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林3号等油茶良种在遂昌试验初报

2018-09-10钟子龙唐昌贻周智峰

林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遂昌

钟子龙 唐昌贻 周智峰

摘要: 2012年引进无性系长林油茶(3、4、23、53号) 4个品种, 经过6年栽培试验, 其结果表明: 长林 4号、长林 53号与长林 3号、长林 23号树高、冠幅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 4号与长林 53号之间差异不显著;长林 3号与长林 23号之间差异也不显著;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试种生长好的长林 3号与长林 23号品种,其幼树生长量不及长林 4号和长林 53号品种。由此可见,低产油茶更换新品种时须慎重,必须选择在本区域试种表现出生长好、适应性强的作为主栽品种。长林 4号、长林 53号这2个品种可作为遂昌县低山区油茶更新换代的新品种进行全面推广 。

关键词: 长林油茶; 无性系; 栽培试验; 遂昌

中图分类号: S 794. 4, S 723. 9 文献标识码: A

油茶(Camelliaoleifera)的选优工作,自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开始, 至今已选育出200多个油茶高产无性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 ],其中普通油茶类型的长林系列是一批生长势旺盛、高产稳产、抗病虫性较强、含油率较高的油茶无性系。浙江省遂昌县现有普通白花油茶面积5 400 hm2,其中投产油茶面积 4 870 hm2,存在品种老化混杂、油茶产量低的现状。为提升油茶产业经营水平,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故2012年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实验中心引进油茶长林系列(3、4、23、53号)[ 2 ]4个品种进行栽培试验,旨在筛选出更适宜遂昌本地种植的油茶长林品种,为低产油茶更新换代提供新品种。本文通过对4个长林品种栽培6年后的树高、冠幅生长量展开综合评价,以期为当地引种长林油茶高产无性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及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遂昌县大柘镇、新路湾镇、金竹镇(118°41′~119°31′E,28°13′~28°49′N);根据县气象站资料得知,该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 ℃,极端最低气温-9.7 ℃,极端最高气温为40.1 ℃。全年>10 ℃的积温为5 653 ℃,天数为273天,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 510 mm。各试验地均为山坡地,土壤属山地红壤,但面积海拔及有机质含量各不相同 (表1~2)。

1. 2 试验材料

试验苗木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实验中心(浙江省富阳市)引进,油茶无性系长林系列中的长林3号、4号、23号和53号为供试对象,苗木规格为 2年生无性系嫁接裸根苗,平均苗高60 cm以上,地径0.6 cm以上;基肥选用湖北洋丰集团生产的“洋丰”牌复合肥(N15+P2O515+K2O15)。

1. 3 试验设计

油茶造林在杉木采伐迹地进行。将杉木伐根全面清除,平整土地后,开始挖穴。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每穴施复合肥250 g, 株行距200 cm×300 cm,种植密度1 650株/hm2,于2012年2月底前完成造林工作。

在大柘镇、新路湾镇和金竹镇各设一个试验区,共计3个试验区,每个试验区选择16个1 000 m2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地块作为试验样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个品种在每个试验区进行4次重复,每个品种每次重复需要1个试验样地,3个试验区共计48个试验样地。造林6年后,从每个试验样地中心地段随机选取15株油茶植株,用300 cm钢卷尺测量其树高和冠幅,3个试验区共测量720株。

1. 4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017年10月15~16日,按照试验设计调查每株油茶的树高、冠幅生长量。并采用DPS软件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长林系列油茶苗为无性系嫁接苗,有部分油茶的主秆不明显,还有造林6年后的油茶实际林龄为8年生的幼林,故只有少量茶树开始挂果,所以,对油茶主秆分枝下直径和产量不作比较分析。由于油茶树的高低、冠幅的大小是体现品种优劣的外部特征,能直接反映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水平。因此,本文对4个试验品种的树高、冠幅生长量进行分析,研究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差异水平。

2. 1 各品种间树高、冠幅生长量比较

由各品種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表3)可知,在大柘镇试验区,树高最高的是长林4号,平均为219.5 cm,最低的是长林23号,平均为168.8 cm,两者相差50.7 cm;冠幅最大的是长林4号,平均为175.1 cm,最低的是长林3号,平均为150.6 cm,两者相差24.5 cm;在新路湾镇和金竹镇试验区,树高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32.6 cm、119.4 cm,冠幅最大的与最小的相差40.7 cm、43.2 cm。由此说明,虽然同样都是油茶的优良品种,但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是有差异的。另外,在新路湾镇和金竹镇试验区,冠幅生长最好的品种是长林4号,树高生长最好的却是长林53号;而大柘镇试验区树高、冠幅生长最好的是长林4号这个品种。这说明在4个长林系列的油茶优良品种3、4、23、53号中,4号、53号这两个品种比3号、23号这两个品种更适宜在本区域低山区生长。

2. 2 各品种间树高、冠幅生长量方差分析

为验证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故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4)显示:4个无性系树高、冠幅生长量之间除金竹镇试验区中油茶冠幅生长量之间F值5.503 9F0.05=3.49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余的均达到极显著。为此,有必要对各品种进行多重比较。表4 树高、冠幅生长量方差分析

2. 3 各品种间树高、冠幅生长量多重比较

由多重比较(表5)可知:在大柘镇试验区,长林4号与长林3号、长林23号树高、冠幅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长林 4号与长林 53号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新路湾镇试验区,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3号与长林23号树高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53号与长林4号之间差异不显著;长林4号与其他品种之间的冠幅生长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金竹镇试验区,长林53号与长林4号、长林3号、长林23号树高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4号、长林53号、长林3号与长林23号冠幅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53号、长林3号、长林23号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长林 4号、长林 53号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生长旺盛等优势,这与杨承荣等[ 3 ]在贵州地区引种试验的结果相同,特别是长林4号品种,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 4 ]和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5 ] 试种的结果也同样表现出生长好、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不过长林3号、长林23号这2个品种,虽然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5 ] 试种时,树高、冠幅生长量表现很好,但在本区域种植长林 4号和长林53号品种比长林3号、长林23号这2个品种好,所以,长林 4号和长林 53号品种可作为油茶更新换代的新品种,在本区域低山区大力推广栽培。

3 结论与讨论

3. 1 长林系列4个高生长量之间的差异性在3个试验点中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树冠生长量之间也都达到显著水平以上;长林 4号、长林53号品种与其它品种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从树高、冠幅生长量来看,长林 4号、长林53号高于长林3号、长林23号, 加上油茶幼树的营养生长直接关系到结果期的油茶产量[ 6 ],幼树生长量高,以后油茶产量也就高。为此,长林 4号、长林53号油茶无性系品种,可作为本区域低山区油茶更新换代的新品种,对遂昌现有5 400 hm2低产普通白花油茶进行更新改造。

3. 2 长林3号、长林23号油茶良种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5 ] 试种时, 表现出生长好、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而在本区域种植时,幼树生长表现就没有长林 4号和长林53号品种好,为此,建议广大茶农在低产油茶改造时,必须选择经过试种,且适宜在本区域环境条件生长的品种作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

参考文献

[1] 庄端林, 周启仁, 姚小华, 等. 中国油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 姚小华, 庄端林, 王开良, 等. 图说油茶高效生态栽培[M].杭州: 浙江科技出版社, 2009.

[3] 杨承荣, 杨正怀, 严明先, 等. 长林油茶无性系引种栽培试验[J]. 林业实用技术, 2011(3): 22 - 24.

[4] 杜洋文, 鄧先珍, 周伟国, 等. 油茶长林品种引进及综合评价[J]. 林业科技开发, 2014 28(3): 96 - 100.

[5] 彭云金, 鲍克辉, 周伟国, 等. 长林3号等油茶品种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 湖北林业科技, 2010. 162(2): 33 - 35.

[6] 陈璐, 郎南军, 李甜江, 等. 施肥对油茶林分发展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园艺文摘, 2011(12): 177 - 179.

[7] 舒夏竺, 海光, 徐平, 等. 9种间种植物对油茶幼苗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技, 2016, 41(3): 30 - 32.

第1作者简介: 钟子龙(1971-), 男, 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8 - 02 - 23

(责任编辑: 李 丹)

猜你喜欢

遂昌
何鹤
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坚持了17年
你是否还会为家乡热泪盈眶
浅议遂昌发展旅游业与保护文物之间的关系
遂昌县发展林业的措施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