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

2018-09-10许道祯

中国商论 2018年34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职业规划大学生

许道祯

摘 要: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我,明确就业目标,进行完美的人职匹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制定的过程中各种客观存在的因素可能很难去改变,但可以通过合理的干预尽可能地使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在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职业自我效能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2(a)-189-02

1 相关理论概述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Bandua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动转变的综公道论》一文中提出,指个别对其构造和实行到达特定的方针所需行动进程本领的决定信心及信心。班杜拉(1986)在总结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发展了自我效能感理论。Hackett和Betz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融会职业成熟度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从事特定职业的本领的信心”,将职业预期界定为“个别对实行与职业相干的行动、教诲和职业的选择和其持续性的信心(Betz & Hackett,1983)。

1.1 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从描述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水平。针对性别的影响,郑日昌(2002)以及张钰对五百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职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有不同表现,并且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针对入学时间的影响,龙燕梅(2003)通过对上海四百多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趋势。

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有效规划的活动。针对职业生涯规划,郝秀娟(2016)认为自我效能感对生涯辅导起的支配作用即个人一生中所形成的经验,对个人效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郭蕾(2016)通过发放378份有效问卷对来自河南省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生源地、性别和年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呈现显著性相关;郭峰在对苏南地域民办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后认为生源地、性别、年级、专业、自我盼望、家庭教育方法,在职业自我效能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1.2 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学者aniel Spurk,Andrea E. Abele(2014)将职业成功的维度研究纳入社会认知范畴,经过9年的时间对608位专业人士进行研究,采用模型比较法和间接效应分析,显示了职业自我效能与客观职业成功之间的影响。Robert W. Lent,Ijeoma Ezeofor,M. Ashley Morrison,Lee T. Penn,Glenn W.(2016)提出将职业自我管理的社会认知模型(Lent & Brown, 2013)应用于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和决策结果。表明决策自我效能因素与确定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程度相关,并与结果期望、社会支持、尽责性、探索目标、职业生涯探索、决策焦虑、职业决策水平等方面的衡量标准相一致;Zibin Song,Kaye Chon(2012)对302名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的中介模式,即个人的职业选择目标受三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一般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和个人职业的契合度,其研究结果及其影响在自我效能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以及酒店和旅游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实践。

金斯伯格认为职业计划是一连串进程,是一种发展进程,它不是某一个时刻就完成的“决议”,而是基于人们长期以来构成的看法,职业选择是优化决议计划,金斯伯格以为职业选择的实现,是个体意识与外界前提的结合,个体作出的决议,是追求爱好的职业与社会所供给机遇之间的结合;萨柏认为对人生的阶段阐发是环绕职业生涯分歧时期举行的,分为探索建立维持衰退逐步衰退五个阶段;格林豪斯认为钻研人各个年龄阶段职业成长的主要任务,分别为职业准备,进入组织,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5个阶段。

2 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2.1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阶段中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各年级自我效能感有如下表现: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呈高低高的趋势。一般来说,大一、大二同学可能会较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目标等,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幻想。大三同学在即将面临职业选择的情况下,会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很容易迷茫找不到方向,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这时接收较多就业难的信息,就会对他们职业选择的信心造成打击,从而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大四的同学由于他们经历了实习,并且积累了经验,所以他们会慢慢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因此职业自我效能感会升高,同时为了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2.2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选择上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考研考公同学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高于非考研考公同学。多数准备考研考公的同学在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解自己,并且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主动了解不同的专业信息,根据自身状况并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设定目标。相对来说,未准备的同学可能没有上述经历,缺乏自身的了解,目标不明确,另外多数准备同学在作出决定时也会得到父母朋友老师的支持。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是明显的,大学生的目标设定越具体、自我评价越准确、社会支持越多、信息搜集越详细、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越多,那么職业生涯规划就会更加科学合理。

3 结论与建议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于成功完成与职业选择相关的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觉知,是个体对自己可以完成与职业选择和决策制定的相关特定任务信念。由以上分析得知高水平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会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水平,所以建议将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5个维度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分析建议。

3.1 制定合理的目標

目标设定是指对有关职业选择目标的设定,合理的目标对职业计划具有引导性作用。在SMART原则的指引下,学校可以进行相关课程辅导,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并举办相关的职业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最后进行专业的目标兴趣测量。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MBTI职业性格测量、职业锚理论测试等从兴趣,性格想做什么等方面较为全面的了解自己。通过有效的心理测量深刻认知自己,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的建议。

3.2 深刻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人对本身在职业选择中所具有的本领、性情、品格的评价和观点。自我评价的高低将会影响到自身的定位以及面对择业过程中困难的态度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及听过他人评价或者与比较认识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等因素,全方面剖析自我。回顾过去,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进行理性思考。自我评价,难免片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必要时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不断交流中认识自我。

3.3 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能够得到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的能力。社会支持会通过各种言语的劝说、榜样的替代性作用等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首先,家庭的支持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是职业规划选择的后盾,若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挫折,父母的开导、支持可以帮助其提高信心,有利于作出正确选择。作为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了解职业需求,兴趣爱好。其次,学校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主导作用。要为大学生提供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以及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优秀毕业生等来学校进行规划讲座以及交流经验座谈会。

3.4 多渠道获取职业信息

职业信息的搜集是指对各类职业信息的获得与利用。职业信息收集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各种职业信息的了解并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学生应该根据自己职业兴趣目标主动了解未来职业的相关信息,如关注相应的微信公众号,论坛以及参加学校举行的校园招聘等。其次,学校建立全面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专业信息交流会,使学生了解专业的现状,前景,发展趋势,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学生职业兴趣档案,同时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提供学校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

3.5 提升专业能力

学绩是指个人所具有的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学绩评价会影响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表现,高学绩水平会增加自己的择业效能感,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水平。树立专业学习的理念。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摆脱了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踏入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可能会放松自己的学习,更多投入到娱乐或者各种社会实践中。这时应该摈弃“贪玩”的想法,树立专业学习的理念,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由于年级对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显著差异性,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呈现了高低高的趋势,因此要进行差异性分类指导,特别是大三的水平稍微低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多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大三年级的讲座交流,规划指导。考研、考公考编对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差异性,即考研考公考编的水平稍高于非考研考公考编。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归因分析,强化积极归因,减少消极归因的负面影响。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归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1).

[2] 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 邓平平,郝秀娟.浅谈自我效能感在生涯规划辅导中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

[4] Robert W. Lent,Ijeoma Ezeofor,M. Ashley Morrison,Lee T.Penn,Glenn W. Ireland. Apply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management to career explo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6.

[5] Taylor KM,Betz NE.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 decision[J].Vocat Behav,1983(1).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职业规划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