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密条件下六面密闭粮堆熏蒸磷化氢浓度变化对比研究
2018-09-10张景韩志强陈彬滨罗旭
张景 韩志强 陈彬滨 罗旭
[摘要]本文对两个包装大米堆垛进行六面密闭熏蒸,着重分析了从投药至浓度稳定期间的PH3浓度变化趋势。实验表明在六面密闭的大米粮堆进行膜下熏蒸,PH3通过自然扩散即可在粮堆内均匀分布,粮堆不同的气密性对熏蒸浓度影响较大,粮堆的PH3浓度最大可相差两倍,并根据不同气密粮堆的PH3变化趋势,得到拟合曲线。
[关键词]不通气密;六面密闭;磷化氢;包装粮;浓度变化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80318
随着储备品种结构及轮换的需求,原料大米的储备呈增多的趋势。部分粮库硬件条件设施较好,可将大米存放在准低温库内,虽然能较好地保持大米的品质,但很难杜绝虫卵入仓。大米在生产、储存和销售的过程也中不可避免地会感染害虫和微生物。广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常年高温高湿,四季都适合害虫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原料大米的保管过程中,对大米适时采取磷化氢熏蒸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抑制虫霉的生长,从而确保储粮品质的安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以广州岭南穗粮谷物股份有限公司高大平房仓1-1D02和1-1D06两个粮堆作为试验对象,具体粮情见表1。
1.2试验仪器
磷化氢浓度测定仪(型号为X-am5000,德国德尔格公司)、自制气密性檢测装置。
1.3试验方法
1.3.1浓度监测点的设置
粮堆上层和下层各设三个监测点,呈等边三角形,空间设一点,上层三点编号分别为1、2、3号,下层三点编号为4、5、6号,空间为7号。每个粮堆共计7点。
1.4.2粮堆气密性检测
粮堆采用6面密闭的方法进行密闭,利用负压半衰期进行检测,检测周期为-300~-150Pa。
1.4熏蒸及检测
熏蒸采用粮堆顶部、中部和堆脚三个部位悬挂塑料袋进行投药,单位用药量5g/m3,投药后利用药物自然扩散,未进行环流。投药后前7d每天进行浓度检测,7d后每两天检测一次。
2结果与分析
2.1粮堆气密性检测数据
采用1.1kW负压离心风机进行抽负压,利用秒表和膜盒压力表进行检测,测试压力-300~-150Pa,测得1-1D02和1-1D06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242s和43s,结果见表2、表3。
2.2仓内温、湿度情况变化情况
仓内温、湿度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整个熏蒸时间仓内温、湿度变化趋势平缓,温度变化范围为19℃~21℃,平均温度为19.9℃,湿度变化范围为59%~61%,平均湿度为59.5%。
2.3粮堆内部浓度变化规律
1-1D02粮堆内各监测点浓度变化见图2,1-1D06粮堆内各监测点浓度变化见图3。
由图2和图3可知,粮堆内各点浓度曲线重合度较高,且投药前一个月浓度呈上升状态,一个月后浓度趋于平稳。且在两种不同气密条件下,各粮堆内部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上升过程中前15d上升速度较快。图2在第15d时浓度达到716mg/L,图3在第15d时浓度为334mg/L。磷化铝在潮解下不断产生PH3气体,在粮堆内自然扩散,由于磷化铝有较强的扩散性,在粮堆内扩散基本均匀,且可以渗透至包装粮包装内。
2.4粮堆平均浓度比较
1-1D02平均浓度与1-1D06平均浓度变化见图4。
由图4可以看出,1-1D06与1-1D02平均浓度差别较大,且随着熏蒸时间的增加,浓度差别逐渐扩大。1-1D02在第4d时浓度已上升至300mg/L,且峰值浓度在950mg/L左右。而1-1D06则在第15d上升至300mg/L以上,峰值浓度在410mg/L左右。1-1D02的最大浓度为1-D06最大浓度的2倍。通过对1-1D02与1-1D06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拟合得到拟合曲线,得到磷化氢浓度的上升趋势与实践呈线性关系,两个粮堆密性R2的值为0.935和0.911,1-1D02的浓度上升速度为42.83mL/m3·d,1-1D06的上升速度为17.90mL/m3·d,具体拟合方程如表4所示。同一粮仓内同时熏蒸的粮堆,由于气密性的差别,浓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3结论
(1)在包装粮六面密闭的粮堆下进行投磷化铝熏蒸,在不进行环流的情况下,PH3在粮堆内能够较均匀地进行扩散,即使在包装内浓度也有比较均匀的分布,可能是此次试验的堆垛较小,以后针对大的堆垛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在包装粮六面密闭下进行熏蒸,由于PH3较好的渗透性,空间浓度与粮堆浓度能够保持一致,各个监测点浓度比较平稳。因此,此类熏蒸对空间浓度检测即能较好地代表粮堆浓度。
(3)仓房良好的气密性是安全储粮的保障。不同气密性对熏蒸浓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次试验所选取的粮堆气密性分别为242s和45s,通过PH3浓度的检测,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两个粮堆PH3浓度比值最大可达2倍。因此在以后的熏蒸中要提高熏蒸效果,仓房的气密性是至关重要的。若仓房漏气,则熏蒸效果差、用药量大、熏蒸次数增多、粮食损失严重、储粮费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