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自然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8-09-10饶琳莉于蓬泽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4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校本课程

饶琳莉 于蓬泽

摘 要 近年来,基于馆校合作的课程活动日益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往往停留在个案分析层面,缺乏针对整体情况的总结归纳。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馆校合作 校本课程

0 引言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一直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政府要求、社会需求、公众诉求,积极打造“展览教育、拓展教育、线上教育、观众研究、人才培育”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博物馆精品课程助力素质教育、以体验式主题活动激发探究热情、以衍生化展教资源分享科学新知”的生动局面。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加之博物馆免费开发政策的契机,使得基于馆校合作的课程活动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往往停留在个案分析层面,而缺乏针对整体情况的总结归纳。故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试论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 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修课程,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自2015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了“校本课程征集”的专项活动,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旨在搭建项目平台,“开发一门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学习型学生”,探索科普场馆与学校间可复制推广的馆校合作模式。我们邀请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开发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的校本课程,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拓展型、研究型教学,让孩子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

1.1 确定主题

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由学校教师主导、馆方教育人员配合。课程不限学科、不限形式、不限长短。参与教师可根据学校需求、任教学科,自由选择课程主题,我们将对此进行初步筛选,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这既调动了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又缓解了博物馆的工作压力。

1.2 考察场馆

在馆方人员的协助下,教师前往博物馆寻找相关的教学资源,比如标本文物、图文说明、语音讲解、教育活动等,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服务。我们要充分挖掘常设展览创设的教学情境价值,让博物馆校本课程成为联系学校与场馆的纽带。

1.3 撰写方案

博物馆校本课程的方案由校内活动与馆内活动共同组成,分为开发背景、科目目标、重点和难点、科目内容、科目实施、科目评价、附件七个部分。

(1)开发背景: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场馆分析、设计思路。分条陈述课程开设的意义,并阐述场馆资源在整个课程中的必要性及不可替代性。

(2)科目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巧。

(4)科目内容:包括选取原则、内容架构、组织说明。从活动板块、活动名称、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等方面,对活动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并进一步细化活动目标,厘清校内活动与馆内活动之间的关联。

(5)科目实施:包括科目设置(学习对象、课时安排、活动地点、活动资源)、馆内活动(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说明)。

(6)科目评价: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

(7)附件:涉及的学习工具,如学习单。学习单的设计是方案撰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场馆学习是在博物馆展区中进行的,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环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学习单,引导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和探讨,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4 修改方案

由馆方、教研员、专家组成评审团队,从多个角度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使博物馆校本课程更有效利用场馆资源、更贴近学校实际情况、更符合相关课程标准。

1.5 试用方案

每一份方案需教师带学生来馆至少试用一轮。在试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场地大小、游客干扰、学生反馈等问题,并据此完善课程方案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将定期组织小范围的研讨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6 实施方案

方案定稿后即可在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并在网上公开共享,促进馆校合作的成效广泛辐射。我们将及时跟踪各个方案的开课情况,一方面对顺利开课的教师和学校予以表彰,另一方面对未开课的原因进行调查。

2 校本課程的实施

上海自然博物馆共计征集了97份校本课程方案。目前,将近半数的方案已经或计划开课,不少学校表示愿意与博物馆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由此可见,这一做法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从“玩转博物馆”到“学在博物馆”,在博物馆参观中渗透着自然科学教育,让学生的兴趣不止于好奇,变走马观花为有目的的体验和探究。

2.1 学段分布

如图1所示,博物馆校本课程的适合学段中小学(40%)与初中(41%)的占比基本持平,而高中的占比(19%)则相对较少。经访谈调查发现,这与高中学生面临考试压力,教师也难有多余精力有关。

2.2 学科分布与展区利用

如图2所示,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学科分布广泛,其中人文占1%,天文占1%,古生物占3%,技术占3%,地质占9%,植物占12%,综合占34%,动物占37%。与之相对的是校本课程对上海自然博物馆常设展区的利用情况(见图3):“起源之谜”展区、“未来之路”展区、“人地之缘”展区各占3%,“大地探珍”展区占5%,“生命长河”展区占11%,“演化之道”展区占12%,“生存智慧”展区占13%,“生态万象”展区占14%,“上海故事”展区占15%,“缤纷生命”展区占21%。另外,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由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共同开发,有效促进了学科融合。

2.3 课时安排

博物馆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中每2周1课时的方案占63%,少于每2周1课时的方案占27%,多于每2周1课时的方案占10%。在总课时中,校内活动占57%,馆内活动占43%。由此可见,场馆学习与课堂学习同等重要。

3 思考与展望

馆校合作模式下开展的系统性教育活动,不论对学校教育的完善,还是对科普场馆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鼓励教师设计与开发学生团队的入馆活动,并助力优秀方案从文本走向实践,寻找学校教育与场馆学习结合的无限可能。

3.1 博物馆校本课程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园地。博物馆学习具有实物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这正是学校教育所缺乏的。并且,博物馆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在具体情境中展开,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直接关联,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

3.2 博物馆校本课程能促进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展品更新率低使许多博物馆没有了生气。在博物馆开馆之初,往往有大量观众由于新馆效应而纷纷涌入,但体会过新鲜感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长久的沉寂。因此,基于场馆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博物馆吸引观众、提升品牌的重要手段。

3.3 博物馆校本课程能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学校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学校教育也不是最终形式。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型社会中,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学以致用、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放眼未来的同时,也应立足当下,了解馆校双方的矛盾所在。在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校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从而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可以提供活动资源包、租赁展教用具,在校内实施这些课程,减少师生往返的时间成本。

致谢

特别感谢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服务处刘楠和朱莹为本文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莲华.馆校合作开展科普工作致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N].中国文物报,2016-09-23(07).

[2]刘世彬.博物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N].美术报:2017-08-12(23).

[3]劉雅竹,顾洁燕.博物馆展览资源与学校基础课程内容相结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活动开发思路[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3):23-32.

[4]王乐,涂艳国.馆校协同教学:馆校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J].开放学习研究,2017(5):14-19.

[5]王牧华,付积.论基于馆校合作的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8(4):42-53.

[6]张琛艳.基于馆校合作模式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初探——以校本课程“恐龙新发现”为例[J].上海教育,2018(C1):58-59.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校本课程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