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骑楼建筑立面形态特征研究
2018-09-10姜丽于洋
姜丽 于洋
[摘 要]梧州骑楼建筑是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通过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交流,形成近代城市与建筑特殊的结构和类型。文章以梧州骑楼建筑立面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研究的方法对骑楼建筑的上段、中段及下段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梧州骑楼建筑立面形态与文化特征。研究成果对于梳理梧州骑楼建筑发展以及保护骑楼建筑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完善梧州骑楼建筑研究的学术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梧州骑楼;立面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3-0073-07
一、骑楼的涵义
林冲认为骑楼一词最早出现在近代历史舞台是在1912年,广州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第十四条“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1]此时是以有脚骑楼进行表述的,后来1920年修订《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名为《临时取缔建筑章程》作为新的建筑管理依据,其中第三十六条“凡在一百尺马路建造房屋者,准建二十尺骑楼;在八十尺马路者,准建十五尺骑楼,惟地下骑楼不得用墙壁、板壁、竹笪等内遮断及摆卖什物,以碍行人。”至此,骑楼取代有脚骑楼成为正式的表述名称。
骑楼是我国近代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在特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及外来因素等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建筑类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骑楼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类型,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的檐廊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欧洲的敞廊式市场建筑以及地中海的柱廊宗教建筑等都为骑楼的发展与演变奠定了基础,最终在不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通过文化接触、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以及华侨、传教士等传播载体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建筑类型。同时骑楼作为一种城市组织模式,骑楼制度在民国初期成为岭南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
二、梧州骑楼建设历程与建设范围
梧州骑楼建设缘起西江善后督办李济深提出的仿照广州城市建设模式,拆城墙筑马路,建设骑楼街区的构想。1924年城北一处民居失火引发旧城大面积火灾,由此推动了李济深的城市改造计划。1927年梧州市工务局,参照广州样式修建骑楼,建设骑楼商业街区,城东中心区进行了道路的改建与新建,开启了梧州近代城市建设的历程。
梧州騎楼范围东起石鼓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南环路,北往大中路、北环路、桂北路至龙母庙,西、南至四坊路、九坊路、五坊路、小南路、南堤路、大南路、西江一路、西江二路所围合的区域(如图1所示)。
三、梧州骑楼建筑立面构成
文中的骑楼立面是指骑楼的正立面,主要包括上段——山花,中段——楼身墙体、窗户、阳台、水门,下段——底层柱廊三部分(如图2)。
(一)骑楼立面上段
骑楼立面上段主要为山花造型,山花作为骑楼建筑立面构图的重点部位, 在构成城市天际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天际线是城市赋予人的独特印象,具有直观的人文性、审美性与时代性(如图3所示),同时梧州河东老城区骑楼多为近代低层建筑,根据天际线的形状特征,梧州河东老城区骑楼建筑属于平缓型天际线。
梧州骑楼山花融入了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南洋风格及现代风格,山花造型可以分为基本型、变化型与复合型,由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半圆形、曲线形组成的基本型进而演变成变化型与复合型的造型形式,成为骑楼山花的重要装饰造型元素(如图4)。
梧州骑楼建筑中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的洞口,其装饰语汇来源于南洋地区,是为了减少台风对建筑物风荷载的技术处理,经过发展演变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容建筑功能与装饰艺术于一体的形态特征(如图5)。
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碰撞、交流的过程中融合了南洋风格、西方古典与现代等风格,形成了骑楼立面上段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同时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实用性、开放性与包容性[2]。
(二)骑楼立面中段
梧州骑楼立面中段主要由楼身本体与楼身构件两部分组成,楼身构件包括窗、阳台、水门等部分。
1.窗
楼身本体多采用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梧州骑楼窗户造型主要为方形,少量采用拱券窗(如小南路63号、南堤路31号),拱券窗由上部三道半圆形的木窗棂与下部的方形窗组成(如图6所示)。为了增大室内空间的采光面积,窗户上方常常带亮子,有方形、半圆形的玻璃亮子,同时通过外框的处理将上部的亮子与下部的窗户联成一体,窗户玻璃通常为透明玻璃,少量为彩色玻璃的满洲窗形式(如大中路16号)。
满洲窗原为东北满族人民为抵御高寒地区的风沙、雨雪等恶劣自然气候而采用的一种窗户形式,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室内热量损失以及增加热照辐射,窗户外面通常裱糊高丽纸。
早期的岭南满洲窗起源与清朝驻扎广州的满族官兵有直接的联系[3]。岭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同时雨量充沛、湿度大。因此岭南地区满洲窗的主要功能是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热辐射。在广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随着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发展,满洲窗采光材料不仅有纱、油纸等传统材料同时引进了西洋彩色玻璃等现代材料。
岭南满洲窗是一种满族文化与岭南文化、近代外来文化在建筑上融合的带有实用性并具有很强装饰性的窗户形式,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灵活开放、兼容并蓄的个性特色[4]。
梧州骑楼立面开窗数量与骑楼面宽有关,一般排开两扇窗或三扇窗,少数由于面宽较窄而开一扇窗(如小南路71号)。其中开两扇窗的窗户大小相同,开三扇窗的窗户有两种形式——三相同(三个窗户大小相同)与一大二小(中间窗户较大,两侧窗户较小)。梧州骑楼在开三扇窗的窗户类型上,主要采用三相同,少量采用一大二小形式(如南堤路39号)。
窗楣的处理上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由窗户形状围合出完整的线框;(2)设置三角形或者弧形窗楣;(3)运用欧式线脚或几何线脚(如图7)。
梧州骑楼窗户两侧分为无壁柱与有壁柱两种形式,大多数采用无壁柱形式,少数采用有壁柱形式。两侧壁柱通常为装饰柱,不承载负荷。在立柱的处理上,采用简化的欧式柱式或几何柱式(如图8)。
在窗下墙的处理上有无装饰与有装饰两种形式。梧州骑楼主要采用有装饰处理,其中有装饰分为几何造型、中式文字、中式图案与西式图案四种形式(如图9-10)。采用中式文字仅为个例,如五坊路62号建筑保留的“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
中式装饰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草木花卉、神仙人物,如动物类有龙、凤、象、喜鹊、鱼、鹤、马、绶带鸟、孔雀、狮;植物类有牡丹、荷花、竹、松、葡萄、梅花、莲;人物类有仙女、传说人物;器物类有花瓶、座凳;符图有万字、回字。这些图案通过谐音、象征、比拟、借喻的手法传达着建筑装饰的寓意,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吉祥生活的精神寄托与美好愿望。
2.梧州骑楼阳台
阳台作为骑楼二层或三层室内空间的延伸,在改善骑楼室内空间环境的同时为居民的生活起居休息、纳凉提供了重要场所。骑楼阳台分为内凹式与外挑式两种类型,其中内凹式阳台宽度与骑楼开间一致,阳台主要为镂空式;外挑式阳台主要利用悬臂结构突出阳台板,周围绕以栏杆,如果悬臂过长,在阳台板下方增加托架,增加承载。阳台栏杆主要为花瓶式与直杆式两种,材质以混凝土内含铁丝所浇成的预制水泥栏杆为主(如图11)。
3.水门
水门是梧州骑楼建筑的地域性特征,通常位于骑楼建筑的二层,个别建筑位于二层与三层(如四坊路48号),或单开水门,或中间开设水门,两侧设置窗户或一侧开水门,另一侧设置窗户形成二层建筑的立面构图。
梧州地处岭南地区,跨越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处于我国丰水地带,汛期长达半年以上;同时梧州位于西江流域中下游,是浔江、桂江与西江的交汇之处,由于西江上游水系多、流域广、流量大,每年雨季浔江、桂江洪水汇集于梧州,加上广东肇庆峡河面隘窄,河流顿受阻碍,易在梧州形成洪灾[5],因此梧州也成为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这种特殊的地域性自然条件约束着骑楼建筑的功能性——水门与拴船铁环供防洪及备洪而用,当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居民出入之用,有拴船之功能。随着2003年河东防洪堤主体工程的建设完成,水门与拴船铁环演变至骑楼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性与欣赏性;实现了骑楼建筑的本体性装饰到附加性装饰的“角色”转变(如图12、图13)。
(三)骑楼立面下段
梧州騎楼立面下段主要为底层柱廊,分为拱券式与梁柱式两种形式(如图14、图15)。拱券式柱廊主要由古罗马半圆券和立柱组成,立柱由柱头、柱身与柱础三部分组成。梁柱式柱廊主要由檐口线脚、横梁、立柱、额枋线脚组成,立柱由柱头、柱身与柱础三部分组成。梧州骑楼主要采用梁柱式的柱廊形式,拱券式柱廊较少运用(如大南路35号、小南路55号)。
梁柱式柱廊在柱头的处理上,融入了西方巴洛克建筑的柱头形式,产生出简化了的爱奥尼克式柱头(如图16)与混合式柱头(如图17)的柱头造型形式。这种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本体性装饰(为解决柱式与结构之间的矛盾)现在已经演变为附加性的装饰元素,这种处理手法成为骑楼建筑立面装饰的重要组成元素。
在柱身的处理上,较之古典柱式而言相对较为简单,舍弃了古典柱身关于比例、雕饰等细节的处理,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化、意象化的柱式处理方式。在梁柱式檐口线脚的装饰上既有西方的繁杂线脚,也有现代的简约线脚(如图18)。
在中西建筑文化融突的动态过程中,梧州骑楼建筑构件——额枋,同券柱式一样由原来的功能性装饰(用于两柱之间的联系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演变为现代的附加性装饰;形式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韵味,但额枋线脚的造型已经趋向现代的简约与简洁(如图19)。
四、结语
骑楼建筑是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产物,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形成了适应于岭南自然气候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建筑结构和类型。梧州骑楼是参照广州骑楼样式产生与发展的结果,也从另外一个视角展现了骑楼在岭南城市中的传播路径与传播现状。
梧州骑楼建筑立面形态与装饰同样糅合了西方文化与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质,在装饰风格上摒弃了西方繁复华丽的式样而趋向于现代简洁的风格特征。既保留了西方的装饰语言符号,也继承了岭南传统装饰语汇,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与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骑楼作为一种城市的建筑模式体现了岭南近代城市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性。
[注释]
1920年广州市市政公所颁布《广州市市政公所临时取缔建筑章程》。
例如民国时期广州颁布的相关骑楼建筑、土地与建筑产权、建筑违约等法规以及人行路实施等办法,通过法令的实施推动广州近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沈怡在《市政工程概论》中,将梧州市区划分为三区:东区(桂江东岸及西江北岸)作为城市中心,西区(桂江以西、浔江以北)作为住宅和农矿区,南区(浔江、西江南岸)作为工业区。
熊国平根据天际线的形状特征将天际线分为四种类型,即山峰型、峡谷型、起伏型与平缓型。其中认为平缓型是指城市中的建筑群中几乎没有高层建筑出现,所有建筑的高度相近,形成低缓平直的轮廓线。
林冲认为变化型是以基本型(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半圆形、曲线形)为基础,在形态上进行调整或改变形成变异的形态,但整体上仍保持基本型的架构;复合型是以不同的基本型与变化型为基础,相互组合而成的形态。
[参考文献]
[1]林冲.骑楼型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0.
[2]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1).
[3]曾娟.广式满洲窗起源、装饰及构造技艺解析[J].装饰,2012(11).
[4]龚艳燕.对岭南建筑满洲窗的探析[J].住宅科技,2010(8).
[5]陈金源.梧州洪灾纪实[J].广西地方志,1995(2).
[作者简介]姜丽(1982-),女,山东威海人,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于洋(1982-),男,山东烟台人,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孔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