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物类词汇的文化附加义探析
2018-09-10徐瑞莉张莉
徐瑞莉 张莉
摘 要:在语言中,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也称之为“文化附加义”。千百年来,在人类与动物的共同生活和发展中,人类创造了大量的动物类词汇,这类词汇形象鲜明,灵活多变,含有丰富的文化附加义,但同时也给学生尤其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理解上带来了一些困难。文章主要探析动物类词汇的文化附加义,并根据其文化附加义的来源将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类词汇进行分类梳理,以期对汉语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汉语动物类词汇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动物类词汇;文化附加义;汉语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180-03
Abstract: In language, words are full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we also call "culture-added mean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uman beings hav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animal words during the concomitant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These words are vivid, flexible, and have a lot of culture-added meanings, but they also bring students, especially non-native Chinese learners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culture-added meaning of animal words,classified and sorted out some high-frequency animal word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their culture-added meanings, so as to help Chinese lear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use these words.
Keywords: animal words; culture-added meaning; Chinese learner
一、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我们知道汉语中很多词除了有一定的字面意義外,大部分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该词所隐含的联想义、象征义、比喻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国内学者对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多种说法和定义,其中讨论较多的是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张占一和毕继万首次提出词的“文化附加义”这一说法,他们从交际文化学的角度把词汇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态度色彩和语体色彩统称为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指出“文化附加意义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非语言的物质实体、行为或者现象上。”王希杰认为“词语的附加意义是包括形象意义、心理联想意义、风格意义和语体意义的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张慧晶对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定义给以阐述“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指出:“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了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它既不是反映特定民族生活中特有的词语的意义,也不是词义的构成要素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态度色彩和语体色彩,也不是与词语的字面义存在一定差别的比喻义、借代义”。张成进、江玉民则从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方面论述了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对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和深入,也对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大部分还比较模糊,我们不能从中得知哪些词语有文化附加义,哪些词语没有。本文着眼于汉语词语中的动物类词汇部分,探析动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并根据其文化附加义来源的不同将动物类词汇进行归类汇总,以此我们便能清晰地知道哪些动物词汇具有文化附加义,哪些没有,他们的文化附加义从何而来。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本文所探讨的动物词汇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动物名称。这些既包括现实世界中实际存在的动物,如:狗,鸡,牛,羊等;也包括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如:龙,凤,麒麟等。第二类是由基本动物名称为语素所构成的词汇,如:出马、白虎星;成语,如害群之马、狐假虎威;惯用语,如打落水狗、摸老虎屁股;歇后语,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美,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为论述方便,以上词汇在本文中统称为动物类词汇。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几本在国内比较权威的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笔者采用按拼音检录和按部首检录的方法,统计得出有文化附加义的常见动物约有73种,从这些动物类词汇文化附加义的产生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来源于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一类的动物涉及的约有9种:龙,凤(凰),麟,龟,鹤,猫头鹰,喜鹊,蝴蝶,蟾蜍。二是出自于文学作品和成语典故,这一类涉及的动物约有5种:杜鹃(布谷鸟),鸿雁,燕雀,鹏,比翼鸟。三是由词语的谐音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产生的文化附加义,这一类涉及的动物约有13种:蝙蝠,羊,鱼,鲇鱼,鲫鱼,鲤鱼,鸡,鹿,猴,龟,猫,蝶,喜鹊等;四是基于人们对词语所指称的动物本身特征、行为及人类对其的主观认识。这一类涉及的动物最多,也是在有文化内涵的动物词语中占有最重要的部分,约有46种动物:马,牛,羊,猪,狗,(老)虎,狼,羊,兔子,驴,猴等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能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及其相关的动物类词汇进行归类分析。
三、根据文化附加义的来源对动物类词汇分类
(一)文化附加义来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动物类词汇
这几种动物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其文化附加义大都跟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关。下边我们选择与龙,凤(凰)这两种动物相关的动物类词汇进行分析。
1. 龙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汇
龙在传说中是掌管大海和降雨的神,所以民间祭拜东海龙王,东海海底有龙宫,其子女为龙太子、龙女等。后来龙便成为了古代皇权的象征,凡与帝王之家有关的都喜欢加一个龙字,这类词语有:龙飞、龙体、龙种、龙袍、龙被、龙座、龙椅、龙床、龙帐、龙辇、龙子龙孙、龙驭宾天等等;龙也常指有较高的地位或有杰出才能的人,这类的词语有:龙头、龙虎榜、鲤鱼跳龙门、群龙无首、神龙见首不见尾、望子成龙、龙雏凤种、攀龙附凤、龙驹凤雏、龙楼凤池、龙言凤语、藏龙卧虎、人中龙凤、凤子龙孙、龙潭虎穴、一龙一凤、龙姿凤采、龙眉凤目、一龙一蛇、一龙一猪、龙蛇混杂、鱼龙混杂、龙戰于野、龙升天、龙投大海、强龙不压地头蛇、宁养一条龙,不养十只熊、龙游浅水遭虾戏、蛟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也常常代表一种力量和精神,这类词语有: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卷风、龙腾虎跃、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拿虎跳、龙盘虎踞、龙骧虎步;千百年来,龙也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我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被称为龙的精神。
2. 凤(凰)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汇
在古代,据说只有在君主贤明,政治昌达时,才会出现凤,所以凤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祥瑞、天下太平的象征。与此相关的词汇有:凤鸣、龙凤呈祥、梧凤之鸣、有凤来仪、凤凰来仪、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凤也象征专制皇权,民间一直有“凤鸟至,帝王出”的说法,早期与帝王相关的事物,也都被冠以凤名,这类词语有:凤邸、凤纸、凤诏、凤驾、凤阙、凤楼、凤辇、凤城、凤阁龙楼。汉唐以后,由于龙崇拜愈演愈烈,龙在宫廷中的地位急速上升,凤与帝王的关系逐渐削弱,退居至后宫,凤便成为皇后、嫔妃等的专用词,凤印、凤冠、凤袍、凤钗、望女成凤等多与此相关。此外,凤也与爱情有关,这类词汇有:凤求凰、鸾凤和鸣、凤冠霞帔、凤凰于飞;凤还可比喻高贵、有才能的人或珍奇、稀少的事物。这类词汇有:凤藻、凤穴、凤凰在 、凤毛济美、托凤攀龙、认鸡作凤、威风翔龙、凤毛麟角、腾蛟起凤、凤雏麟子、莺翔凤集、麟凤龟龙、望女成凤、凤凰飞在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凤凰落在鸡群里、凤凰不落无宝处、凤凰不入乌鸦巢、落地凤凰不如鸡、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等。
(二)文化附加义出自于文学作品的动物类词汇
这些动物词汇本身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但是因为在某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形象,而具有了一些独特的文化附加义。下面我们以与鸿雁、大鹏这两种动物相关的动物类词汇分析。
1. 鸿雁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语
在汉语中鸿雁的一个文化附加义是书信传递书信的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汉书·苏武传》里有大雁传书的故事。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诗中“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中的“雁”指词人盼望已久的书信。词语鱼雁、雁足传书、鱼沉雁杳中的雁也都有此文化附加义。
2. 鹏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语
鹏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它的文化附加义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为我们展示了鹏的身体之大,以及它的远大目标,后世人们就把那些志向远大和前途无量的人比作鹏,成语大鹏展翅、鹏程万里即是有如此体现。
(三)文化附加义出自于谐音的动物类词汇
这类动物词语指的是它们的一些文化附加义是由谐音引起其他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简而言之就是根据谐音取义。下面我们会以羊、鱼、鹿列举分析。
1. 羊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语
羊是汉族文化中的吉祥物,《说文》有言:“羊,祥也。”在古代“羊”字跟“祥”字相通,表示吉祥之意,所以羊是祥瑞的象征。古代的铜洗上有大吉羊铭文,大吉羊即大吉祥,有吉利、祥瑞的含义。在古字中“羊”和“阳”也是相通的,有成语:三(羊)阳开泰。三羊(阳)开泰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新生之始,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求。
2. 鱼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语
鱼和余同音,表达人们对富余,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人喜欢宴席时吃鱼,过年吃鱼,以期吉庆有鱼(余),年年有鱼(余)。鱼的一些种类如鲇鱼,鲤鱼,鲫鱼也因谐音修辞而具有丰富的文化附加义。鲇鱼,因“鲇”与“年”同音,所以常用来表示“年余”,即年年有余之意。鲤鱼,因“鲤”同“利”同音,所以有吉利有余之意。此外,又因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更是增加了鲤鱼勇敢,坚毅,奋进的文化涵义。鱼除了和“余”同音外,还和“玉”同音,又增加了一层文化附加义。我们常见在瓷器画或年画中,有一缸金鱼或一池塘金鱼,也有的配海棠,因“塘”“棠”与“堂”同音,“鱼”和“玉”同音,所以取名为金玉满堂。
3. 鹿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语
在古人看来鹿是长寿的仙兽,《宋书》:“虎鹿皆为千岁。”传说千年之鹿为仓鹿,两千年鹿为玄鹿,南极仙翁的坐骑就是鹿。鹿与“禄”字谐音,通“禄”,所以就有了象征吉祥长寿和升官之意,是民间“五福”(福,禄,寿,喜,财)之一。鹿通“禄”有升官之意,在古代又常被引申喻为帝位,词语逐鹿中原中的“鹿”正是此意。百头鹿为“百鹿(禄)”;鹿与蝙蝠为蝠鹿(福禄)双全;鹿又谐音“陆”,而“陆”与“六”同义,所以鹿又拟谐音“六”,在一些祝寿图中与鹤(谐音“合”)一起为鹿鹤(六合),鹿鹤同春,岁岁茸芽;鹿还与“路”谐音,表示顺利,一路平安。因此在中国传统画里,用两头鹿代表鹿鹿(路路)顺利;用鹿鹤同春来比喻天下和谐、繁荣、幸福;用鹊、鹿、蜂、猴表示爵禄封侯,鹊通假“爵”字,蜂谐音同“封”,猴谐音同“侯”。蝙蝠和鹿本是很普通的动物,但因为“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蝠鹿”读起来同“福禄”一样,所以在中国人眼中身价百倍,倍受珍爱。
(四)文化附加义由动物本身的特征而来的动物类词汇
这类动物词汇的文化附加义是人们根据动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特点,通过主观认识而总结出来的。这一类词语涉及的动物类词汇量很大,在本文中我们仅选择与牛和虎相关的动物类词汇。
1. 牛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汇
牛力气大,能负重,所以在人们眼中牛就是力大无比、能力强的人或事物的象征。这类词语有:力大如牛、牛饮、牛人、牛气、执牛耳、牛劲儿、牛市、牛气冲天、气冲斗牛、牛掰、吞牛、壮气吞牛、牛鼎烹鸡、鲸吸牛饮、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九牛拔不出、吹牛皮、牛刀小试、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牛因为具有忠厚,容易驯服,听话的特点,于是有了老牛、老黄牛、孺子牛这些代名词。牛本身也有缺点,比如牛发起火来脾气很大,一根筋,只知埋头苦干,不知转弯变通,所以汉语中就有了牛脾气、使牛性、犯牛劲儿、犯牛脖子、犟牛筋、笨牛、蠢牛、驽牛、牛识字、对牛弹琴、对牛鼓簧、钻牛角尖这类词汇;牛的一生都是辛苦劳作,且只以草和一些谷物为食,生活比较清苦,词语如牛负重、牛衣夜哭、牛衣对泣、牛衣岁月、牛衣病卧、老牛拖破车便具有这个文化附加义。以前因为牛多被人们用来耕田务农,所以古时人们常用牛类词语表达停止战事,不再用兵打仗,具有这种文化附加义的词汇有:休牛散马、卖剑买牛、买牛息戈、放牛归马等。
2. 虎的文化附加义和相关词汇
虎在中国自古有之,種类很多,因其外形彪悍,力大无比、姿态威严、后生粗犷,被誉为“兽中之王”。人们崇敬它的威风凛凛,力大威猛,所以多赋予它勇猛、威武的文化附加义。这类词语有:虎威、虎气、虎劲、虎步、虎胆、捋虎须、虎将、虎帐、虎盾、虎符、虎生生、虎势、虎实、虎彪彪、虎墩墩、虎背熊腰、虎虎有生气、虎跳龙拿、虎啸风声,龙腾云起、虎虎生威、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踞龙盘、生龙活虎、龙争虎斗、吟啸龙虎、虎头虎脑、将门虎子、如虎添翼、降龙伏虎、暴虎冯河、狐假虎威、藏龙卧虎、虎死不倒威、虎瘦威风在、上山捉虎,下海擒龙、人凭志气虎凭威、九牛二虎之力、老虎头上擦汗——好大的胆子;老虎又是凶猛、残暴的,人们畏惧老虎,所以也把它当做凶恶残暴的象征。这类词汇有:母老虎、白虎星、虎狼之国、虎入羊群、虎豹豺狼、虎口余生、饿虎扑食、谈虎色变、虎视眈眈、如狼似虎、饿虎饥鹰、引虎拒狼、养虎遗患、纵虎出柙、放虎归山、除狼得虎、官虎吏狼、苛政猛于虎、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凳、秋老虎、为虎作伥、虎毒不食子;人类和其他动物遇上老虎就等于遇到了大麻烦,将有生命危险,所以人们也通常用虎类词语比喻陷入困境、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这类词汇有:羊入虎口、虎口余生、骑虎难下、虎口拔牙、虎口夺食、龙潭虎穴、老虎屁股、老虎头上扑苍蝇、老虎蹄下逮兔——危险得很,骑在老虎背上——身不由己。
四、结束语
从以上富含文化附加义的动物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于动物的认识非常全面而且深入,尤其是古代人对动物的认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本文尝试对动物类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进行分析,并根据文化附加义的来源对动物类词汇进行分类汇总,希望能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词汇所含的文化附加义,更好地理解词汇,进而在交际中准确无误地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04).
[2]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16.
[3]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06).
[4]张成进,江珏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附加义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0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6]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成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万森.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