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糯玉米自交系正反交F1代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2018-09-10许卫猛邢永峰魏常敏李桂芝宋万友周文伟
许卫猛 邢永峰 魏常敏 李桂芝 宋万友 周文伟
摘 要:以ZN998为主要亲本,与ZN986、ZN214、ZN159 这3个糯玉米自交系正反交组配6个杂交组合,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并对不同正反交组合F1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每个组合的正反交F1在产量性状和色泽、糯性、皮的厚薄等品质性状上差异不明显,说明细胞核的遗传占主导地位,造成正反交差异的细胞质遗传所占比例较小;而不同正反交F1的感官品质、气味、风味、柔嫩性等性状差异显著,受细胞质遗传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糯玉米;正反交;产量;品质;差异性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5-0104-02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在玉米育种中,父、母本的选用及正反交组合都需要进行鉴定[1],以便更好地应用在生产上。一般结实好、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好的亲本作为母本,花粉量大、植株较高、产量较低的亲本作为父本,既可提高种子质量,又可降低生产成本[2]。在玉米单交种制种过程中,若母本产量不足或者父、母本花期不遇,在正反交种主要性状无差异的条件下,可以尝试通过反交制种来调节花期或提高制种产量[3]。
前人对普通玉米正反交组合的比较进行了研究和报道,认为正反交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不存在显著差异[4,5]。而糯玉米作为蔬菜或水果鲜食,不但要求产量能满足市场需求,还对感官、气味、糯性、皮厚度等品质特性具有严格的标准[6],所以有关糯玉米正反交的研究显得极其需要,且相关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不同糯玉米自交系进行正反交组配,并比较不同组合F1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差异,为糯玉米生产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①ZN998:以昌7-2为母本、西星白糯2号选系XN为父本杂交后,连续自交选育而成;②ZN986:以西星糯玉1号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而成;③ZN214:以西星糯玉1号为母本,与苏玉糯1号杂交,再用西星糯玉1号回交后,连续自交选育而成;④ZN159:以彩甜糯1号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而成。
1.2 试验设计
在2016年冬天,以ZN998为主要亲本,与ZN986、ZN214、ZN159在海南三亚配置杂交组合(表1)。2017年在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种植。试验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4 m2,设6行区,密度52 500株/hm2,重复3次。采摘中间4行用于测产,每小区套袋自交10株(穗),套袋隔离直至采摘,以备品尝。产量性状包括带苞产量、去苞产量和籽粒产量;品尝品质包括外观、气味、色泽、风味、糯性、柔嫩性及皮厚薄,按农业部行业标准(NY/T 524—2002糯玉米)执行,品尝品质总分为各参数的分值之和。数据统计和处理采用EXCEL 2007和DPS 8.5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组合F1代产量性状差异性比较
通过称量不同小区收获果穗的带苞重量、去苞重量和籽粒重量,并计算平均产量(表2),可以看出,正反交种子的F1代在产量性状上表现出微小差异,除组合1的各产量性状高于组合2外, 其余组合正交F1代各产量性状均低于反交F1代。其中1-2的带苞产量和籽粒产量差值为最大,分别为0.55 kg和0.15 kg;3-4的去苞产量差值最大,为0.11 kg。经方差分析(表3)可知,正反交F1代的各产量性状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产量性状上来看,玉米细胞核的遗传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正反交种子是可以互换的,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在生产上,可以适当采用反交制种来提高制种产量和调节花期。
2.2 不同组合F1代品质性状差异性比较
对各小区收获果穗进行品质鉴定,并进行方差分析(表4),可以看出,组合1、2间的感官品质分值达显著水平,风味品质分值达极显著水平,品质性状总分值达显著水平;组合3、4间的各品质性状均未达显著水平;组合5、6间的气味品质分值达显著水平,柔嫩性分值和品质性状总分值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正反交组合的品质性状存在差异,细胞质遗传对玉米品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且表现在不同的性状上,这样就不能进行反交制种。若有些组合(组合3、4)父本和母本品质性状差异较小,在糯玉米生产上可以进行正反交互换。
3 结论与讨论
糯玉米正反交组合F1代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细胞核的遗传占主导地位,造成正反交差异的细胞质遗传所占比率较小。在品质性状方面,色泽、糯性、皮的厚薄可能主要受细胞核遗传的影响,而感官品质、气味、风味、柔嫩性等性状受细胞质遗传的影响较大。
由于糯玉米正反交杂交组合在品质性状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糯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过程中,正反交组合均要进行组配和田间组合鉴定。
在糯玉米杂交种的种子生产上,也要根据具体杂交种的正反交组合表现来判断是否能反交制种。在考虑制种成本的情况下,大多以本身产量高的亲本作为母本,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若亲本差异不明显,也可以进行正反交互换。
参考文献:
[ 1 ] 王天宇,祝云芳,陈华璋,等.玉米正反交杂交种 F1 主要性状的差异性分析[J].玉米科学,2007,15(04):52-55.
[ 2 ] 潘敏娜.玉米自交系不同穗行杂交种与正反交杂交种产量差异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80-91.
[ 3 ] 洪德峰,张学舜,袁延乐,等.不同密度对玉米组合正反交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04):35,54.
[ 4 ] 钱洪慧.玉米正反交杂交种主要性状相关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6(06):5-6.
[ 5 ] 石清琢,王延波,李哲.玉米单交种正反交F1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初探[J].杂粮作物,1999,19(06):37-38.
[ 6 ] 史振聲,张喜华.特种玉米产业在辽宁省的发展前景[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9(0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