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常见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2018-09-10王秀鹏
王秀鹏
摘 要: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影响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不仅仅是选种、施肥、灌溉、中耕等栽培技术,马铃薯病害的预防及治疗也十分重要。对于马铃薯病害应对不当,有时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主要论述了马铃薯常见病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6-0101-02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志码: B
1 喷药注意事项
應用打药机械喷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喷头的问题,很多农场、合作社及农户购机最开始时应用的喷头型号比较一致,随着喷头的更换,一个喷药机有多种型号喷头,喷液量、雾化程度不同,导致田间施药不均匀;二是药道标记,马铃薯生产面积较大的农户,特别是应用大型机械喷药,对机械每次进地的药道要进行标记,避免随意进地喷药,造成垄台、垄沟土壤压实板结,新生马铃薯块茎被压碎现象;三是药剂混配原则,混配合理可以增加药效并减轻作物抗药性,不合理的农药混配则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药害。一般农药混配不宜超过3种,要现配现用,尽快用完,不可将酸性和碱性农药混配。
2 科学用药原则
对于马铃薯病害的预防,第一,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根据气候条件变化,常查田、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进行处理,提高精准用药水平,减少用药量;第二,保护性药剂在发病前施用,内吸性药剂在发病后施用,并在收获前15 d停止用药;第三,进行药剂轮替施用,防止产生抗药性和防效不佳,采用农药混用助剂、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方式,减少农药用量;第四,尽量通过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措施,提高马铃薯的抗病性[1]。
3 常见病虫害防治
3.1 早疫病
早疫病很好识别,病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最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像开水烫了一样的小圆点,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一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近圆形斑,稍凹陷。
综合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当提前收获;二是选择土壤肥沃地块进行种植,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三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四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可选择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30%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交替喷施,前密后疏。
3.2 晚疫病
在马铃薯开花阶段,白天20 ℃以上,相对湿度高于95%,夜间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 h的高湿条件,易发生晚疫病。识别晚疫病主要看病斑颜色,发病初期一般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浸状绿褐色斑点,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灰绿色和褐色,产生白色霉层。块茎染病呈现褐色不规则病斑,微下陷但不变软,切开后可见深度不等的锈褐色坏死斑,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
综合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二是适期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三是发病初期喷洒40%烯酰吗啉,或30%甲硫·吡唑醚菌酯进行防治,还可选用甲霜灵·锰锌、银发利、53%金雷多米尔等药剂防治。
3.3 黑胫病
黑胫病,顾名思义,指植株茎基部呈墨黑色腐烂,黑色直至与母薯相连接的部位,植株极易从垄上拔出;病害往往是从块茎开始发展,经由匍匐茎传至茎基部,继而可发展到茎上部。
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三是种薯消毒,发现病块马上进行切刀消毒,药水可用5%石炭酸、0.1%高锰酸钾或75%酒精;四是药剂防治,可用48%波尔多液+30%代森锰锌拌种75~150 g/667 m2防治。
3.4 环腐病
一般在开花期前后开始表现症状,叶片褪色,叶脉间变黄,出现褐色的病斑,叶缘稍向上卷曲,自下而上叶片凋萎,最后全株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用手一捏,皮肉容易分离。
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在种薯基地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有条件的最好与选育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杂交实生苗,繁育无病种薯;二是种植抗病品种,播前剔除病薯,注意切刀消毒;三是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四是药剂防治,用48%波尔多液+30%代森锰锌拌种75~150 g/667 m2防治。
3.5 疮痂病
病斑起初多以皮孔为中心,生成小型褐色斑,后中央破裂,周围表皮形成稍隆起木栓化的组织,呈多角形或圆形,小病斑相互结合,使块茎表面大部分被感染,好像薯块上长的疮疤一样,故称之为疮痂病。疮痂病易同粉痂病混淆。
综合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无病种薯,忌讳从病区调种;二是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三是与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四是选择保水好的土地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五是播前用咯菌腈拌种,或者高锰酸钾浸种。
参考文献:
[ 1 ] 赵丽英.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技术浅议[J].科技与企业,2012(12):340.
(收稿日期:201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