和方法,并通过制定包含规划设计、管理、实施、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标准规范来满足建设要求。

6 长效运行 、持续改进是新要求

改善村容旧貌、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幸福指数和安全感是村民的迫切愿望。因此,“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社会工程,也是需要长期维护的建设 工程。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停留在只建不管,也不能管理无方、管理不善,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对各种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设施、方法、环境等进行重新评估,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或标准要求的资源进行整顿、整理、修订、补充、 完善。

要对标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质量改进重点在村民满意度、过程、效果、效率上。改进质量的同时应该注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以及长效和短期 效益。

信息来源改进方面,根据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村民反馈意见和顾客投诉,日常测量报告、记录、社会调查数据,村民合理化建议和自我评价报告,专业机构测评等合理化建议进行适时改进。

7 结论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多的社会建设工程,采用计量、质量、标准化学科理论知识作为技術管控和技术支撑,就能够满足建设要求和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计量标准化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指南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