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在利用PLC实现闪烁电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9-10徐彩

现代盐化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徐彩

摘 要:PLC是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机电和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PLC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本文以“闪烁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为案例,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中,详细阐述了泛雅平台、无线投屏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践表明,信息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耐心、专注力和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PLC;信息化教学;泛雅平台;无线投屏

1 目前PLC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可以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信息技术只是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播放PPT课件,学生通过学习听讲来掌握知识,是灌输式的,无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时代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微课、仿真软件、网络教学平台、教學资源库,乃至VR,AR技术的应用,这些都给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位专家说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再处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现有的教学设施环境下,打造合适的信息化课堂的方式。

在PLC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在编程当中一旦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询问老师,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使课堂上老师的工作强度比较大。而且,同一个课题的话,经常会出现相似的状况,教师在解释的时候,面对全班40多名学生,很难做到全面把控。PLC程序是可以通过广播软件将错误的程序广播给同学进行讲解,但故障现象学生就难以亲身体验到,如果能实时将实验现象投屏,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更方便。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教学案例“闪烁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详细阐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PLC教学中的应用。

2 教学案例“闪烁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解析

闪烁电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既是定时器指令的一个典型应用,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教师抛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闪烁电路。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上传到学习平台的讨论区。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完成课前小测验,上泛雅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泛雅平台上的测验都有自动批阅功能,如图1所示,上面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课前查阅对学生学情有更充分的了解,便于预设,从而对教学的侧重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控。

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展示泡沫荧光棒、星星形状的装饰小彩灯来导入周期和占空比的概念,进而引入课题:用定时器设计输出脉冲周期和占空比可调的振荡电路。这个课题比较抽象,因此笔者将其分解为两个小任务。(1)用开关控制一盏灯,使它实现3s亮、2s灭的循环闪烁功能。(2)用按钮控制一盏灯,实现与任务一相同的功能(3s亮、2s灭的循环闪烁)。每个任务都通过“四阶梯”的知识要点进行引导,即详细的控制要求分析、输入/输出地址分配、梯形图程序的分段设计、程序修改训练,让学生逐步深入,突破难点。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普遍遇到的瓶颈是程序不会编。这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比如:闪烁的程序不会编,那么你可以让小灯延时点亮吗?在延时点亮程序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尝试增添一个定时器?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编程、尝试运行,直到摸索到正确的程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使其他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故障现象,充分利用现有的投影设备和无线同屏技术,用平板电脑将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展示,引导学生发现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寻找出故障点、排除故障,这样用信息化的手段让学生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任务一完成后,小组讨论:若要实现输出脉冲周期为10 s,占空比为0.7的闪烁电路,该如何修改程序?然后以填空的形式总结得出结论:改变定时器T38的设定值,即可改变Q0.0输出的接通时间,改变定时器T37的设定值,即可改变Q0.0输出的周期和占空比。

任务二和任务一的主要区别是操作键由开关变为按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电工实习中开关与按钮的区别,然后让学生自主修改程序,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指令、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率先完成的同学可以用平板电脑拍摄操作视频上传至平台,教师及时作出点评。

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缜密的思维,设计了两道纠错题。一个是两定时器的预设值颠倒了顺序,使得实现的功能改变了;另一个是灯一直不亮,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可以通过观察监控发现一定时器的当前值一直为0,进而发现该定时器输入端的常闭触点变成了常开触点。学生5人为1小组,—人接线,一人输入程序,一人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一人写故障分析报告,组长负责汇总并发布至学习平台上。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错误的程序,深入学习闪烁电路的结构,小组学习法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平台。纠错完成后,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心得,小组选成员谈收获。教师略作点评,并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学员,竞争意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接下来通过小知识引入知识拓展环节:特殊存储器位SM0.5的常开触点提供周期为1 s,占空比为0.5的脉冲信号,可以用它来驱动需要闪烁的指示灯。拓展环节有两个小任务:(1)如果有几盏灯需要同时闪烁,应如何修改程序?(2)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箱上的“天塔之光”电路,使红灯、黄灯、绿灯按照一定规律点亮和闪烁。比一比,看一看,准设计的效果更漂亮,同样效果谁设计的程序最精炼。这两个小任务难度由小到大,依次递进。第二个任务没有给出具体的任务要求,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独特的见解和不同的思路。

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几种闪烁电路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教师稍作补充。并布置下一个任务:顺序启停电路,让同学们上泛雅平台学习观看微课。

3 结语

有人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动画、视频上,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念,从而本末倒置。再比如,学生会更加依赖智能手机,教师在课堂上对手机的合理运用和把控是个问题。笔者认为,只要合理利用好资源,严格管控好手机使用的场合和时间,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无疑是利大于弊。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次信息化教学的尝试中,主要利用泛雅教学平台发布相关的学习内容。课前有微课、作业,课中有练习、讨论,课后有小结、评价。内容充实,选材合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的难点内容——故障分析这部分,运用了无线投屏技术将故障现象和操作过程实时投屏,方便观测,学生更易理解掌握。同时,利用多媒体广播软件进行现场演示接线和线路测试的广播,并引导学生在泛雅教学平台上查找硬件接线的微课视频,以便在接线过程中反复参考。在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探讨,在网络上答疑解惑,充分体现了碎片化学习的优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代,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只有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莫 慧.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32):117-118.

[2]缪秋芳.PLC应用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3):217.

[3]姚 燕.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以《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17 (3):63-66.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餐厅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