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中松景的考证
2018-09-10孟宇飞曹新
孟宇飞 曹新
摘要:圆明园集中国传统园林之大成,其松景更是汇集百余年传统松景营造的精华。文章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主要依据,结合清帝诗文、景名题字与旧照等历史资料,考证圆明园四十景中松景的分布:选取其中24处松景作为研究对象,从配植方式和配植要素的角度分析圆明园松景的营造规律,以期为植物造景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松景,史料考证,圆明四十景
1 研究背景
圆明园为清朝北京西郊的一处皇家御苑,修建之时正值盛世,乾隆帝将中国传统园林之精华皆汇集于此,其植物配植与景观营造可以说是传统园林植物造景之精髓。园内以松、竹、柳、荷作为4大主要植物材料[1].形成荷红柳绿、松竹交荫的植物景观特色。圆明园核销工料文件《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花木树木价值”名录下明确记录了“马尾松[2]”一项,对应今名为“油松[3]”。据本文考证,圆明园四十景中34景都栽植有松,说明松景在圆明园植物景观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对于圆明园植物造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圆明园因其特有的植物景观特色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张恩荫最早就圆明园盛期植物素材和植物造景特色展开研究,此后又有众多学者从圆明园盛期的植物特色、植物景观现状调查和修复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众多研究成果[3-5]。这些成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全园植物,并未就某类植物开展配植方式的深入研究。近来虽涌现出一些对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文献[6-7]研究,但对圆明园松景种植方式的研究仍为空白。
此前对圆明园植物考证的依据集中于乾隆诗文、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内工则例、样式房图等历史档案资料,由于前人研究就各个依据分别论证再汇总分析,因此缺乏各考证依据间的对比互证,且缺乏圆明园历史旧照的重要佐证。本文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清帝诗文、圆明园景名题匾等考证依据基础上,增加松景旧照的依据,相互对比综合论证松景在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分布;通过图、诗以及旧照结合的方式分析圆明园松景的配植方式与配植要素,以充实植物造景研究。
2 松景的考证
2.1 《圆明园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以圆明园殿宇处所、园林景观为描绘对象的一套彩绘绢本写景图,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九月由沈源、唐岱奉敕绘制完成。《圆明园四十景图》较为真实和直观地再现了圆明园建成之初各个景区的植物种植与植物空间意境,是对早期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松景考证的主要依据。
根据《圆明园四十景图》所绘,植有松的景区包括正大光明、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武陵春色、月地云居、鸿慈永诂、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夹镜鸣琴、廓然大公和曲院风荷,共计24处之多。
2.2 圆明园清帝诗文
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帝园居理政,是清帝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清五帝留下了众多描写圆明园各景植物意境的诗文,特别是关于松景的诗句,这些诗文多以景名为题,描绘松在各景所成氛围及意境,亦借景抒情,清帝诗文从文字感官的角度为考证圆明园四十景中松景的分布及其配植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清帝詩文推断植有松的景区包括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诂、汇芳书院、映水兰香、水木明瑟、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廓然大公、坐石临流和洞天深处。
2.3 圆明园景名题字
圆明园中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景名不少于150处,这些景名题字直接冠以景点的植物名称,有的还带有香、翠、芬、荫等体现植物景观特点的字眼[1]。查阅这些景名题匾不仅可以考证松景的分布范围,甚至还能了解松的配植特点。通过四十景景名考证九州清晏(景名题字:松云楼、松竹梅、松柏室)、四宜书屋(松秀石苍)、澡身浴德(溪月松风)、平湖秋月(松风萝月又名花屿兰皋、松风阁、柄松鹤)、别有洞天(韵松斋)、夹镜鸣琴(松泉清听)和涵虚朗鉴(菊秀松蕤)皆有松景题字,推证这些景区有松景分布。
2.4 圆明园旧照
已发现的圆明园旧照均摄于1860之后,圆明园虽被焚但仍遗留下不少植被残迹。由于松的形态特殊,较易辨认,可依据旧照判断各景的松景。旧照以最为接近圆明园盛期原貌的景象呈现在后人眼前,对圆明园松景的分布与原貌考证具有重要价值。整理这些影像资料[9-14]后发现,鸿慈永祜、廓然大公[9]和濂溪乐处都有松景旧照留存。
3 松景的营造规律
3.1 松景的分布
《圆明园四十景图》各景皆绘于乾隆九年之前,反映的是圆明园初建成时的景象,对圆明园各景松景的考证不应局限于《圆明园四十景图》,还应将圆明园其他历史时期的清帝诗文、景点题字中的松景作为补充。在《圆明园四十景图》考证的松景景点24处基础上,依据清帝诗文、景名题字补充松景的景点10处,分别为勤政亲贤、万方安和、山高水长、汇芳书院、澡身浴德、坐石临流、洞天深处、平湖秋月、别有洞天和涵虚朗鉴,圆明园四十景中共有34景包含松景。松景的分布范围涵盖了圆明园九州景区、圆明园西北部和北部的各园中园,以及福海周围景区,是圆明园四十景中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之一。
3.2 松的种植点配置
四十景图考证的松景直观反映早期各景点松景的历史面貌,松的配植方式表现清晰,所以选取四十景图考证的24处松景作为松景配植方式的研究对象。从四十景图来看,松的配植方式主要为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植。
蓬岛瑶台和方壶胜境2处松景主要采用对植、列植的配植方式,由于此类规则式种植沿主体建筑轴线对称种植于建筑两侧,种植间距与主体建筑尺度相协调,种植密度较小,起到点缀建筑和突出景观轴线的作用。鸿慈永祜、月地云居和方壶胜境群植大片松林于山体之上、建筑之前,种植间距较窄而密度大,烘托出祠庙园林庄重的景观氛围。杏花春馆、长春仙馆、廓然大公和接秀山房则采用孤植的配植方式,植一棵松于山岗之上,或亭之角隅,以作点景。杏花春馆、接秀山房、廓然大公及其余各景或三、五棵松丛植于地形高出,或植于建筑亭、台、楼、阁一侧,或植于池中山石岛之中,种植间距宽窄变化,种植密度均衡适中,成为景区视线的焦点,形成一幅古朴典雅的松景图。
3.3 松与其他景观要素搭配造景
根据图绘与松配植的要素不同,可以将这24处松景分为松与山石配植、松与建筑配植和松与水体配植3种类型。
3.3.1 松与山石配植
从圆明园四十景图看,嶙峋的石笋与高大挺拔的松树配植成景于正大光明、镂月开云、四宜书屋三景主殿后,以烘托前面的建筑。乾隆御制《镂月开云》诗序云:“殿以香楠为材,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前植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环以杂花名葩。”此处,殿即指镂月开云殿。雍正亦在镂月开云留下“淡烟浮水面,纤月挂松梢”,四宜书屋的松景有“松涛缓送度窗虚”(雍正《初夏偶闲》)与“月上松梢惟净色”(乾隆《无边风月之阁》)为证,烟月清真楼与柒霞楼皆为安澜园(四宜书屋)10景,烟月清真楼内额悬“松秀石苍”匾,道光《柒霞楼》诗云:“天半松涛三径晚,阶前竹韵一窗秋”。可见,松景在四宜书屋一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濂溪乐处、接秀山房、廓然大公和曲院风荷8景的松景,为三五棵松树植于土岗之上作为点景。坦坦荡荡一景位于茹古涵今以南,坦坦荡荡一图中虽未描绘松,但从茹古涵今一图中可见坦坦荡荡西南方向的山体上有松3棵,亦有乾隆于素心堂作:“松竹自良友,缥缃实素心”(乾隆《素心堂》)为证。乾隆九年御制诗云:“松风水月得佳明” (乾隆《茹古涵今》)、“阶下松龄祝”(乾隆《长春仙馆》),以此作为茹古涵今和长春仙馆松景的佐证。乾隆45年内务府奏销档记载,“慎修思永大松树”下堆做山石,北边响水高峰勾抿[15].推断此松为濂溪乐处一图中知过堂后假山上的古松。乾隆九年作《接秀山房》:“松竹古之朋”作为接秀山房松景的佐证。在廓然大公八景之一的双鹤斋,乾嘉二帝有同名诗《双鹤斋》对松景曾有描述:“翯翯松阴复竹边”、“竹松永苞茂”,廓然大公一图中松竹所对着的正是双鹤斋,此处的松可能意指图中所绘双鹤斋以北山体上的松。
在九州清晏、方壶胜境、夹镜鸣琴3景中,松丛植或群植于山体之上,并将其作为各自景区的主景。乾隆在九州清晏留下了大量描写松景的诗句:“清晖阁前十三松,虬枝洁曲擎高空”“清和时节绿阴滋,便是松风也觉怡”“却欣云卷松青蔚,即景拈毫那可删”“假山之上峙真松,时蔚英英云态浓”,诗中所写皆意指九州清晏一图所绘清晖阁前的几棵松,可见乾隆对此处松景的喜爱。在方壶胜境与三潭映月之间的山岗上,山石耸立,松峦叠翠,为方壶胜境松之主景所在,乾隆九年《方壶胜境》诗云“拿空松柏与天参”,嘉庆在《方壶胜境》中亦留下了“松高荫翠招长风”的诗句,足见此处松景之盛。夹镜鸣琴的广育宫位于地形高处,宫墙外松树环绕,有“松泉清听”刻石为证,此处松景与山体、建筑结合配植。
3.3.2 松与建筑配植
在四十景图中,上下天光、武陵春色、映水兰香、水木明瑟、北远山村、蓬岛瑶台6景将松景与建筑楼阁结合配植,或院落前后,或庭院内外。乾隆于武陵春色作《桃花坞即景》,“暂移榻向松间坐”的意境与武陵春色一图所绘桃花坞古松成荫的景象一致。映水兰香是一处以“松竹交阴”作为植物景观特色的景点,园景以多稼轩为首,乾隆《多稼轩》诗云:“古屋古松阴”,说明多稼轩周围有古松生长,与映水兰香一图所绘相符。雍正于水木明瑟的印月池作“松引仙禽舞”印证了水木明瑟一图的松景。乾隆35年作《蓬岛瑶台八咏》之一《庭松》诗云: “当庭两株松,卅年前所种。苍鳞已作龙,翠盖欲舞凤。”此处“苍鳞”指代松,“当庭两株松”想必为蓬岛瑶台一图所绘两棵庭松。
而月地云居和鸿慈永祜2景有大片松树群植于建筑周围。月地云居的松种植于宫墙之外,建筑与宫墙掩映在苍翠的松林之间,有乾隆御制《月地云居调寄清平乐》词序云:“琳宫一区,背山临流,松色翠密,与红墙相映”。鸿慈永祜的松群植于安佑宮前道路两侧, “周垣乔松偃盖,郁翠干霄,望之起敬起爱” (乾隆《鸿慈永祜》),另有几张鸿慈永祜旧照为证。
3.3.3 松与水景配植
天然图画、西峰秀色2处的松与水景配植而成景。从天然图画图中可见五福五代堂前有水景,水中石砌小岛上植有松柏,“松栋连云俯碧澜”(乾隆《天然图画》)的“松”与“碧澜”想必描写的便是此处松景与水景。西峰秀色的“小匡庐”和“长青洲”都是以松成景的主要景点,乾隆9年御制《西峰秀色》诗句日:“亦有童童盘盖松,重基特立孰与同?三冬百卉凋零尽,依然郁翠惟此翁。山腰兰若云遮半,一声清磐风吹断。”描写了在西峰秀色,百花凋零后,松依旧郁郁葱葱挺立于此。“小匡庐”位于西峰秀色河西岸偏北.其松景由乾隆《小匡庐》诗为证:“众木颇蓊郁,青松迥出群”。西峰秀色西侧河池中有一叠石小岛,名作“长青洲”,依图可见岛上丛植乔松。
4 结语
本文首先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清帝诗文、景名题字和旧照为依据考证了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松景,综合考虑圆明园建造初期、盛期和1860年后等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较为全面、完整地得出,在圆明园存在的较长时期内曾有34景分布有松。圆明园中的松采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植的配植方式,与山石、建筑、水景等要素配植成景,在类型丰富的园林之中营造出不同的园林意象。
限于圆明园其他各景资料有限,本文仅以圆明园四十景作为考证研究的范围,并未涉及圆明三园的其他两园(长春园、绮春园)的景点。由于松景在圆明园分布广泛,且造景手法变化多样,难以在一文中全面考证得出整个圆明园松景及其营造规律,此项不足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l]张恩荫.圆明同盛期植物造景初探[J].古建同林技术,1989(3):12-16.
[2]舒牧,申伟,贺乃贤.圆明同资料集[M].北京:书口文献出版社.1984.
[3]吴祥艳,宋顾薪,刘悦.网明同植物景观复原图说[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
[4]赵君.圆明同盛期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杨平乾隆御制诗文与圆明园植物特色[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同林),2010(06):14-17.
[6]梁爽.乾隆时期圆明同荷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7]余莉.圆明园水生植物景观研究初探[J].北京园林,2009,25(2):17-19.
[8]唐岱,沈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翟翔.康奈尔大学所藏四张圆明园旧影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3):108-118,160
[10]刘阳.三山五园旧影[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1]刘阳.万园之园:圆明园胜景今昔[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
[12]刘阳.谁收藏了圆明园[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4.
[13]秦风老照片馆.残同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张晴.圆明园的影像传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