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AMMI模型分析烤烟品种稳定性
2018-09-10张远盖顾勇夏春夏建华张永辉彭勇雷晓张明金赵锦超唐珊蒋胜
张远盖 顾勇 夏春 夏建华 张永辉 彭勇 雷晓 张明金 赵锦超 唐珊 蒋胜
摘要 为科学定量分析环境、品种因素、GEI对烟叶种植产量变异的影响,研究了4个主要烟叶品种的稳定性和地点的敏感度。利用AMMI模型双标图对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兴文县,贵州省金沙县的云烟87、云烟85、云烟99、云烟105品种稳定性和地点分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烟87为高产稳产品种,云烟85和云烟99具有广适性,云烟99的产值稳定且在泸州有较好的表现;宜宾兴文县对品种产量差异敏感,毕节金沙县对品种产值差异的分辨力较强。
关键词 AMMI;双标图;品种;稳定性;分辨力
中图分类号:S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2-068-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2.029
国内外众多学者[1-4]认为,AMMI模型对于分析品种稳定性具有理想的效果,可将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借助双标图和互作效应值直观而定量地描述GEI(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进而对品种的稳定性和试点分辨力做出评价[5]。目前该模型被广泛用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农作物[6-13]区域试验的产量性状分析和作物性状配合力分析[14-16]。文中拟用AMMI模型对四川省泸州、宜宾、贵州省毕节3个植烟区4个烤烟品种的产量、产值进行研究,定量分析了环境、品种因素、GEI对产值量变异的影响,以验证品种的稳定性和地点的分辨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参试烤烟品种4个,分别為:云烟87(g1)、云烟85(g2)、云烟99(g3)、云烟105(g4);参试地点4个,分别为:泸州叙永县(e1)、泸州古蔺县(e2)、 宜宾兴文县(e3)、毕节金沙县(e4)。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品种各小区种植60株,设为3行区,每行20株,栽培规格为1.2 m×0.5 m,折算667 m2产量和667 m2产值。
1.2 统计方法
AMMI模型中,主效应可加,GEI采用若干个乘积项之和进行估算,公式如下:
式中,yge为是在环境e中品种g的产量,μ为总体平均值,αg为品种平均偏差(各个环境的平均值减去总的平均值),λn为是第n个主成分分析的平均值,δgn为第n个主成分的品种主成分得分,γδn为第n个主成分的环境主成分得分,n是在模型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因子轴的总个数,θge为残差。
采用DPS 9.01统计分析软件的AMMI模型分析模块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试点的667 m2产量、667 m2产值变异及变异分量
从表1可以看出,烟草4个品种在4个环境进行的产量试验存在极显著的品种、环境互作效应,其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处理平方和的38.63%,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处理平方和的52.80%,环境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处理平方和的8.57%,这表明品种间的差异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产值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品种和GEI存在极显著差异,与环境间的差异不显著,品种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处理平方和的54.07%,GEI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处理平方和的43.54%,这表明品种间的差异是引起产值差异的主要原因。
AMMI模型分析表明,前面2个IPCA轴达到极显著水平,不显著的IPCA轴的变异合并为残差,即噪声。两者累计解释交互作用的99%以上,而667 m2产量和667 m2产值线性回归模型仅分别解释了74.67%和42.29%的GEI平方和,这说明AMMI模型分析GEI更加有效。
2.2 品种稳定性和地点分辨力
2.2.1 以667 hm2产量为x轴 AMMI1双标图(图1)横坐标反映667 m2产量高低,品种图标比地点图标分散,表明同一地点、不同品种的667 m2产量差异大,而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的667 m2产量差异相对较小;纵坐标反映GEI差异,以IPCA1=0做一条水平线,图标越接近IPCA1零值,则品种的稳定性越好或地点的分辨力越低,品种的稳定性g1>g3>g2>g4,地点的分辨力e4>e1>e2>e3;在垂直方向,作IPCA1=0水平线,品种与同在该水平线一侧的地点有正的互作,与另一侧的地点有负的互作,g1、g4在试点e4有较好的适应性,g2、g3在试点e1、e2、e3有较好的适应性。
AMMI1双标图代表了79.16%的GEI变异信息,基本能够推断品种稳定性和地点分辨力,AMMI2双标图(图2)代表了99.89%的GEI变异,在该基础上进行推断更加准确,在AMMI2双标图中,离坐标原点越近,品种越稳定,试点分辨力越低。稳定性最好的品种是g1,分辨力最高的试点是e3。
2.2.2 以667 hm2产值为x轴 由图3可以看出,在反映667 m2产值高低的横坐标轴上,品种图标比试点图标分散,表明同一地点、不同品种的667 m2产值差异大,而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的667 m2产值差异相对较小;在反映GEI变异的纵坐标轴上,品种的稳定性g2>g3>g1>g4,地点分辨力e4>e1>e2>e3;g4在e3、e4试点有较好的适应性,g1、g2、g3在e1、e2试点有较好的适应性。
AMMI1双标图代表了73.19%的GEI变异信息,基本能够推断品种稳定性和地点分辨力,AMMI2双标图(图4)代表了99.77%的GEI变异,在该基础上进行推断更加准确,图中显示,稳定性最好的品种是g3,分辨力最高的地点是e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以667 m2产量和667 m2产值作为衡量指标,供试烤烟品种的贡献率大于环境,其他品种需要做进一步的试验验证。云烟87具有较高且稳定的产量,但是产值的稳定性稍差;云烟85和云烟99具有广适性,其中云烟99的产值稳定且在泸州有较好的表现;宜宾兴文县对品种产量差异敏感,毕节金沙县对品种产值差异的分辨力较强。
参考文献
[1] 黄英姿、毛盛贤.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进展[J].作物学报, 1992,18(2):116-125.
[2] 王磊, 张群远, 张晓东. 产量区域试验统计分析-因子设计的AMMI分析[J].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3] 胡秉民, 耿旭.作物稳定性分析法[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4] 张群远, 孔繁玲.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模型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4):365-371.
[5] 张泽,鲁成,向仲怀. 基于AMMI模型的品种稳定性分析[J].作物学报,1998,24(3) :304-309.
[6] ROBINSON J, JALLI M. Sensitivity of resistance to net blotch in barley[J].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1999, 147:235-241.
[7] NEWMAN G, HARRIS I M, EDWARDS J G. Determin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lax fibre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the influence of agronomic practice[M].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2006, 149:15-25.
[8] 郭天財,马冬云,朱云集,等.冬播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7):948-953.
[9] 蒋开锋,郑家奎,赵甘霖,等.基于AMMI模型的NCⅡ交配设计试验的配合力分析[J].作物学报, 2000, 26(6):959-962.
[10] 万向元,胡培松,王海莲,等,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6.
[11] 曾献英. AMMI 模型在棉花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棉花学报, 2004,16(4):233-235.
[12] 屠曾平.水稻光合特性研究与高光效育种[J].中国农业科学, 1997,30(3):28-35.
[13] WAMATU J N, THOMAS E. The influence of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n the grain yields of 10 pigeonpea cultivars grown in Kenya[J].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2002, 188:25-33.
[14] SUDARIA, IMID S, VRATARI M. Characterization of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soybean breeding programmes of southeast Europe[J]. Plant Breeding, 2006, 125:191-194.
[15] FAN L J,HU B M,SHI C H,et al. A method of choosing locations based on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or regional trials of rice[J]. Plant Breeding, 2001, 120:139-142.
[16] ADUGNA W, LABUSCHAGNE M T.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phenotypic stability analyses of linseed in Ethiopia[J]. Plant Breeding, 2002, 121:66-71.
责任编辑: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