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背景下常州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①

2018-09-10许艳

中国商论 2018年32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融合常州

摘 要:立足常州旅游业现状及机遇,针对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借鉴境内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熟经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面实施“旅游+”战略,探讨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消除产业融合障碍,促进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 “旅游+” 常州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b)-161-02

2017年,“旅游+”概念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文化与旅游部,“文旅融合”进入国家层面。常州旅游业应以此为契机开始新的篇章,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1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業渗透性和融合性。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或者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一个新产业的动态过程。

近年来,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迹象明显,“旅游+”新型业态陆续出现。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之一,尤其是2012年后,文献大量出现,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融合机制、路径、产品、对策等方面。

1.1 融合机制

徐虹(2008)在产业融合分析基础上,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了初次界定,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和需求障碍。陆林等(2011)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方式与机制。高凌江(2012)、赵蕾(2015)认为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决定了其天然融合属性,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内驱力、技术创新等都属于融合动因。

1.2 融合路径

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是两条关键的路径。麻学锋等(2010)从内容方面指出了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四种路径,即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融合。高凌江(2012)根据各产业自身功能、技术优势不同,归纳了旅游产业与不同产业融合的四种途径:模块嵌入式、横向拓展式、纵向延伸式、交叉渗透式。

1.3 融合产品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上,如张冰(2017)、周蕾(2016)、曲景慧(2016)、何祖星(2016)、罗栋(2015)、付业勤(2014)分别探讨了体育、农业、文化产业、运动休闲、演艺产业、会展行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从融合产品看,研究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居多。

1.4 政策选择

学者们利用产业融合的理论,从健全政策法规、激励企业主动参与、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鼓励技术创新、引导需求拉动、发展利用教育等方面扩大旅游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创新度。

1.5 常州旅游产业融合

关于常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李云(2013)分析了常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现状,陈敏玉(2015)分析了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可行性因素,朱海军(2015)分析了体育旅游资源,洪燕云、演克武(2016)从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两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研究较少有关于常州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常州旅游产业现状相结合,提出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产业融合策略,对常州旅游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2 常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意义

2.1 推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常州市旅游局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旅游业态创新不足”。产业融 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推进“旅游+”,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不足的弊端,使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创造条件。

2.2 带动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提升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首次明确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旅游定位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据测算,我国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实施“旅游+”战略,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有机整合区域资源和融合发展相关产业,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等角度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有效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3 常州旅游产业升级面临挑战

经济新常态、消费需求升级、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常州旅游业面临主要挑战有三点。

3.1 区域旅游竞争加剧要求旅游业产城融合

常州旅游业发展面临周边地区城市强有力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常州的主导产品主题公园的建设与发展面临周边城市强大的竞争压力,亟需强化旅游产品特色与优势,增强旅游发展后劲和旅游综合竞争力。

3.2 旅游资源有限要求旅游产业多元融合

常州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较高,未开发旅游资源存量少,资源种类单一。现有的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主题均为游乐型,目标顾客群体比较接近,多为年轻人。能吸引消费能力较强的家庭群体的旅游产品甚少。

3.3 消费者需求多元化要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大众旅游时代,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凸显。旅游业发展经历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向着体验旅游转变。旅游产业要融合多种要素,丰富顾客多重旅游消费体验,提高产业的吸引力。

4 常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立足常州旅游业现状及机遇,针对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借鉴境内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熟经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面实施“旅游+”战略,探讨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消除产业融合障碍,促进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1)主管部门拓展“旅游+”的视野,学习先进模式。旅游主管部门要研究、学习、考察境内外旅游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旅游合作,引进台湾民宿业、新加坡休闲业、美国主题公园等产业模式,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为常州旅游业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放眼国际市场奠定基础。探索以下发展模式。

猫空缆车为代表的“旅游+茶产业”的城市休闲发展模式:到“猫空”喝茶品茗,是台北精致化休闲的流行时尚。溧阳茶园可以通过茶期开设观光专列,营造独特的观光休闲品茗之旅。

诚品书店为代表的“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在原市中心南大街区域、科教城区域引进文创产业,将“建筑+文创+休闲+旅游”融合,提高城市审美品位;借鉴诚品书店的发展模式,在半山书局、大众书局基础上,资助一批人文氣息浓郁的特色书店,打造“千载读书地、书香韵常州”的文化名片。

日月潭/垦丁/阿里山为代表的“旅游+民宿+休闲”发展模式:提高市民休闲水平,增设休闲设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建设街心公园。大力促进休闲旅游发展,完善休闲基础设施,鼓励社会各界休闲活动设计(室外登山、徒步、单车骑行、书吧、茶吧);构建城市休闲环境,增加城市绿化、休闲氛围营造。

淡水为代表的“旅游+交通”发展模式: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旅游景区布局慢游网络,环山沿水拓展骑行道、步道。

(2)地区发展树立“旅游+”的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大融合才有强旅游,强旅游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旅游+新城城镇化”,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打造城市旅游休闲区,提升“食住行游购娱”的品质;挖掘融合城市旅游相关元素,将旅游与文化创意、休闲、交通、体育等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建设。

以“旅游+农业现代化”,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旅游扶贫。依托当地生态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特色合理规划,重点推进乡村特色民宿,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增强美丽乡村的吸引力,将金坛、溧阳的青山绿水建设成山水田园休闲与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3)增强行业企业“旅游+”的能力,扫除政策障碍。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扫除制度障碍。鼓励恐龙园、嬉戏谷、景尚旅业等龙头企业以特色小镇为抓手,拓展旅游产业链延伸;引导华怡明都、海联、富都等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向医疗康养转型;大力支持小微旅游企业在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文创产业等领域的创业活动,吸引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共创新业态。将文创与住宿业相结合,设计特色主题民宿,增强旅游者的逗留时长,拓展旅游深度。

(4)创新导向发现“旅游+”的契机,寻找产业融点。企业是融合的主体,是具体的执行者,旅游产业融合的内驱力是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从资源、技术、市场、功能四种融合路径着手,通过“旅游+文化创意”实现资源融合、“旅游+信息化/VR/AR”实现技术融合信息化、“旅游+休闲农业”实现市场融合、“旅游+体育/康养/研学”实现功能融合,多方位实现旅游产业融合。鼓励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在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布局大旅游,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乐游常州”体系,全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

(5)共建共享倡导“旅游+”生活方式,创造市场需求。通过行政文件、政策引导,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为市民提供错峰出游的机会。实施“旅游+互联网”战略,运用12301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挖掘游客个性化需求,实施精准营销。设计旅游宣传页,合理组合旅游线路,在服务区、旅游集散中心、核心景点进行发放。

加强市内旅游推广,倡导“旅游+”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共建共享的积极性,让旅游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市民,让人们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加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到2020年城乡居民年均出游5次以上”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徐虹.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8).

[2] 麻学锋.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4).

[3] 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4).

[4] 高柳珍,崔文娟.“印象·刘三姐”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31).

[5] 卢红梅.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5(61).

[6] 严伟.旅游场域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度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5(1).

[7] 陈红玲,陈文捷.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

[8] 梁坤,杜靖川.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动漫产业园区多维价值研究[J].商业研究,2013(12).

[9] 张冰,余可.“互联网+”视域下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1713101013Y)、201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1853)/(2017SJB1848)研究成果。横向课题(HKRW2018-5)。

作者简介:许艳(1982-),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酒店营销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产业融合常州
常州薛典老街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