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妙的工作》中“监禁状态”主题分析

2018-09-10李秀莉

大东方 2018年5期

摘 要:大江健三郎在1957-1958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即以“清新的感受”、独特的文体,描写了日本当代青年在“被监禁、被封闭的墙壁里的状态”下的苦闷与不安,使他第一阶段初期的小说世界构成一个“奇妙”的产物。《奇妙的工作》尤为明显。

关键词:“狗”;日本青年;“监禁状态”

一、“奇妙”题材的问世

被广泛认为是大江健三郎处女作的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发表于 1957 年5 月 22 日的东京大学校报《东京大学新闻》上,荣获东京大学“五月祭”奖。

并且获得了一众权威评论家的青睐。荒正人的评论是:“作品抓住了现代最年轻一代的虚无心情,并将其构架在一个事件当中,对作者的这种本领我深感钦佩”。

《奇妙的工作》是以大学生“我”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我”和女大学生、私立大学生三人为了可观的报酬向中年男人应聘,帮助职业杀狗人在两三天内杀掉医院的150只试验用狗。故事以中年男人非法肉贩子身份的暴露而东窗事发,一直蒙在鼓里的学生和杀狗人也因此一无所获而告终。作品并没有对这四个出场人物作详细介绍,而是通过他们四个人对杀狗的不同主张从而产生分歧的对话推进故事进行的。

二、作品创作过程

虽然普遍认为《奇妙的工作》是大江的处女作,但在《奇妙的工作》之前,大江已著有多部作品,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奇妙的工作》的素材也是来源于之前的作品。诗歌《宰狗之歌》到独幕话剧《野兽之声》最后创作出了小说《奇妙的工作》。事情起因于大江儿时的一段回忆:“战争末期,一个打着为士兵做大衣为幌子的宰狗的家伙,骑着自行车来到‘峡谷之村,这个冷酷无情的小个子屠夫把村中所有的狗都集中到峡谷的低洼地,用一天时间把所有狗全都杀了。”

除了儿时的回忆外,《奇妙的工作》还有更深刻地背景。大江的一位朋友曾向他讲述过高中时候企图自杀但失败住进医院的经历当时,有 100 多条用于实验的狗被关在医院的后院。这些狗在傍晚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不断地狂吠。小说的开篇部分在附属医院的附近传来数不清的犬吠声这一故事的发生背景可以说和大江朋友的回忆有极其相似之处。此外,小说中专业杀狗的屠夫也和大江小时候遇见的小个子宰狗的屠夫也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以看出,《奇妙的工作》是在大江兒时回忆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大江的朋友的回忆,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一篇佳作。

三、“监禁状态”主题

大江健三郎曾说:“描写被监禁的状态,被包围在墙里的生存状态是我一贯的主题。”受大江自身言论的影响,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当作描写人类监禁状态的作品来解读,小说中围在栅栏里的狗的形象也被看作是监禁状态的具体表象。“这些狗也许因已在这里饲养了一年,个个都很老实,丧失了见人就咬的习性。我走进去,它们连叫都不叫。”被人圈养在矮墙里丧失了习性的狗的形象会一下子让人联想起被监禁状态下的人,对墙壁内的一切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习以为常,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关心和热情,变得麻木、安于现状。

与“狗”的形象相对应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我”。20 岁的大学生本应该是青春张扬,活力无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形象,但在本文中的却刻画出了一个大相径庭的大学生形象。“我”对任何事物都没什么兴趣,“我已习惯不怎么去激怒了。即使对屠夫的卑鄙我也努不起来。愤怒刚刚孕育,转瞬就立刻萎靡了。”

四个杀狗者本应该各司其职尽快完成工作,但却在杀狗过程中因为杀狗的“方法”发生了争执,“卑鄙”一词成为了互相攻击的“武器”。从四个人之间的争执可以看出,面对现实,四个人都无力反抗,杀狗的行为本身就是违背人道主义的。但他们为了掩盖这种无力感而奋起反抗,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正义感斥责对方以获取自己内心对这种“卑鄙”行为的罪恶感的消解。最后,“我”只能感叹“狗被击倒,被剥了皮。我们虽然挨了宰,却仍在徘徊。”

笔者认为贯穿全文的大学生们的无力感可以说就是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监禁状态”的体现。接下来着重分析大江文学中这种“监禁状态”的特征以及他所强调这种“监禁状态”的目的。

所谓“监禁状态”,概而言之,就是与外界隔离的内在世界。在这种隔离状态下,人们封闭于各自的内在世界,丧失了彼此之间的连带感墙壁中的封闭感令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所在,丧失了行动能力。

从日本战后政治思想史来说,酿就大江健三郎“墙壁意识”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对大江健三郎这一代青年来说,最不能忘怀的莫过于沦为美国附属国的忧虑。除去外在因素,也有学者指出“‘监禁状态的形成,根本在于大江健三郎的自卑情结。”认为大江文学是超越其自卑的产物。自卑情结主要来源于幼年时的各种经历,这些经历导致大江形成了孤独与自卑、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总而言之,大江健三郎文学作品中“监禁状态”的主题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生成的。

大江健三郎通过用“我”这个个体象征“日本的青年学生”的方式,将个人的无为作为社会现象,作为年轻一代共有的现象来把握,通过把个人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使人们感到“我们的时代”就是一个令人绝望、无法行动的时代。这种认识不仅充溢着对日本人当时的生存状况的不满,也同时是对现状的批判、对日本国民性的批判。

参考文献

[1]斯海译《奇妙的工作》《大江健三郎作品集》[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 年.

[2]大江健三郎『持続する志』講談社[M].1991 年.

[3]荒正人《十年的岁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 1》[M].新潮社 1965 年 6 月.

[4]林啸轩《大江健三郎文学论—立足边缘,走向共生》[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5]王琢《“被监禁状态”下的苦闷与不安—论大江健三郎第一阶段初期小说》[J].海南大学学报 1995年.

[6]大江健三郎著;翁家慧译《真正的小说是写给我们的亲密的信》[N].文汇报 2009 年 1 月.

作者简介

李秀莉,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7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