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8-09-10刘诚
刘诚
【摘要】
自2012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研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障碍,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权 配额 碳交易
1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具体落实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全面鼓励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11月,我国对世界正式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将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2012年1月,国家發改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启动。2015年9月25日发布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习近平主席正式对外宣布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六个重点工业行业。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明确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牵头省市为湖北省,交易系统牵头省市为上海市,其他七个省市作为联合方参与两系统建设。
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
目前,全国各试点省市的市场设计及交易情况不尽相同,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看来,各试点省市都出台了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举措,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圳、湖北、广东都对市场参与主体设置的门槛较低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从而活跃交易;二是上海、深圳、广东、湖北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配额拍卖,向市场传递价格信号;三是北京、深圳、湖北都启动了市场调节机制,以拍卖回购或成立专门机构参与交易的方式调节市场;四是其他试点地区对企业的未履约行为出台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我国九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成交2.10亿吨,交易额47.14亿元,其中线上交易共计0.98亿吨,交易额22.34亿元。各试点省市的交易情况具体如下(根据各交易所网站发布信息整理):
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获取配额的方式不统一
各试点省市获取配额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免费”获取,有的地方“拍卖+免费”获取,不同省市拍卖的规则也不相同。比如拍卖方式,广东率先开展拍卖,《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指出纳入企业3%的配额需有偿获得,逐年提升有偿比例,拍卖收入也成了广东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广东不同的是,湖北拍卖不仅限于纳入企业,对投资机构同样开放,使得有兴趣的投资者获得直接入场的机会,社会资金能够在一级市场就可以直接进入。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启动,配额分配不论是“免费”还是“拍卖+免费”,获取配额的方式需要统一,规则也需要统一。
3.2 部分地方法律层级有待升级
从各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来看,北京、深圳、重庆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是地方人大立法,未履约企业将会面临市场价格3-5倍的罚款;上海、广东、湖北、福建的管理办法是政府规章,未履约企业将面临双倍扣除下一年配额以及1-15万元的罚款,并计入企业信用记录;天津的管理办法是政府转发的部门规章,法律层级相比其他试点最低,对未履约企业的处罚仅是限期整改和三年不享受优惠政策,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升级。
3.3 碳排放权交易财务问题尚无解决方案
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购买碳配额产生的费用入账和发票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具体规定,由于税目税率无法确定,导致买方付款、卖方收款在财务记账上均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完成的协议交易一般采取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发票问题,部分企业开票难度较大。
4 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建议
4.1 获取配额的方式问题
广东、湖北、深圳、上海已将拍卖机制成功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一级市场拍卖可以实现价格发现,向市场传递价格信号,形成价格预期,同时也对价格稳定机制提供基准价格。建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吸取成功经验,采取“拍卖+免费”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配额,避免实报实销。
4.2 部分地方法律层级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个强制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有比较高法律地位的法律性文件才能实施,不然工作很难推动。由于《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仅为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难以设定行政处罚措施,因此天津没有像其他试点省市制定明确的罚则。建议提高《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法律层级,增加对未履约企业的罚则,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将企业履约情况与信用体系挂钩。
4.3 碳排放权交易财务问题
交易系统提供每个交易日的《客户结算单》,建议在国家税务和财政部门尚未出台相关政策前,使用《客户结算单》作为交易及会计处理依据,即将《客户结算单》作为买卖双方的发票入账,卖方交易额计算应纳税额。
在会计处理方面,建议在期初配额分配时,同时确认“碳排放权资产”和“碳排放权负债”;拍卖获得时,同时确认“碳排放权资产”和“碳排放权负债”,购买成本计入管理费用“碳排放权损益”;配额交易买卖时,“碳排放权资产”向货币资金转移,不确认损益;年末履约交付配额时,“碳排放权资产”和“碳排放权负债”相互抵消,两者的差额计入管理费用“碳排放权损益”,资产和负债清零;在持有配额结转时及下一年配额分配时重新确认“碳排放权资产”和“碳排放权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