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度重化控技术对小麦后直播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的调控

2018-09-10韦陈华邓国强颜超董振杰耿吉嘉宋美珍张西岭陈德华张祥陈源

江苏农业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密度棉花

韦陈华 邓国强 颜超 董振杰 耿吉嘉 宋美珍 张西岭 陈德华张祥 陈源

摘要: 以特早熟棉花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江苏省扬州市小麦后直播方式下探讨高密度(1 hm2120 000~150 000株)配合重化控技术(缩节胺施用量240~480 g/hm2)对棉花集中成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hm2150 000株密度下配合使用240g/hm2缩节胺可获得较高籽棉产量,2016年、2017年分别达到3 415.5 kg/hm2、4416.3kg/hm2。在此处理组合下实现棉铃在7月20日至8月30日集中成铃,且成铃部位在棉株顶部向下50 cm内。因此,高密度配合适宜化控技术可实现小麦后直播方式下集中成铃于棉株中上部,从而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关键词:棉花;小麦后直播;集中成铃;密度;化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4440(2018) 05-1022-05

在长江流域棉区,棉田生产是麦(油)棉套种或棉花与蔬菜、瓜果等间作套种的二熟或多熟种植制度。棉花的种植方式则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为主,该种植方式棉花移栽花工多、劳动强度大、大田管理烦锁,其高产高效的实现主要是延长了结铃期从而增加结铃数。由于结铃期的延长导致吐絮期也较长,一般吐絮采收期持续2个多月。这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影响棉花生产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轻简化的棉花种植方式实现高效生产是根本出路。

棉花轻简化栽培除要解决机械化采收问题外,还必须考虑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以及种植过程的轻简化,为此麦后直播棉,特别是小麦后直播棉的种植方式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但小麦后直播棉花,生长时间显著减少,结铃期明显缩短。这就要求在应用特早熟品种基础上,以高密度群体弥补生长期不足,并在生长过程中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由于集中成铃与种植密度、肥料运筹及化控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高密度配合重化控技术对于实现小麦后直播棉高效生产并能进行机械化采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探讨高密度重化控技术下小麦后直播棉成铃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该种植方式下实现集中成铃,从而为集中吐絮及机械化采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试验地为砂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7.8g/kg、水解氮64.8 mg/kg、速效磷25.6mg/kg、速效钾85.4 mg/kg。2016和2017年气象数据表明,试验开展的2年间气温差异不明显,仅2016年6月和7月降水量明显高于2017年,但此时期主要处于棉花播种出苗期,对试验材料尤其是后期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因此,气象因素对2年试验结果无显著影响。

试验设密度、化控2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共计9个处理。密度设l hm2 120000株、135000株、150000株3个水平,分别以Dl、D2、D3表示:缩节胺化控设240 g/hm2、360g/hm2、480g/hm2 3个水平,分别以Tl、T2、T3表示。试验按单因素随机区组方法进行,重复3次,共27个小区。缩节胺由安阳市小康农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有效成分含量为25%,具体施用时间见表l。

棉花品种为国欣棉12-1,于6月12日直播(小麦收获后),行距76 cm,株距随密度而定。肥料运筹为:纯氮105kg/hm2、氯化钾120 kg/hm2、过磷酸钙150 kg/hm2,分2次施用,第1次于苗期(2叶期)施用尿素37.5kg/hm2、氧化钾37.5 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其余于初花期施用。在7月30日每株长到9—10台果枝时打顶(打一叶一心),10月10日喷施噻苯隆脱叶剂(450 g/hm2)。

1.2 测定项目

1.2.1 棉铃发育状况调查 于7月5日、7月20日、8月15日、8月30日、9月20日调查棉铃等发育状况。

1.2.2 棉铃空间分布和形成调查 于9月20日对不同处理的棉株进行成铃几何空间调查,即调查由顶部向下每10 cm -层的铃数及所占比例。

1.2.3 产量及构成因素调查于9月20日调查各处理铃数,每处理定10株于吐絮后分收,测定铃质量,收获完毕后测定衣分。各小区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与化控技术处理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表2表明,2年试验的不同密度和化控处理间籽棉产量差异都达显著水平。虽年度间相同处理的籽棉产量有一定差异,但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表现一致,都以D3Tl处理产量最高,2016年和2017年该处理产量分别为3 415.5 kg/hm2和4416.3kg/hm2。2016年D3T2处理产量居第二位,2017年D2Tl处理产量居第二位,但与D3T2处理无显著异。

在相同缩节胺用量条件下,籽棉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缩节胺用量的增加,籽棉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间总铃数差异显著,单铃质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高密度条件下,籽棉产量的差异主要由群体铃数决定,而铃质量主要由品种本身的遗传因素所决定,栽培技术措施影响有限。因此,选择铃质量较高的品种在高密度条件下并配合适宜化控,可有效地提高群体棉铃数,获得高产。在江苏地区,在高密度(1hm2120000—150000株)配合适宜化控措施(缩节胺施用量240—480g/hm2,配合适当的化控运筹)条件下,小麦后种植棉花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2.2 密度和化控技术对成铃时空分布的调节

2年试验结果(图1)均表明早秋桃形成期(8月16日至8月30日)成铃强度最大,其次为秋桃形成期(8月31日至9月20日),伏桃形成期成铃强度较低。在成铃高峰期,2016年D2Tl、D3Tl、DIT2和D2T2处理成铃强度最高,每天成鈴数在1hm2 30000个以上;其他处理相差不大,每天成铃数低于1hm230000个。2017年D3Tl、D2T2、D3T2、D2Tl处理成铃强度最高,每天成铃数在1hm2 40 000个以上;其他处理相差不大,每天成铃数低于lhm2 40 000个。晚秋桃形成期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Tl处理的成铃强度较高,说明适度化控有利于后期成铃。

密度和化控对不同阶段成铃数同样有明显影响,伏桃形成阶段(7月30日至8月15日)成铃数最少,早秋桃形成阶段(8月16日至8月30日)成铃数最多,晚秋桃形阶段(8月31日至9月20日)成铃数大约为早秋桃成铃数的一半左右(图2)。2年趋势相同,但与2016年相比,2017年早秋桃成铃数更多。2016年在早秋桃形成期D2Tl、D3Tl、DIT2、DIT3处理成铃最多,都在lhm2 480000个以上;2017年D3Tl、D2Tl、D3T2处理早秋桃成铃最多,在1hm2 600000个以上。结合群体最终成铃数和产量分析,在D3Tl处理下,即高密度配合适量化控,既能达到成铃集中,又能保持最高总铃数,而且优质桃形成期成铃强度大,这又为优质高产同步栽培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同处理的棉铃空间分布均表现为,离棉株顶部越远,棉铃越少(表3、表4)。棉铃主要集中于顶部向下50.0cm以内,尤其以顶部向下10.0 cm内棉铃最多。特别是Tl处理,顶部向下10.0 cm内成铃数是10.1-20.0 cm内成铃数的2~3倍。说明适度化控有利于高密度下棉株上部成铃。棉铃主要集中于上部,显然有利于机械化采收。

3 讨论

种植密度和化控这2项农艺技术配合应用在移栽棉和地膜棉栽培中已成为棉花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根据不同密度和生产条件配套应用缩节胺化控能改善棉田通风、光照小气候,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并促进光合产物向棉铃和根系输送,三桃齐结,铃多铃大。但在小麦后直播种植方式下,如何进一步配套应用密度和化控技术实现高产并能有利于机械采收則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密度(1hm2 150000株)下,应用240~480g/hm2缩节胺能获得较高产量,籽棉产量可达3 415~4416kg/hm2。此产量已与常规营养钵麦(油)套栽棉相当。因此,高密度配合适度缩节胺化控技术可弥补生长期的不足,实现直播棉花轻简、高效生产。

集中成铃是棉花机械化采收的首要条件。在低密度条件下,棉花高产的获得依靠长时间结铃和三桃齐结。这样的成铃时间长达70—80d,因而导致吐絮期持续2个多月。这种种植方式不适合机械化一次采收的要求。因此提高种植密度,实现集中成铃已成为发展机械采收棉花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在小麦后种植棉花,应用高密度并配合重化控措施能有效地实现集中棉花成铃,特别是在密度1hm2 150000株条件下配合240g/hm2缩节胺,棉花在早秋桃形成期成铃强度1hm2·d高达31500~48000个,成铃数达1 hm2482000~720000个,而且棉铃主要集中在棉株顶部下方20cm内。说明高密度配合化控技术,可使棉株成铃集中于早秋桃形成期和棉株顶部,这为集中吐絮和机械化采收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密度棉花
棉花是花吗?
巧用浮力知识测量密度
雪白的棉花堡
神奇的棉花糖
第4讲 质量和密度专题复习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心中的“棉花糖”
收拾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