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与罗马帝国边疆经济开发
2018-09-10王鹤
王鹤
[摘要]罗马军队是罗马帝国边疆行省经济开发的重要力量。帝国时期,大量军队集中驻扎莱茵河、多瑙河、不列颠等边疆地区,促进了当地农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罗马特有的农业经营方式——维拉体系的传播。罗马军队在西班牙、不列颠等行省的矿产资源开发中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罗马军队;边疆经济;维拉
[中图分类号]K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6-0120-04
罗马帝国时期,莱茵河、多瑙河和不列颠边境是三个重要的边疆地区。2世纪早期,特别是哈德良罗马帝国的欧洲边界逐渐确立。漫长的边境线的形成,以及石制要塞和堡垒的修建,表明罗马帝国对外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守。大量军队长期驻扎在罗马边境地区,对当地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罗马征服而带来的税收、租金的征收,以及大量军队驻扎在边境地区所带来的巨大需求,导致了边疆经济的深刻变化。
一、罗马军队与边疆农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莱茵河边境包括北部高卢和上、下日耳曼行省,是罗马帝国初期边疆防守的重点。公元20年,莱茵河地区驻扎着8个军团,加上辅军总人数达到10万。哈德良时期,没有延续养父图拉真对外征伐的策略,边境地区以防御为主[1](p.175)。多瑙河地区驻扎着10个军团。101年时,增至13个军团。哈德良不列颠北部边境是帝国西北部的重要边睡,2世纪时,当地驻军人数约有3万人。大量军队在帝国边境地区长期集中驻扎,给当地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机遇。“对边境地区的首要需求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供养当地的罗马军队。”[2](p.46)每个罗马士兵每日需要约850克的口粮,以及肉、奶酪、蔬菜、橄榄油、酸酒和盐等食品。出于方便运输和降低成本考虑,许多军需物资来自于军营和堡垒周边地区。在不列颠行省,自公元43年以来,4个罗马军团驻扎在不列颠南部的切斯特、约克与北部的哈德良长城之间。相对于该岛的人口和资源而言,不列颠占领军的规模和人数相当庞大。据估计,不列颠军队每年需要约53万蒲式耳的谷物,用作士兵口粮和牲畜饲料,这相当于大约6万人生产出的剩余产品[2](p.53)。为此,罗马帝国政府着手开发当地资源来满足这一需求。公元60-140年,罗马政府对不列颠东南部沼泽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至哈德良时期,共计约50万英亩的土地得到利用,以满足罗马驻军对谷物的大量需求。罗马军队的出现和帝国大型工程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不仅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还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如面包小麦,甘蓝、豆子、萝卜、大头菜、胡萝卜、李子、苹果、樱桃和胡桃等等。诺森伯里亚和洛锡安东部地区的谷物生产和家畜饲养业显著增长[3](p.726)。在哈德良长城以南约32千米处的昆布兰平原,发现了众多农场遗址,主要集中在羅马不列颠驻军基地,如卡莱尔和科布里奇周边地区,当地驻军无疑是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当地肥沃的土地、由罗马驻军提供的保护和军事市场,以及靠近军事公路的交通便利,促进了不列颠北部边境农业的发展。在罗马帝国初期,不列颠行省主要依赖进口产品供应当地驻军。从1世纪早期起,不列颠开始出口谷物和牲畜,到4世纪中期,甚至可以向莱茵河边境驻军供应粮食了[4](pp.6-9)。
罗马军队对动物产品,如皮革、牛肉、驮畜、战马等的需求促进了边疆地区畜牧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西北部行省的罗马驻军以牛肉作为主要肉食来源,这一饮食习惯促使当地生产者扩大养牛规模[5](p.109)。2世纪末3世纪初,由于不列颠行省谷物产量的逐渐提高,再加上当地驻军对肉食需求的增长,罗马政府放弃了不列颠东南部的沼泽地开发工程,该地区由发展农业为主转为发展绵羊和牛饲养业。在多瑙河等地区,大型牧场逐渐取代了之前居主导地位的小型家庭农场。在莱茵河边境以北、以东的北欧平原地区,牛产量的增长也与当地军队的需求有直接关系。公元2-3世纪,日耳曼北部地区的乡村殖民点菲德森·沃尔德(Feddersen Wierde)的畜栏数量从98个增长到443个,表明了当地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在荷兰的德·霍登(De Hordern)的巴达维亚人定居点中,草地的增长和谷物产量下降表明,1-2世纪时,当地经济模式从农业向家畜饲养业转变[4](p.11)。
罗马军队的到来还成为边境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军队对某些产品,如红纹陶、玻璃器皿、纺织品等需求刺激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高卢等行省迅速增加生产,其产品逐渐在质量和数量上超过了意大利。2世纪时,原有的意大利制造业中心逐渐衰落。罗马西部行省的手工业大多集中于边疆地区,形成了以军团或大型辅军基地为中心的市场区。罗马征服之前,不列颠威尔士地区基本处于“无陶时代”。1世纪中期,罗马军队人侵不列颠后,当地驻军所需的优质陶器最初主要从意大利本土或地中海地区进口。2世纪中期,不列颠行省用来盛装无花果和橄榄的罗马陶瓶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或许与这一时期罗马驻军人数减少有关。另一种解释是,这表明不列颠行省逐渐实现了“经济独立”,当地生产的灰陶和其他类型的粗陶开始广泛流行,取代了地中海进口产品[3](p.732)。
在某些罗马西部行省,酿酒业的发展也与罗马军队有关。葡萄和橄榄是地中海地区特有的两种经济作物,是希腊罗马文明的重要象征。“橄榄油绝对是一种地中海产品……它在其生产区域以外,即在边境军队,以及罗马和罗马化精英的食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p.657)。葡萄酒和橄榄油是罗马士兵的标配食品,“葡萄种植业的重要性与将酒纳入到边境军团士兵口粮中有关。橄榄油也是如此。这种需求的增长是对(非洲)马格里布农业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3](p.659)。军队需求促进了边疆驻地酿酒业和葡萄酒贸易的发展。里昂成为莱茵河地区酒类贸易中心。来自意大利、高卢南部和西班牙的葡萄酒在此沿罗纳河而上,运往莱茵河和北海地区,主要供应当地驻军。在罗讷河右岸,罗马时期建立的老兵殖民地——贝特雷(Baeterrae)发展成为著名的大型葡萄酒市场,延续至今[5](p.253)。在西班牙行省,军队“通过鼓励农业生产来为军团提供食物,通过进口葡萄酒……刺激了西班牙经济”[6](p.65)。罗马士兵对当地生产的克尔特啤酒也十分喜爱,促进了这种啤酒从一种自行消费的家庭酿造饮料,逐渐向由专业啤酒作坊生产的用于销售的商品转变。
二、罗马军队与边疆维拉体系的传播
伴随着罗马征服,以及边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罗马特有的农业管理方式——维拉(vil-la)体系开始向边疆地区扩展。维拉最初是指罗马上层阶级拥有的乡村地产,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意大利流行。一般说来,维拉往往与周围的农场(fundus)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人居住的带卧室、餐厅和浴室的居住区,雇佣工人和奴隶生活的农场工人区,以及用来储存和加工谷物、酒和油的生产区。某些大型维拉如同一个罗马城镇,设施齐全,有的还装饰着精美的马赛克、雕像和壁画。意大利传统维拉以奴隶劳动为主,由高级奴隶进行管理,同时还有许多受过专门训练的奴隶担任管家、会计、木匠等,或从事酿酒、制陶、建筑等劳动,整个维拉体系尽可能做到自给自足。维拉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7](p.231)。对于上层罗马人来说,维拉既是主人的居所,也是农业生产单位,更是生活方式的展示和身份的象征。公元1世纪,维拉逐渐向西班牙、高卢、日耳曼、多瑙河等行省扩展,在安敦尼王朝时期达到顶点。不列颠作为最后并人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到2世纪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维拉式庄园。在帝国边境地区,维拉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中心。为了适应边境地区特殊的环境,边疆地区维拉与意大利传统维拉相比,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较大改变。边境维拉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其设计和规划注重安全性和工作效率,而不是为了舒适或炫耀。马赛克、壁画等装饰较为少见,浴室的设计和规模也以实用为主。边疆地区维拉所采用的劳动力类型也有别于意大利传统维拉,更多地使用自由劳动者进行生产。边疆维拉中有很多分成制的佃农,他们租用维拉中的生产设备和役畜,将一部分谷物交给维拉主人,剩余产品归自己所有。维拉的生产活动使罗马边疆土地得到迅速开垦。“早期帝国的维拉在从生存农业向面向市场的乡村经济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p.116)
传统观点认为,行省维拉的兴起与向罗马军团退役老兵分配土地有关,认为这些维拉主人是退役的罗马士兵。其依据是,有的维拉所使用的房瓦是由军队生产,并带有军团的印记,如莱茵河上游的兰芬伯格(Lanfenburg)的维拉所使用的房瓦,是由驻扎在温多尼撒(Vindonissa)的第21和第11军团所生产。但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多数维拉主人是当地居民,拥有土地和财富,参与当地城镇政府的管理,这些维拉是他们在乡村的居所。当地居民采用了罗马化的生活方式,接受了罗马的经济管理制度[9](p.71)。尽管如此,维拉在行省与边疆地区的传播与推广仍与军队密切相关。首先,维拉兴起的前提是和平稳定的环境,以及对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剩余产品的大量需求。“军队使‘罗马和平和随之而来的经济繁荣成为可能。这是罗马人帶给古代世界最好的礼物”[10](p.550)。而维拉是“安定的环境,经济稳定的产物,也是罗马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的表征”[11](p.34)。罗马军队维护的“罗马和平”,以及当地驻军所带来的持续而庞大的供应需求,促进了维拉在罗马边境地区的繁荣和扩展。维拉主人充分利用边境周边地区大量尚未开发的土地,以及罗马驻军提供的军事市场等有利条件,广建维拉,使之成为罗马人开发边境地区土地的一种流行方式。当地人口中的上层竞相校仿,进一步促进了维拉制度在边境地区的推广和传播。其次,罗马军队在边疆地区的长期驻扎,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人口。“大规模的意大利移民和殖民计划,慷慨的土地分配,使得新来者成为当地人口的主人,从而加速了罗马化的进程,以及维拉体系的成长”[11](p.60)。罗马帝国初期,莱菌河一多瑙河边境建立起来,大量的军事和平民人口被吸引到军事要塞周边地区,如阿昆库姆、布里盖提奥、卡努图姆、文多波纳等地。一些罗马移民和罗马军队退役老兵及其后代获得了罗马国家授予的土地,或个人出资购买当地的土地,成为农庄的主人[12](pp.326-330)。维拉体系的传播和推广是行省和边境地区农业罗马化的标志之一。边境地区维拉的大规模兴建表明,行省当地上层积累了大量财富,投资于维拉之上,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维拉制度的优势在于其生产能力巨大,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维拉管理体系的运用充分开发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潜能,促进了边境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传播了罗马人的农业、加工业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维拉主人使他们的土地成为边境地区农业的学校。无论如何,维拉在边境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p.48)。
三、罗马军队与矿产资源开发
罗马帝国时期,“货币经济最后终于通行于全帝国,甚至在那些以前从未用过货币的地区也以货币作为交换手段,因而增加了对珍贵金属的需求,尤其是白银。于是罗马政府努力接二连三地把矿区并人帝国之内,并以较前更为有效的方式予以组织”[12](p.486)。帝国初年,大多数行省的矿山和采石场成为帝国的财产。这些矿山提供了为军队制造武器的铁,以及用于铸造货币的金、银和铜等金属。
行省采矿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罗马军队密切相关。边疆驻军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监督和保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开发过程中,罗马军队主要负责监督奴隶和被判强制劳动的罪犯采矿,或者提供高标准的工程技术支持,如大型引水桥的测量和修建,偶尔也直接参与矿山开采,如塔西佗曾提到,克劳狄时期,罗马军队在日耳曼行省的玛提乌姆开发银矿[13](p.335)。帝国早期,因奥古斯都的货币改革,西班牙成为罗马帝国最重要的采矿区域。“在元首制的大部分时间里,西班牙行省提供了帝国所需的几乎所有贵金属及其他金属。至公元1世纪末,黄金的年产量达20000英镑,白银产量为8吨”[14](p.192)。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班牙拉斯梅德拉斯(Las Medu-las)遗址,留下了罗马人公元1-2世纪时大型采矿活动的遗迹。该遗址是罗马帝国时期最大的露天金矿,年黄金产量约为24千克。罗马人采用了水准仪、折光仪等简陋的仪器,挖掘竖井和隧道,利用水力采矿技术,从矿石沉淀物中提取黄金。其中一条隧道连续保持0.21%的微小倾斜度,绵延长达143千米。从开采技术的精湛程度来看,不可能没有军队的参与。
在不列颠行省的威尔士地区,石材的开采和铅工业的起源与当地驻军密切相关。在位于卡利恩的军团遗址中,砂岩、板岩、大理石、巴斯石等石材被广泛应用于堡垒的修建,以及士兵墓碑、石棺等的制作中。铅是罗马军队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金属,主要用于制造输水管道,或制作日常物品如砝码等。公元49年,罗马军队在不列颠行省沿海平原开采铅和银,在当地发现了带有军团印记的铅制品[15](p.62)。在威尔士,几乎所有的军事遗址都发现了使用铅的证据,在卡利恩要塞的作坊中发现了大量铅矿生产的废弃物。罗马军队还最早对南部威尔士地区的煤炭资源进行了开发,在卡利恩遗址中发现了用来冶炼铅和铁的煤炭的遗迹[16](pp.185-188)。在罗马军队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利用其所带来的先进的开采技术和仪器设备,罗马帝国政府对西班牙、不列颠等行省的矿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罗马国家货币的铸造,罗马帝国货币经济的运行,以及罗马军队军饷的支付和行省赋税的征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间接促进了边疆行省建筑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罗马军队在帝国边疆地区的长期驻扎,给边疆经济带来深刻变化,如农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维拉体系的传播,矿产资源的开发等等。这一系列变化“使当地公社与罗马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日益密切”[17](p.129),加速了边疆地区与帝国中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帝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晓校.罗马近卫军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Steven K.Drummond,Lynn H.Nelson,The Western Frontiers ofImperial Rome[M].New York,London,1994.
[3]Walter Scheidel,Ian Morris,Richard Saller(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Greco-Roman Worl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Sue Stallibrass and Richard Thomas(eds.),Feeding the RomanArm3:The Archaeology of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 NW Europe[M].Oxbow Books,2008.
[5]Malcolm Todd(ed.),A Companion of Roman Britain[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6][法]维克多·沙波.罗马世界[M].王悦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7]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Leonard A.Curchin,The Romanization of Central Spain Com-plexity,Diversity and Change in a Provincial Hinterland[M].New York,2004.
[9]Maureen Carroll,Romans,Celts and Germans:The German Prov-ince of Rome[M].Tempus Publishing Ltd,2001.
[10]G.A.Harrer,Rome and Her Subject Peoples[J].The Classi-cal Journal,Vol.14,No.9(Jun.,1919).
[11]Graham Webster(ed.),The Roman Villa: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12][美]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M].马雍,厉以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3][古罗马]塔西佗.編年史[M].王以铸,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M].袁波,薄海昆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15]R.F.J.Jones,The Roman Military Occupation of North-WestSpain[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66),1976.
[16]Paul Erdcamp(ed.),The Roman Army and Economy[M].G.C.Giben,Publisher,Amsterdam,2002.
[17]Simon Keay and Nicola Terrenato(eds.),Italy and the WestComparative Issues in Romanization[M].Oxbow Book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