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园林城市”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优化探讨

2018-09-10张云路吴海莉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指标

张云路 吴海莉 李雄

摘要:城市绿地的科学评价和评估是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城市绿地指标评价仍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3大指标为主要评价途径,其方法过于陈旧,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要求。文章在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新要求和当前城市绿地指标评价约束剖析基础上,提出了响应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优化。从城市绿地生态内涵型分析指标完善、关注民生的绿色质量评估指标建立、绿地发展动态评价指标和应对城市问题的绿地效益评价指标等多方面提出了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内容和体系的优化建议。该研究对当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也对科学开展我国城市绿色发展中的绿地建设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绿地评价

1 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

1992年,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创建“园林城市”,到2017年底已建设296个园林城市.213个园林县城、55个园林城镇和7个园林城区[1]。通过园林城市的创建让我国城市的绿化环境和风貌得到较大的提升。2004年,在“园林城市”创建的基础上,住建部开始启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定位是园林城市的高级层次,突出生态、环保、低碳和节约的发展理念,目标是构建自然、环境、社会与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城市。工作启动后,住建部先后公布深圳、南京等12個城市作为创建示范试点城市,并于2016年公布了包括徐州、苏州等7个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

2 “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下城市园林发展新要求

从“园林城市”升华到“生态园林城市”,代表着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城市园林绿化的不同要求和定位[3-4]。比较住建部2016年所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 235号)中《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2个标准,从“园林城市”升华后的“生态园林城市”对于城市园林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生态优先,关注建成区之外的生态资源安全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除了传统的建成区内绿化外,更加关注建成区外围的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强调对于城市建成区外围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原貌性、完整性的保护,明令禁止破坏城市生态资源安全的行为,并鼓励将城市建成区内外绿地资源统筹考虑,协调谋划。由此可见,生态园林城市突出了生态优先的核心,追求构建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2.2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在绿地建设中的获得感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绿地发展新要求[5],包括城市居住舒适度、绿色出行分担率、绿色开放空间拥有率等诸多指标的考核,强化了对于人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评价。这也是绿地建设由数量到质量发展的关键改变,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先进性体现。

2.3 关注节约型园林建设中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资源能源节约型的城市绿地发展模式,并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加大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城市低碳经济的开发实践。可见生态园林城市直面当前我国诸多城市资源日趋枯竭的现实危机并做出积极响应,对于节约型经济生态化评估更加严格要求。

2.4 关注城市环境品质,强调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环境品质正在逐步恶化,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了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标准要素的关注,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则要求并非简单评估园林绿化所带来的景观和绿量改变,而对于应对城市环境问题中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等成为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关注焦点,城市热岛效应强度、PM2.5浓度、环境噪声平均值等指标成为衡量城市园林绩效的评估与考核新要素。

3 我国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优化的必要性

城市绿地评价是一个城市绿地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水平的检验手段。而城市绿地的评价指标则更加直观、明确地反映了一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质量和数量,并能充分展示绿地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水准。

当前,在我国诸多城市的绿地评价实践中,传统“3大绿地指标”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一说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成为我国现阶段评估城市绿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系。“量的达标”成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也是目前我国城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时重要的绿化工作评审指标。但传统城市绿地建设中的“3大指标”更多单纯地关注量的指标,并不是质的指标。将这样的评估标准和工作理念运用到绿地系统规划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数量评价上体现出绿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这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数字,只会让城市绿地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更加强调“量”,或者更加强调“增量”,反过来对于绿地实际功能效益的提高和加强却越来越忽视,偏离了提升“质”的绿地规划建设工作重点。

可以看到,目前现行的城市绿地指标评价还是跳不出单纯满足指标达标的传统思维,方法过于陈旧,格局较为被动,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城市绿化建设的新要求,也不能充分响应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所以在传统城市绿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优化与更新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 “生态园林城市”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优化内容

“生态园林城市”是我国当前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复杂变化以及市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更高要求下城市绿地建设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6],作为核心工作之一的城市绿地建设,评价应从城市绿地生态内涵型分析指标完善、关注民生的绿色质量评估指标建立、绿地发展动态评价指标和应对城市问题的绿地效益评价指标等多方面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准确评估和正确指导城市绿地的各项建设,并为“生态园林城市”的绿色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4.1 重视绿色发展下的城市绿地生态内涵型分析指标

现阶段城市绿地评价指标所包含的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所占建设用地比率等都是对城市绿地建设成果的一种控制。确立控制目标后,便于规划后城市绿地具体建设有方向性地推进,这对于城市绿地的实施和操作都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在“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目标下倡导城市绿地构建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强调建设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其评价指标应该准确地体现这个复杂体系的來龙去脉,其评价指标应该与系统的发展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可以综合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评估,在传统通过控制性的三绿指标评价基础上,增加城市绿地作为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人类社会发展和谐关系的效益评估。

本文建议在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中设立针对城市自然资源生态过程、土地利用过程的评估指标。比如通过香农一维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等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科学地解读绿地的生态内涵。从景观生态学维度增加对于一个城市区域绿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聚集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由绿地格局人手增加对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本底条件和生态质量的评估,也能更加清晰地评估包括城市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该类指标的建立可以为城市绿地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城市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支撑。

4.2 增加绿地的使用质量评价指标,更加关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绿地使用评价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绿色开放空间,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居民游憩休闲空间和宜居宜游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当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一大核心,也是城市绿地生态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综合效益的集中体现。应该重视城市绿地作为市民的公共绿色生活支持系统,并为当代和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的、连续性的绿色财产的新定位。而在城市绿地评价中单纯从绿地数量是无法准确评估绿地的社会效益和公共价值的,所以应该提出用于衡量城市绿地服务市民社会质量的具体指标。

本文希望能够从市民的使用角度增设绿地环境舒适度、景观色彩舒适度的评价,用于评价和提升绿地对于人民的使用。特别在当前大数据与移动平台成熟的技术支撑下,可以运用实时数据的抓取与分析,就城市绿地对于市民使用者的视觉、嗅觉、听觉感官对心理紧张的缓解作用进行评估,总结出城市绿地空间大小、设施类型、植物选择等多要素与市民心理生理感知的关系,并总结人民美好绿色空间的标准和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绿地建设正是城市绿地作为人居环境绿色网络体系的基本职能,这应该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优化城市绿地的评价指标,成为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4.3 基于地域差异性的动态发展型指标设定

传统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评价指标是用来估算绿地在某个固定时期的空间数据及比例。这种“刚性和目标导向型”的规划着眼于对未来某一状态的评估,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目标。但每个城市的立地条件和绿化基础是不一样的,不能通过划定一个静态数字目标去要求不同的城市,这样不但不能科学而公平地评估城市绿地建设质量,反而会助长突破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而盲目地为绿化而绿化的错误发展路径。前些年,一些山地城市盲目地变山坡为平原、变田园为绿地便是鲜活的例子。

本文提出在建立尊重地域差异性的绿地动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动态评价等等。通过设立某一时期内绿地数量环比发展速度、绿地服务半径累积增长量和绿地空间逐期增长量等指标,积极反映城市绿地在某一时期里所发生的某种变化情况,以期对于城市绿化建设变化状态的评估。同时通过动态指标的设定可为相关绿地政策的制定与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反映城市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发展的地方特殊性。在未来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控制与协调各种动态因子,引导其朝着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来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并极大强化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普适性和适宜性,让国家城市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在全中国推广。

4.4 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绿地效益指标设定与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城市问题,包括城市空气污染、雾霾、城市内涝和城市热岛效应等,这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安全和市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7]。现阶段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主要用来衡量绿地建设是否数量达标,目的性非常明确。但这种单一地满足绿地规划建设目标的评价指标往往忽视了城市问题的响应,容易导致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问题响应的不协调。

国家提出“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在面对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新挑战下所提出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容,城市绿地则更应该为积极解决城市问题做出响应。本文建议增加关注城市绿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效益评估,如从解决城市内涝角度,对城市绿地的海绵特征,吸收、接纳、净化等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并设定相关指标,又如从解决城市热岛效应角度,对城市绿地的降温增湿的效益进行评估。最终建立一个衡量城市绿地积极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多重效益的指标体系。这样能够全面而系统地评估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综合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新问题的响应,以便采取恰当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手段,为城市绿地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提供科学而合理的依据。

5 结语

“生态园林城市”代表着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定位,作为城市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科学地进行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研究界的关注焦点。而科学合理地设定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可对“生态园林城市”指引下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给予有益的指导。为此,本研究在生态园林城市新理念下,在分析传统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过程分析、关注民生、动态适应和应对城市问题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并对于构建未来城市绿地指标体系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对当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科学开展我国城市绿色发展中的绿地建设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娆,陈洪波,潘家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陈蔚镇,蔡文婷.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透视与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2(2):91-96

[3]张云路,关海莉,李雄.从同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J].中国园林,2017,33(2):71-77

[4]刘颂,韩晶晶,潘霞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途径[J].中国城市林业,2010,8(1):17-20.

[5]郁珊珊,王亚军.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3):225-229,238.

[6]张云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平原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7]蔡文婷,姜娜《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和申报评审管理办法》修订解读[J].中国园林,2017,33(4):40-43.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城市绿地规划教学改革初探
城市绿地小游园规划设计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