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带的构建刍议①
2018-09-10戴欣佚
摘 要:全球化造就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增长,也导致了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分化加剧以及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认同危机,“一带一路”以其在开放、均衡、包容方面的创新走出了一条新型全球化之路。通过规训权利、确立标志建构“认同凝视”是“一带一路”的基础,充分利用丝绸之路遗产,发展以“三心、三轴、六区”为格局的丝绸之路遗产旅游体系,是江苏在“一带一路”认同凝视建构中的应有作为。
关键词:“一带一路” 认同凝视 江苏 丝绸之路旅游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0(a)-129-04
在由技术滋养的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创新中,“文化因此不再是原始到现代、野蛮到文明等在实践高低、时间前后层面的序列关系,而是……共生共享关系”[1],“一带一路”是中国直面这一巨变的伟大创新。“通道”的兴衰与本质在于其所承载的人、事、物,“一带一路”旨在通过“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伟大理想敦促倡议实践主体对承于其上的人、事、物展开更具人文情怀的研究。
1 全球化與“一带一路”伟大创新
始于地理大发现的全球化进程至今经历了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的三个阶段,冷战后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造就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增长。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总体表现为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分化加剧以及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认同危机。
一方面,由于各种主体与客体“其流动的网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均衡的……并且,这些劳力、资本和符号流动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是由多个非常具体系列的制度决定的”[2],因此造成一系列被抛弃的边缘,形成贫富鸿沟,导致Fukuyama所谓“否决政治”(vetocracy)[3]的僵局。
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碰撞与个体意识觉醒使认同的维度越发多元与细化,由此引发两类认同危机:一是开放连接的危机,如穆斯林超国家的伊斯兰身份认同;二是封闭割裂的危机,如多元复杂的小群体。此两类认同危机都可能导致民族国家被解构。Appadural认为,新的全球文化经济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复合的、堆叠的、分裂的秩序,它不可能再被按照核心—边缘的模式来理解[4],反全球化已成为一种新的全球化。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面临如此挑战,“一带一路”正是通过“通”治理当代全球化之“痛”。形成更具包容精神的多样性文化,实现更有效率、更公平的增长,实现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的伟大愿景。为此,“一带一路”至少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1)“一带一路”之“通”不仅是联通,更是开放。“一带一路”是“超区域”的。英国公投脱欧证明区域化远非全球化的过渡阶段,甚至,在全球化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区域化与全球化成为抵牾。“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种开放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不寻求对于自我封闭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边界的确认与保持,而是要在开放性的接受与扩展中培育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
(2)“一带一路”之“通”强调均衡,“特别关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5]。“一带一路”打造的接连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大大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区域、次区域物流运输效率,由此,“一带一路”将可负担的资本配置到可靠的欠发达地区去。
(3)“一带一路”之“通”建立在主体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一方面,“一带一路”是由互利共赢理念联结的独立自主国家的合作平台,习近平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预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6],“一带一路”强调每个国家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增进了族群认同。Barth认为,族群认同和族界生成于具有不同内在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群之间的社会互动,其作用并不在于阻遏人们的交往互动,而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7]。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友好互动不仅促进了族群认同,而且使不同文化群体能够公平、宽容地看待“他者”,有助于避免冲突,增进互信,结成“命运共同体”。
2 “通道”中的“认同凝视”
“通道”(包括商道、驿道、交通基础设施等)是基于对人的自觉的流动现象的概括与建构,其研究关注通过流通于其上的“物”所揭示的流动的目的以及文明边界的开放。在这个意义上,古今丝绸之路无疑是一个“通道”。对“通道”上承载的“物”的研究(W.Mintz[8],1985;陈保亚[9],2007;Stéphane[10],2006;等)一直是人类学“通道”研究的重点,“通道”作为不同文明之间往来沟通的物质载体,被承于其上传送和消费的“物”决定了“通道”的兴衰与性质。今天的“一带一路”不仅是由迅猛发展的现代陆、海、空交通技术加持的高科技“通道”,更由于经济的发展、需求的多元而使承于其上的“物”极大地丰富与更新。
尤其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被“通道”往来传送的“物”中又多了一类特殊的人群——旅游者。旅游贸易的特殊性在于,在旅游的人—物关系中是人流向物,而非物流向人。随着旅游者流向旅游产品和设施,所到之处消费即时发生,东道主通过旅游者实现了就地交易与出口,旅游者在“通道”上的往来受到相关利益群体“理性”的欢迎。此外,旅游服务贸易也赋予了旅游者进入目的地社会天然的合法性,因此,他们往往是更容易被接受的“他者”。然而,旅游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真正价值则在于随着旅游者的进入而产生的主客“凝视”是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须的文化认同的直接途径。
“凝视”(gaze)是20世纪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携带着权力运作、欲望纠结和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观者多是“看”的主体,也是权力和欲望的主体,被观者多是“看”的客体,也是权力的客体,可欲和所欲的客体[11]。“旅游凝视”是厄里将“凝视”理论应用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成果。厄里认为,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凝视”越来越超脱于历史和政治,指向超越日常的更切近于“虚拟现实”的景观本身,不再是权力性的观看方式[12]。然而事实上,“旅游凝视”中的规训是基于主客之间多维度利益博弈后的自觉规训,是多向度的“软性的”权力。此外,厄里认为,“凝视”是通过标志(signs)和差异建构起来的。
事实上,在寻根游、朝觐游以及滑雪爱好者追逐雪场的冰雪游等旅游活动中,引起“凝视”的正是主客之间的共性。最后,要强调的是,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活动中,“凝视”是相互的,旅游者和东道主在对彼此的“凝视”中确认自我,在“求同”的“凝视”中照见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旅游凝视”是一种“认同凝视”。
“一带一路”涉及地域广泛,文明体众多,认同问题将是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构旅游“认同凝视”将有助于实现“天下大同”。
(1)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和“民心相通”理念的宣传——规训权利。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个重点合作方向之一,经过由国家到地方的详尽解读、持续宣传和积极实践,民众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解读将有助于当他们处在“凝视”关系中时能以积极的眼光作用于对方。
(2)做好“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开发,建设统一的“丝绸之路”旅游品牌——挖掘共性,确立标志。基于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人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将絲绸之路文化、艺术遗产开发成旅游产品,使广大相关地区的人民能够重走丝路,在丝路旅游中彼此“凝视”,找到认同。基于旅游者对符号消费的需求,“丝绸之路”品牌的塑造和统一也是建构“认同凝视”的必要条件。
3 江苏“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带构建研究
3.1 “通道”中的江苏
“丝绸之路”上的江苏主要经由三类线路与世界联通,笔者按距离将其划分为短程线路、中程线路和长程线路,每类线路都包括水/陆、内河/外海组合的多种交通方式。短程线路经黄海、渤海连通东北亚地区;中程线路经黄海、东海和南海可达台湾省和东南亚诸国;长程线路则进一步经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穿过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或沿红海航行至地中海,远及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及北非地区。
江苏是交通的关键节点,凭借西贯中西、疏通南北、沟联寰宇的地理优势,这里是物资和人文交流的策源地、始发地、承转地和目的地;江苏是交流物资和文化的生产地,丝织品、土特产品及传统手工艺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类特殊商品,据《漂客纪事》(《漂客纪事》,儿玉南柯著,宽政2年(1790年)成书,是作者处理元顺号漂着事件的回忆录)对公元1780年元顺号南京船(据西川如见《增补华夷通商考》载,南京船是指启航自苏州府、松江府、扬州府、常州府、崇明县、淮安府、镇江府、应天府的唐船)漂着事件的记录,该船载货超过40种,除了少量舶来品外,大宗商品均为江苏地产;江苏是文化的融合场,第一批中国穆斯林在扬州的产生就是江苏作为世界文化融合场的最好例证。
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在国外最关注的中国省市区中,江苏高居第二,反映了江苏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的实际影响力。
3.2 江苏丝绸之路认同凝视的建构
江苏作为参与海、陆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历史地区,发育出完整的丝绸之路交通设施、贸易体系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同时,在交往中必然产生的主动和被动的文化交互及其结果,也发育成为支撑“丝绸之路”物质遗产的重要精神内核。因此,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资源是由明确的主题引领的门类齐全的文化遗产资源,每一个遗产主题都可能吸引相关记忆主体认同的凝视。笔者通过对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资源的梳理发现,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这些特点奠定了江苏建设贯通南北的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带的总体格局。
首先,遗产旅游资源围绕几个重要节点城市集中,并在周边散布。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南京、扬州、连云港、苏州等重要节点城市,并在淮安、盐城、镇江、常州等城市少量散布。这种分布特点使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能够重点明确,有序推进。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及其相关方法的应用将是较为恰当的,如图1所示。
其次,作为一项国际性的文化线路遗产旅游资源,国际关联性是其重要特点。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资源在国际上的主要关联遗产除了丝绸和瓷器等遍及世界的贸易商品相关遗产而外,主要集中在向东的东北亚地区和向西的阿拉伯地区。这一关联性特征是江苏丝绸之路文化的国际认同和在“丝绸之路”符号消费中认同凝视的建构的基础,也为旅游的国际合作与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最后,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资源的分布由北至南呈现出明显的时序特征。汉代以前的相关资源主要集中在以连云港为中心的江苏北部沿海地区,此后江苏丝绸之路的中心南移至以扬州、南京为中心的江苏中、南部运河及长江出海口附近,形成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资源的核心——国际港城遗产旅游资源,并随着丝路贸易的繁荣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南部近海地区留下丰富的相关贸易商品产业遗产旅游资源。
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认同凝视建构的总体目标是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把江苏建设成为国际著名丝绸之路遗产旅游目的地。总体定位为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指导,以独具特色的郑和文化、古代东方国际大港、西游记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休闲体验、海洋旅游等为主要功能,带动都市休闲旅游、山水生态旅游等发展,使江苏发展成为传承悠久丝路文化的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定位为:东方丝路名城,文化休闲胜地。
根据充分利用南部先发优势,向东北重点发展,促整体协调发展,分阶段有序发展的布局原则,江苏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为“三心、三轴、六区”,如图2所示。
结合《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丰富旅游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安排,本省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应以南京大明文化旅游度假区、吴江黄金湖岸旅游综合体、南通海门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连云港花果山南部综合服务区、大洋湾生态风景区、扬州唐子城风景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龙头,以苏州华谊影城、连云港欢乐海洋城、淮安西游记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有序展开。
参考文献
[1] 赵旭东.文化共享、互联互通与道路的拓展——文化转型与人类学介入“一带一路”的世界性关怀[J].中原文化研究,2017(5).
[2] R.J.Foster.Melanesians Anthropolog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J].The contemporary Pacific:A Journal of Island Affairs,1999,11(1).
[3] [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與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Arjun Appadural,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Global Culture[M].Mike Featherstone ed.,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0.
[5]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R].2017-05-16.
[6]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R].2017-05-14.
[7] Fredrik Barth.Introduction//Fredrik Barth,ed.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and Difference[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
[8] Sidney W.Mintz,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M].New York:Viking,1985.
[9] 陈保亚.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10] Gros,Stéphane.“The Salt,the Ox and the Slave. Exchange and Politics in Northwest Yunnan(19th~20th centuries)”,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Frontier,2006.
[11] 朱晓兰.“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6.
[12] 约翰·厄里.游客凝视[M].杨慧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①基金项目:南京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研究(jit-h-2016-192)。
作者简介:戴欣佚(197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