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关系研究
2018-09-10臧霄鹏
摘 要: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有很强的依赖;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较广,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以及非生产性服务业有很大的依赖性,发展空间较大.建议: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波及效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80(2018)02-0009-06
Abstract:The paper uses the input-output tables to calculate some indicators, such as: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rough the indicators, we could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and the other industries. The brief conclusion is Anhui province′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high dependence o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take broader relationships to the other industries, while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own connection degree is relatively tight.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re huge. The suggestions are Anhui province should develop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mote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put-output; relationship effect; spread effect
全球经济已逐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出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尤为明显,该现象已引起学術界的广泛关注,学者纷纷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Glasmeier和Howland [1]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竞争效率影响进行分析.李江帆和朱胜勇[2]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四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胡晓鹏和李庆科[3]利用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林秀梅和臧霄鹏[4]利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地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这些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陈伟达和张宇[5]、顾乃华、毕斗斗和任旺兵[6]分别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或者发达地区,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阶段,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调整安徽省的产业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1.1 投入产出分析说明
投入产出表是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的常用工具,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的常用指标有:
1.2 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
我国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全国和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张42部门投入产出表.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门类界定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6个部门.[4]由于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行业门类略有不同,按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通过归类整理将4张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统一调整为部门相同的12部门表.
2 实证分析
为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在安徽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利用调整后的4张12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部门增加值占地区或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1 整体发展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低,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都低于全国占比.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小,说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较慢,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具体细分行业看,各行业都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尽相同,其中金融业增长最快,说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需求旺盛,但是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远远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安徽省金融业发展任重而道远.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安徽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速相对较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情况,上述三个细分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减小.
2.2 产业关联效应
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5部门的消耗量较大、依赖度较强,这是因为制造业需要这些产业部门提供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科技创新等生产要素.2012年制造业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消耗系数较2007年有所增大,说明制造业与科学研究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其他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系数较小,这些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
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大都大于0,反映出这些细分行业对另外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较广.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对自身以及其他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反映了服务业内部细分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产业内部集聚经济的产生.
2.3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将中间投入率小于0.5的产业确定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型”行业,中间投入率大于0.5的行业界定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4]按照这一界定标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这三个细分行业由“高附加值、低带动型”转变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说明这几个行业部门的附加值率有所减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都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反映了这两个细分行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其他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要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批发和零售、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个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在增加,反映出这些行业愈发体现出其中间产品的特征,这些部门属于经济的上游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增强.
2.4 产业波及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这是因为这些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比较薄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1,反映出这两个部门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2012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影响力系数高于2007年的系数值,说明该行业对社会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大.
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细分行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说明其他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大、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产业独立性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且2012年的比重值相较2007年有所减少.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细分行业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发展落后于全国整体状况.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拉动作用较强.生产性服务各细分行业对自身以及其他非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较高.
(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三个行业由2007年的“高附加值、低带动型”转变为2012年的“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
(3)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感应度系数,因此对于这些行业需采取主动措施促使其更好发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其他行业来推动其发展.
3.2 建议
(1)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和辐射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承接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细分行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发展.
(2)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源自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部门也是制造业,因此应该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黏合剂作用.
(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关联关系的同时,应积极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经济集聚效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Glasmeier A., Howland M. Service-led Rural Development: Definitions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3,16:197-229.
[2]李江帆,朱胜勇.“金砖四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与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8(9):3-10.
[3]胡曉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4]林秀梅,臧霄鹏.东北三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5):85-91.
[5]陈伟达,张宇.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67-71.
[6]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