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盘活城市存量空间的道路景观提升与实践研究
2018-09-10贺宝平
贺宝平
摘要:我国目前各城市已有一定的存量土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化发展,盘活城市存量空间,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存量空间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探寻创新设计方法,以期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达到提升空间品质,盘活城市存量空间的目的。最后以西安市道路存量空间景观提升设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城市存量空间,道路景观,品质提升
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量变进入质变时期,城市存在一定的存量空间,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从增量建设走向存量经营,实施过程从规划主导走向共同缔造,注重实施、强调品质。进入“十三五”发展新时期,我国凸显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和“共享”理念更加凸显了我国城市建设从粗放式向质量型、品质化的路径转型。2015年的中共工作会议精神显示城市发展正逐步从注重“速度”的增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存量提升转变。
城市的各个街区是每个城市文化休闲的场所,街区空间品质直接决定了城市文化品质的好坏。一时间,关于我们城市道路存量空间的品质提升成为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城市存量空间
1.1 城市存量空间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进入起点低、速度快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城市中存在大量的现状建成区,也就是我们狭义上理解的存量土地。据统计,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城镇化率突破50%之后,城镇化的进程将逐步从量变转向质变,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增長成为主导方向。我国城市已进入以提升质量、盘活资源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更强调存量用地和空间盘活。
1.2 城市存量空间规划目标
面向存量空间的规划利用,需要调整思维方式、转换角色身份、改变工作方式,从粗放型开发到集约模式利用。需要多方位、多部门合作,整合资源,以产业为导向,重构空间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延续肌理,织布公共空间,激活场所活力,展示区域风貌:挖掘历史文脉,融合环境,提升空间品质;完善功能,优化空间结构,重塑场所记忆。统一思想,分类实施,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城市微更新与场所重塑、生态白然的修复及其综合利用。针对不同功能用地,不同城市存量空间,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整合资源,提升空间品质,盘活存量空间。
2 城市道路景观存量空间提升的必要性
城市快速发展,道路作为基础服务设施,各个城市都是优先建设,目前各城市已形成有大量的道路存量空间,道路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直存在重道路容量,轻道路环境的问题。迎合小汽车增长需求,空间组织向汽车交通倾斜,通过压缩步行交通空间、自行车空间和活动空间,形成这种宽马路、低密度的道路网络以适应小汽车的发展。道路的空间功能几乎已经沦为机动车出行和停放的功能,轻视人的活动,城市道路景观空间被不断压缩,道路环境不断恶化,这对道路空间的伤害是巨大的,亟待改善。
忽略自然生态,导致道路绿色廊道不畅,绿色空间过窄,起不了绿带的生态功能:费用压缩,向交通倾斜,导致绿化品质不高,城市形象差。城市空间的发展,也极大压缩了公共空间,或是忽略了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布局不均、类型单一,空间立面杂乱,场所特征不突出,为求快速发展,忽略街道的活力,街道公共空间质量急剧下降。
面对道路景观存量空间的更新,要强调的是道路空间的分配、管理、设计和运行组织,要真正从以车为本回归到以人为本。城市街区的活力来源于以步行为基础和人们的交往活动为主体的街道特色。
在景观设计营造层面的“环境生态”和“空间形态”两元中间,引入“人为活动”,三位一体,营造景观空间。存量空间盘活除了考虑生态环境、空间形态,更需要从人的移动需求、活动需求、交往需求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等级、道路功能、景观、生态、沿线用地、建筑空间融洽等因素,合理确定道路空间资源分配以营造高效、安全、活力的道路空间体系。关注人的移动、关注人的交往,在功能空间的安排上,对交通空间、活动空间和活力空间作出差异化的安排。营造活力的街道空间,展示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脉肌理,对整个城市空间的塑造,盘活城市功能空间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城市道路景观特性分析
3.1 线性空间特性
在现代城市中,城市道路可以反映城市环境质量:展现城市的活力和特色面貌:协助建立及加固街道周边的社区特征:成为已成型道路网络中人性化的一部分;自成一格,格局特色;直接反应生活素质的提升。如果景观竖向上形态的变化与平面上的线形走向相结合,便能营造出形成富有个性特色、变化多样的道路景观空间。
3.2 独特的场所属性
道路景观空间作为城市骨架,贯穿城市各个角落,综合性极强,其独特的场所属性已经超越了其空间属性。协调多场所界面,凸显地域特色是道路景观空间的一个独特属性。城市场所感,使人区别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的差异,唤起场所的记忆,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城市道路延伸于城市每个角落,能够体现城市的风貌和文脉延续。
在存量空间的提升中,如何塑造场所精神,突出城市特色,用景观元素体现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展现独特的文化延续是设计重要的落脚点。
3.3 动态景观特性
道路景观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服务于移动的人流和车流。道路景观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步随景移”的景观,而是一种“景随车动”的动态景观。
道路景观绿化模式重复的尺度成为绿化的重要设计指标。车行速度的快慢与绿化带的模式变化尺度大小成正比。SS中景物可以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车行速度为60~80km/h,SS可经过55~85m.所以标准段中60~80 m的单元变化比较适中,以此为依据才能留下完整明确的印象。基于上述的视觉原理分析,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车行速度快,景观尺度大;车行速度低,景观体量和尺度缩小;注重细节,丰富景观形态和空间层次。
4 城市道路景观存量空间提升策略
4.1 界面空间形态控制
空间界面的限定是对道路景观空间的控制手段。从景观角度,主要有顶界面、侧界面、底界面,通过景观素材合理应用控制景观空间效果。顶界面的功能控制主要是通过植物林冠线、构筑物天际线等,天际线通过绿带林冠线进行控制。侧界面是通过两侧的植被及构筑物的层次,“藏景、抑景、障景、借景、渗透、延伸”等景观手法综合运用。底界面是人、车直接接触面,材质、纹理给人直观感受。城市界面的空间形态控制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提升将产生积极影响。
4.2 动态景观策略
道路景观空间是一个具有动态三维空间的景观。根据道路景观空间的动态特性,综合考虑绿视率、绿地率等指标,注重人的体验和活动需求,根据道路时速、道路等级等关注景观特色要素,整合空间,延续肌理,营造科学、合理的道路景观空间。
4.3 生长性景观营造
道路景观空间提升充分利用道路红线内绿带和路侧柔性界面空间。红线内绿带突出景观性、识别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两侧根据用地性质及场所特性,合理安排游憩、景观、防护等功能,与已开发地块功能呼应,具备发展性眼光,注重生态修复,对其进行长远考虑。
4.4 场所重塑
文化脉络,带动效应——文化植入,延续城市文脉。“文化是建筑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城市道路景观是具有强烈地域文化性的,设计应以城市文化特色与特殊的历史文脉为导向,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城市空间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从而使城市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典型,更能唤起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共鸣,并以此作为城市道路景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 西安市科技八路存量空间景观提升实践
5.1 项目概况
西安市科技八路位于高新产业区,是机场通往城区的必经大道,是联系城市东西向的重要枢纽。西起河池寨立交,东至丈八北路,全长约5.2km。整个项目是改造提升设计。
科技八路路段的道路空间单一,缺乏公共空间:绿化整体缺乏主题特色,景观层次不够丰富,空间结构单一散乱、不连续。整条路节点空间情况各有不同,丈八立交绿化较好,但是设施陈旧,林下空间散乱:鹤鸣湖公园现状场地内大部分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所占据,西侧有部分耕田,景观较差。
5.2 景观提升方法
5.2.1 重塑界面,控制景观风貌,创新设计手法,新建路侧绿带,织布绿色空间,营造新型道路景观
景观风貌在考虑整体连续统一的同时,兼顾道路两侧用地功能,运用可持续生长的理念,控制生态柔性界面,延续城市绿色肌理,运用现代元素,布置与之相协调的景观,形成简洁、大气、具有韵律及节奏感的城市空间,展现城市新的风貌。
本次设计重点考察了两侧的用地,将可以纳入景观用地的部分与业主沟通,最终在道路红线两侧增加10~50m不等的绿地,营建路侧景观带。
运用创新景观设计手法,强调和周边地块的休闲互补功能以及整体景观风貌的营造。设计采用“艺术流线”和“序列门户”的设计手法,艺术流线指通过流线形下木布置,大气流畅的蜿蜒节奏,宛如飘带迎宾;序列门户指通过上木阵列式布局,强化仪式感与庄严感,行车如阅兵列队迎送。两种设计手法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创新型的道路景观。
设计结合竖向地形,形成画廊观赏面。通过起伏地形和前景、中景、背景的搭配,打造有层次感、序列感、画面感的车行景观。车行视线穿透,拓宽道路视觉感,大气开阔。
5.2.2 景观立意,主题明确,空间结构整合优化,突出主轴景观,分段设计,突出特色,打造城市迎宾大道,展示城市风貌
通过对现状调研,政策机遇分析以及上位规划研究,提出营造“流动画廊,新城印象”的主题理念和道路景观愿景。
科技八路打破传统道路景观形式,结合现状用地分析及对人群需求的分析,运用生态空间、特色序列景观、多彩植物、丰富层次等元素,打造具有序列感与流畅感的迎宾大道:展现城市现代活力,形成新区风景绿廊。
树种选择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适于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为主。以层次丰富的色带景观为主,整体打造三季观花、一季观叶、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乡土植物除了景观生态作用之外,在体现城市地域特征上还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和识别性的作用。
5.2.3 文化追溯,改造節点空间,重塑场所精神
文化的概念比较广泛,既包括当地的地理、生态等,又包括历史、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景观的文化性需要在对当地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提练,在设计中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存量城市空间景观文化设计主要是微更新,并非大拆建,旨在运用景观元素通过不同设计手法传承历史、延续文脉,尽力保留城市原有的空间肌理特性。重视以景观文化和生态为导向的更新设计方式,通过植入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塑造景观文化氛围,延续历史文脉特性,唤起市民的共鸣,增强体验感。
丈八立交节点下现有公园整体地势较高。绿化较好,局部林下空间散乱。游憩广场使用率较高,但设施陈旧。高架下绿地地势低洼,绿化仅以草坪覆绿为主。改造策略以现状保留为主,文化植入,带动效应,重塑场所。梳理林下种植空间,对陈旧设施进行改造。立交下现状公园以保留为主,局部改造透水铺装。在原有铺装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地刻的点缀,增强文化的延续性。
5.2.4 融入海绵设计理念,打造生态景观
工程根据立地条件,设计融人海绵设计理念,对缓解城市内涝、构建城市海绵体系起到一定作用。海绵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人行道与园路区域更新,采用透水铺装。雨水透过路面结构深入土基,起到收集人行道和园路的雨水的作用,达到“渗”和“蓄”的作用。二是根据丈八立交实际条件,设置雨水花园及透水铺装。三是鹤鸣湖有条件建设生态湿地公园。
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生态透水铺装起到收集雨水、截污的作用,缓解内涝压力,小件径流污染负荷.在雨峰期,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系统排水市政管道,保障雨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5.2.5 景观设施优化,凸显区域特色
环境设施与高端品质匹配,根据高新区的定位,凸显时尚、科技感,运用节能技术,造型简洁现代,统一色彩、色系纯净,视觉吸引力,线性流畅简洁。路牌、路灯、指示牌等模块化设计,多杆合一,统一管理,营造便捷舒适、人行化的服务设施系统,凸显区域特色,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
6 结论
社会快速发展20年,城市形成了一定的存量土地,把城市有限的存量土地资源进行提升、扩容,实现更加集约化的发展,逐步放弃外延式扩张的老路而着眼于内涵式的提升,对城市发展提升有重要价值,也是我们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道理空间延伸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道路存量空间的提升对盘活城市存量空间,提升城市价值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实践总结经验,逐步探寻道路存量空间的提升方法,为城市发展提供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