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流域源区水土流失防治研究

2018-09-10冯明汉

长江技术经济 2018年3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

冯明汉

摘要:长江流域源区地处青海巴塘河口以上,其生态环境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源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研究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长江流域源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的對策与建议,为指导下一步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防治

中图法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8.0305

长江流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物种繁多的分布区之一,也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水源地。20世纪末以来,长江流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水土流失问题是长江流域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长江流域源区概况

本文定义的长江流域源区(以下简称“源”)是指位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河口以上的地区,涉及青海省玉树州的玉树、称多、杂多、曲麻莱、治多,海西州的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等6县(市),面积约14.02万km2[1]。该区域平均海拔4 000m以上,以高山地貌为主,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均降水量284~511mm,植物生长期短。区内土壤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特殊的位置、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决定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

2 源区水土流失状况

2.1 水土流失现状

长江流域源区地质历史古老而又年轻,生态系统复杂而又脆弱,生物物种丰富而又易遭破坏。独特的自然条件,加上不合理的人类社会活动,特别是草原过牧、乱采滥挖、偷捕乱猎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存在着草场退化与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草原鼠害猖獗、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湿地退化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其中,水土流失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是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区内水土流失总面积62 397 km2,占土地面积的44.51%。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较明显而造成的水蚀与风蚀面积为22 645km2。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利部组织的第二次遥感调查相比,冻融侵蚀面积变化不大,水蚀和风蚀占总面积的比例由4.46%增加到16.15%。因此,源区水土流失总体上仍呈现加剧的趋势。

2.2 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

2.2.1 水土流失特点

总结源区的水土流失特点,一是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存在水力、风力、冻融三大侵蚀类型,局部伴有少量的滑坡与泥石流,各侵蚀类型往往难以严格区分,交错出现、相互作用。二是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独特性,源区特有的“高、干、寒”自然条件,使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在源区广泛分布,特别是冻融侵蚀面积大、分布广,在4 500m海拔以上分布较普遍。2011年水利普查显示,冻融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高达63.71%。三是水土流失治理难度极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一旦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恢复和治理的难度极大,有些还具有明显的不可逆转性。比如冻融侵蚀分布区多是自然条件造成,只有减少人为的干扰与破坏,避免加剧水土流失发生与发展。

2.2.2 水土流失危害

源区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沙化,使草场载畜量严重下降。据玉树州水利局提供的资料:1998年退化草场面积340多万hm2,占全州可利用草场的近1/3,比80年代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据调查,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近2万km2,属沙漠化强烈发展区[3]。玉树州曲麻莱县有3300km2的草场由于过度利用而严重沙化。草场的大面积沙化,给当地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地处长江源头纯牧业的玛多县,20世纪90年代年均牲畜存栏数比1979年下降了58.4%,人均占有量下降了65.7%,38%的牧民被迫迁移他乡[4]。

二是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草场的退化、沙化,加之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等影响,使区域涵养水源的功能持续降低,青藏高原多数冰川转入后退阶段,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据研究资料显示,1970—1990年的20年间源区冰川后退了500m,年平均后退25m[5]。众多湖泊出现面积缩小、湖水咸化、内流化和盐碱化,并导致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从直门达水文站资料分析,20世纪90年代年均径流量109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11%,而且含沙量增加了18%[6]。

三是引发山洪、泥石流。源区普遍存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水力侵蚀区山洪、泥石流沟道分布较多,冻融侵蚀区往往伴随崩塌、泻溜现象。玉树州所在地巴塘河(长江一级支流)因上游及支沟山洪、泥石流的频繁发生,使巴塘河成为本地区的心腹大患,形成了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两岸的防洪堤也跟着加高的被动局面,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洪水和泥石流对城镇的威胁。

四是加剧生态系统的恶化。长江源区具有世界上独特的生物种类和植被类型,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源区生物种群分布缩小,动植物种类数量减少,一些物种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显示,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其总类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7]。另据专家分析,草场退化后,草原生产量急剧下降,立地条件趋向干旱,鼠害猖獗,“黑土滩”面积逐年增加,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而且由于大量泥沙下泄,致使中下游地区河道、湖泊和水库淤积严重,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3 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防治高度重视。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5.23万km2,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其中,长江流域源区列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达9万多 km2,占源区总面积的63%。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简称《一期工程规划》),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总投资达75亿元[8]。2013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简称《二期工程规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后,2016年4月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2.31万km2,占三江源地区面积的31.16%。

自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规划引领、加强责任落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制度,实施了退化草地治理、鼠害防治、草地围栏、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改良、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生态移民等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生态补偿试点、生态监测、评估工作。源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同步推进,涉及的6县(市)均成立了地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调查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建立了玉树巴塘、称多清水河、曲麻莱和格尔木沱沱河4处退牧还草恢复植被试验示范区,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8.5 km2,生态修复面积1.72万 km2 [9]。据源区生态修复工程监测资料,一期工程区经过3~5 a封禁,草地覆盖度由20%~30%提高到50%~60%,单位面积产草量及可食性分别增加30%和15%,土壤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轻。

通过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保护草场的积极性逐渐增强。源区一期工程规划共实施生态移民5 000多户,退牧还草485万hm2,建设牧民定居点住房近40万m2 [10]。源区的大部分牧民开始选择定居生活,夏季在高山牧场放牧,其他时间都在定居点生活。

4 水土保持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长江流域源区进行了大量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比2011年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次全国水土流失的遥感调查数据上看,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水蚀和风蚀面积仍然在扩大,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对生态环境的威脅依然存在,水土流失防治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仍然突出

一是生态保护与群众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尚未有效解决。放牧和采挖药材仍然是当地百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禁牧轮牧管理与实施不太好的地区,必然对退化草场的恢复带来严重威胁;近年出现的过度采挖药材与草场恢复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尚未有效解决。长期传统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使天然草场不断退化,形成了“超载放牧—草场退化—群众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

(2)人为因素造成草场退化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仍然存在。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猖獗、乱挖滥采等造成草场退化现象仍然存在[11]。非法采砂开矿尚未完全禁止,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3)现有水土保持工作尚不能满足生态保护的实际需要

一是源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防治难度大,现有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十二五”期间,源区水利部门投入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仅815万元,按照内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也只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0 km2。源区的自然条件和稀缺的劳动力人口,使得水土流失的防治成本更高。实地调查,2016年玉树县城周边坡地种植的水源涵养林云杉每公顷投入就达75万元(包括3a幼林管护),是内地同类措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退牧还草、退化草场的治理不仅成本高,往往需要多年连续不断地投入才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二是机构人员力量尚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源区各县(市)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员匮乏、装备简陋、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源区生态大保护的客观需求。三是生态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国家和青海省出台了大量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政策,但是在县乡级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全面落地实施尚有差距,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的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相关生态建设项目协调也不够,影响了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

(4)水土保持监测和科技支撑能力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监测能力不足。虽已建成玉树州、海西州格尔木市2个监测分站,但由于缺乏县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及专业监测人员,现有监测站点正常运行困难。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作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尚未建成一个国家级、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针对源区冻融侵蚀和风蚀、水蚀交错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等方面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水土保持科研、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5 防治对策与建议

5.1 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加剧趋势

搞好源区水土保持,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更加突出这一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制度,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问题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国家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以及措施落实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做好顶层设计。在工作目标上,源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措施防止人类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象,结合《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的实施,综合防治现有的水蚀及风蚀,力争近期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实现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的目标,中远期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控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

在重点任务上,以加强源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监督管理为中心,抓好地方配套法规体系、监督执法体系、监测体系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工作思路上,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实施封育管护,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在城镇周边人为活动频繁、水土流失潜在危害严重的地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创新水土保持体制机制,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水土保持社会化管理机制、水土保持监测预警机制和信息公告机制等。

5.2 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促进生态自然恢复

一是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监督管理的地方配套法规制度,按照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措施,建立多部门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检查机制,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来保障各项预防保护措施的切实落实。二是因地制宜,实施分区防治策略。对现有条件和技术水平不适应开展治理的冻融侵蚀区,主要采取保护措施,并加强监测;对人为活动较少的高寒草甸草场、高寒草原草场、高寒荒漠草场风蚀区,主要采取轮休轮牧,依靠自然修复恢复草场植被;对分布在城镇周边人为活动频繁、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风蚀和水蚀交错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草的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保障源区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大牧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立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饲草料储备基地,着力推动区域舍饲养畜的发展,破解群众冬季牧草不足制约牧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土地严重超载、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要通过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减少人为过度利用,促进草原生态恢复。

5.3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各项预防保护措施的落实

坚持用创新引领发展,一是要加强源区基层水土保持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水土保持业务能力培训,加快培养一支能够胜任源区水土保持工作的优秀队伍。二是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建议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实施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三是创新水土保持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或出台省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等办法或实施细则,明确市级、县级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指导市级、县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更加有效地履行职责,并加大考核力度。四是加大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和支持水土流失治理的良好氛围。

5.4 增强水土保持监测和科技支撑能力,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水平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配备水土保持专职监测人员,充实与更新监测设施和设备,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完善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保证现有已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监测站点能够正常运行;组织开展辖区内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防治成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开展情况等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数据共享,定期公告源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为源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青海省水利廳.2010年长江源综合考察与研究[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

[2]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通天河及江源区综合规划[R] .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16.

[3]李玉方,马海洲.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成因研究[J].青海科技,1999,6(4):26-28.

[4]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8月19日:重返“生态天堂”:高原草地收复战[N].

[5]廖太玉,刘平安.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J].中国水土保持,2001,7:4-6.

[6]孙永寿,段水强.长江源区近年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人民长江,2015,46(9):17-22.

[7]冉瑞平,王锡桐.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J],2004,1:32-35.

[8]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R].西宁:青海省人民政府,2013.

[9]郭廷辅.长江流域水土保持[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

[10]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三江源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R]. 西宁:青海省人民政府,2004.

[11]陈和庆,范玉琴,陈坤贤.玉树州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现代农业科技[J],2014(13):280-282.

Abstract: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located above the mouth of the Batang River in Qinghai, and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state and society. Soil and water loss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ince the 1980s, the serious problem of soil erosion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curbed.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oil e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next step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Key words: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soil erosion; prevention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防治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桐柏县小流域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