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混合式教学实践
2018-09-10张雷曾丽媛李川江
张雷 曾丽媛 李川江
摘 要:笔者结合对“分析化学”的授课经验,总结“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提出几点“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具体包括:(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3)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结合,重视实验技能培养;(4)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潜力;(5)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培养面向企业的对口人才。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对于构建化学知识框架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应用型化学人才的必备技能,更是化学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领域。化学类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大多数人会选择“分析化学”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分析化学”也是很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分析化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生产应用的实践教学双重点便凸显出来。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纯理论式”灌输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笔者对“分析化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践尝试,现简述如下观点。
1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任务安排中,“分析化学”属于独立的基础化学教研室承担,这面临一个问题,即“分析化学”与应用学科知识点的隔断,如果将“分析化学”与应用学科如药学相关知识融合,如“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制剂分析以及药典的有机融合,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1-2],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道。
笔者在讲解每章节课程后,会增加一小块应用型知识的拓展讲解,让学生现学现用,激发课堂活力。例如,酸碱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是药物分析中的重要定量手段。
笔者重点列举了3个药物分析经典应用实例:对于酸碱滴定,笔者重点讲解了脂肪及脂肪油的酸值滴定测定法;对于沉淀滴定,引入了氯化钠注射液中硝酸银滴定剂与氯离子的滴定定量反應;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笔者重点介绍了用碘量法测定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等应用实例。同时,笔者也选了碘量法测定葡萄糖含量作为实验课程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滴定应用实例的了解与实践操作。再比如,在讲解仪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教学就离不开其在药物鉴别中的广泛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液相色谱法的教学就必须其在药物定量与药物鉴别的基础与独占性地位。
这样一来,“分析化学”知识点就再也不是课本上抽象的方程式,也不是老师口中说不完的处理数据与各式各样的曲线;而是工业生产中的产品检测标准,是溶液的配制,实验的技能操作,是各种分析仪器的使用规程等这些实在的事物。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能从根本上联系在一起。
2 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
2.1精讲与引导相结合
“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繁多且杂,需要详细记忆的零碎知识点很多,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知识点的“一网打尽式”讲解,往往让学生吃不消,打压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因该做到“重点突出”、“合理舍弃”、“抛砖引玉”的指导思想,对“分析化学”中的主脉重点讲解,重点挖掘知识深度,让学生学会“分析化学”科学思维方法,形成“分析化学”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探索欲,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3]。同样,在每一节课中,给每节课设计重点讲解的知识点,其他知识点围绕重点知识适当展开,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法宝。俗话说,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桥梁,特别是二本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实践应用知识对其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更有益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生活现象及生产案例,以此为主线,层层剖析,答疑解惑,将理论知识点逐步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的实践案例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中,首先应转变角色,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仅起引领作用,并配合学生对观察到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合理分析[4]。
2.3双语教学
当今社会,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面向世界。随着中国科技进步,科技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具有扎实的专业英文能力已经是当今社会企业招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英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 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结合,重视实验技能培养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实践操作性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分析化学”的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会讲解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原理,然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对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期的科研实践和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实验课程一直被视为理论课程的有机补充,但是也因为如此,实验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现在,各种实验课的改革方案很多,也很有建设性,但是,如果能够把实验课的重要性提升,或许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加大实验课的考核力度,增加实验课期末能力测试的分值比重,在教学任务上重视实验课程,才能有效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动力,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真正落到实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实验课考核力度、加大实验课程资金投入、提高实验课程教学学分,将实验课程放在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真正将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
“分析化学”的实验课程设计不仅要紧紧结合理论教学大纲,更要和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后期进入企业和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例如,偏向药学的院校把药物或食品标准的制定过程与实验大纲结合起来,保留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的同时,将常用药物、制剂的标准制定的一些实验引入实验课程,让学生了解理论在实践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应用,因为此类例子与日常生活相关,故能够激发学生实践兴趣,达到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
4 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随着近几年网络课程的流行,“慕课”、“互联网+”等虚拟课堂走进高校,被学生广泛使用。虚拟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上课时间地点固定、教师的授课内容会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传统课堂解决共性问题,而虚拟课堂不仅没有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还为个性问题提供了交流平台。虚拟课堂作为传统课堂的有机补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国内一流大学均设立有网络精品课程,面向全国大学生。学生可以跨出学校的限制,利用一流高校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毕业后的竞争力[5-6]。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虚拟课堂对传统课堂的补充作用。笔者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会精心挑选与重庆三峡学院教学大纲切近的国内“985”高校以及优秀二本院校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提高。经过学生反馈,精品课程使他们受益颇深,也使学生了解到各个学校之间的异同,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与积极性。
5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培养面向企业的对口人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高校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日益明显。多数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后,还要进行1-6个月的入职培训,从而达到岗位要求技能。而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人才又容易流失,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一些沿海职业学院已经开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层次改革,一方面坚持面向人才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教学课程的改革;另一方面,高校开始与企业合作办学,或针对性开办“定制班”,让学生提早进入科研生产一线,进行大生产技能培训[7]。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即可进入生产一线进行生产活动,此举也可以在岗前就顺利筛选出有志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优秀人才,避免人才的长期流失。
6 结语
为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适应当代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知识和实践的更新,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技能培养,积极应用现代网络课程,按照“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较高科学素质”的理论,培养新一代的综合应用技术型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 燕,张 振,张丽娟,等.“分析化學”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20):201-202.
[2]王安群,欧阳文.情景教学法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 (10):127-128.
[3]史克亮.“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8(2):148-149.
[4]吴守国,邵学广,李龙泉,等.探索教学改革创建精品课程:浅谈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5 (3):44-47.
[5]周广鹏,李 卉.基于慕课的高校“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17(22):159.
[6]陈怀侠,党雪平,黄建林,等.“互联网+教育”初期“分析化学”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 (6):159-160.
[7]袁 腾,刘英菊,陈燕舞,等.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6):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