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方式分析
2018-09-10张丽
张丽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意识的概念,其次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最后总结了如何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促使学生德、智、體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意识;行为习惯;困境;培养方式
一、体育意识的概念
体育意识指的是人们通过体育实践而形成的产物,也是人脑对体育活动的具特意性的态度,包括对体育活动中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各个关系等精神意识。而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则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因此该时段对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锻炼意识与行为习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体育课程不仅是高职学院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为教学与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若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未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那么其未来体育生活也随之终结。反之,若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了正确的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方式,那对其未来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具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该阶段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工作,以推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
良好健康的体育意识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且该意识的形成与否在极大范围内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体育行为的频率。有数据调查显示,在对本校学生随机抽查400个名额的前提下,调查他们对本校的体育态度,最后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学生中仅仅有31.75%的人员对体育的态度抱有积极心态,还有25.5%的学生是持娱乐参与态度,此外,占比42.75%的大部分学生并未养成良好健康的体育意识,并对体育活动存有消极被动心态。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不同,学生最后形成的体育行为及其身体素质锻炼的程度也大为不同。
首先是对体育抱有积极心态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具有兴趣极强、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健康的体育价值观以及对体育及其相关理论认识明确的特征,同时,还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科学的计划体育活动的内容、时间,且能坚持在环境与条件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
其次,当学生对体育抱有娱乐参与心态时,那么该类人群只会对自身喜欢的体育项目有一定兴趣且比较积极的参与进去。而对这之外的体育课程则缺乏正确的认知,时常只会偶然兴起的参与,且易于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从而促使其体育锻炼行为的间断。
最后,调查显示结果中对体育持有消极被动心态的大部分学生,究其原由,是因为这类人群缺乏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且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发点未端正思想,普遍的学生是以消极应付学校教学、相关体育机构的体育考勤,对本校开展的课外活动具自觉参与性的极少,始终持有完成考试任务而被动参与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极少或从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总体上对体育存有认知浅薄、惯性轻忽、懒散质疑的行为与态度。
由该调查结果可推知,我国现今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是不容乐观的,因而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工作也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如何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从观念上转变体育思维,增加体育锻炼活动
当前时代的学生肩负着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这要求本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要求他们在体魄上的强健。而在高职院校中养成良好健康的体育锻炼以及增强人体机能的行为,对未来工作、学习及其生活都具有非凡意义。因此在高职院校阶段通过体育课、各类课外活动等方式以达到提升身体体质的效果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为达到该效果,首要是必须从观念上转变,即让学生从观念上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增强体质的重要性。这也是由于部分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抱有可有可无,消极应付或消遣娱乐的心理,甚至还有厌倦状况的出现,并把体育教学视作非正规的教学内容。
因此,转变学生的体育与行为习惯观念宜于始至刚进校的新生阶段,该阶段也是转化他们的黄金时段,因该阶段学生才刚进入一新环境,对前途和未来饱含期盼与信心,且在各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下,对事物易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转化他们观念的方式有:第一,加大对相关体育的宣传力度,是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作用有科学的认知;第二,增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的工作,使该群体有“被动参与”到“自主参与”;第三,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教学并培养体育精英,同时注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最后;将体育与学校奖惩制度相结合,并进行严格评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二)教学上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并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
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从教学上强化对体育理论的教学工作,对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注重,有利于对高职学生普及体育基本知识及思想品德教育。且系统化的理论教学方式还能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控技术动作,从而开展科学的体育锻炼活动,最终形成正确的终生体育思想与行为习惯。但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却仍然大体上是侧重实践而忽视理论,这也与体育理论课时极少且理论教材偏少又内容单一浅薄、理论教学较随意性、学生缺乏基础性体育理论等问题紧密联系,再者,实践课所学内容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因而不易于学生学习,为此,我们可作出如下改变:
1.强化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课时
除对学生进行基础性体育理论与思想教育外,还应增加对健康、全民健身运动及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使学生体育意识得以增强并使其确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另外,还应对诸如体育常识的宣传、体育类知识的答辩与学生所关注的体育资讯等进行各类形式的知识教育,通常采用结合考试的专题讲解、知识竞答等形式,使学生的体育动机得以调动。
2.增加体育活动课的课时,促使课外活动的大力开展
体育教学理论的强化,离不开及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只有将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联结,才能更好的巩固与发展体育理论教学的成果。通常是开展形式大小各異的体育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确保高职学生的体育锻炼达到每日一小时的目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连贯的理论学习与锻炼,并成为一特定的专业技能。
3.确立指导思想,强化领导与管理效果
针对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高等教育的体育理论教学应注重将健康作为首要标准,即其教学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身体机能与体质。确立指导思想的工作应由主管教学的学校副校长成立小组并自任为组长进行开展,该小组主要职责是监管并安排学生的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将体育教学与班主任职责及学生奖惩制度相结合,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规范性指导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规范指导即在根据学校已有规章制度及相关体育规范的前提下,对高职学生进行标准化的行为规范指导,最终达到教学优化的效果。学生通过早操、体育课、课间体育锻炼以及业余训练等体育行为,并在相关规范内开展的带有以锻炼效果为目标的体育活动是评判与审核优秀学生及班级的重要标准。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应按学校要求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正确的集体观念、良好的集体舆论以及极佳的学习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的动机、个体个性及需求等多方面的深入探究,为进一步的调动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增强,最终得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坚守平等、公正、规范等社会思维与行为范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进行典范示例与言行感染,促使学生明确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情感上、认知上与行为上互为统一,促使学生从情感上的规范到意识上的规范,最后转变在实践上的规范,从而使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更佳。
(四)开展对体育锻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锻炼技能
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教学的方式教授学生相关体育项目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打开正确体育锻炼的大门以及进行科学的日常锻炼,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锻炼技能的传授也是学生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与学生的身体条件、机能及素质都有联系,且个体的认知情况也将极大的影响锻炼中的积极性与效果。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时段的特性及其身体状况、外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自主优选或重选合乎自身情况的锻炼方法,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此外,该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及心理迅速发育时期,在生理与心理的联合下,高职学生将会有鲜明差异的个体体育意识且能更快学会教师教授的锻炼技能的突出表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
四、结束语
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为大学生养成终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大学生在面向社会时更能符合当代及其未来社会的教育策略以及对其的素质需求,也推动了未来社会大众走向全民健身道路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景荣会.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J].才智,2017(33):159-160.
[2]董燕艳,常金兰,史佳梦.高职院校医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05):124-126.
[3]谭敏敏.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锻炼态度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4]马宁.石家庄市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李长江.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4,4(01):177+179.
[6]胡亚美.关于高职学生体育动机与行为习惯的调查[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215.
[7]张昌霞.普通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8]全爱清.浅论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技咨询导报,2007 (0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