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金文考释对照法的运用

2018-09-10郭国权

北方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术史金文清代

郭国权

[摘要]清代金文考释广泛采用对照法,尤其是对《说文解字》与传抄古文的利用。清代学者对照《说文解字》字形考证金文取得丰硕成果,但他们对传抄古文抱审慎与怀疑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制约了传抄古文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他们的严谨精神。

[关键词]清代;金文;对照法;文字学;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6-0096-03

一、引言

从金文考释的历史实践看,研究开始的一刻,便是方法产生之时,研究手段与研究实践并行。刘昭瑞曾把宋人考释古文字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归纳为六种:其一,利用古文字象形、会意特点认识古文字;其二,对古文字笔画繁省和偏旁变易规律的认识及运用;其三,对古文字同义项义符原则的认识和掌握;其四,同音通假原则在释读古文字中的运用;其五,推勘法的运用;其六,对古文字中“合文”的认识[1](代序p.9)。

清代学者在宋人使用过的方法上,进行积极探索。清代朴学与说文学获得极高成就,在这个大背景下,清代金文考释也进入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特别是晚清时期,吴大溦、孙诒让、方濬益等学者对金文考释方法都有特殊贡献。甲骨文于晚清被发现后,人们的认识视野更开阔了。宋人已经发现和使用的传统考释方法被清代人运用得更加纯熟,并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创造。赵诚指出:“晚清的金文研究有两大进步,其中之一就是金文考释方法的进步。”[2](p.841)本文将对清代学者金文考释中运用的最基本的对照法结合实例加以阐述。

所谓对照法,即将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各种字体,其因袭关系的情形互相综合比较后,找出共同的字源和特点,然后进行考释文字的工作。此是利用古今字体的比较考释古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高明称之为“因袭对照法”[3](p.144)。在缺少足够的材料互相印证的情况下,会自然地用到对照法,即以当时通行文字或字书收录的文字做形体上的对比。从古至今,这都是金文考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青铜器铭文由于时代不同、区域各异而出现的形体差异较大,即使同时同地也会因为没有统一规范而出现一定差别,所以,掌握字形演变规律是考释文字的关键因素。唐兰指出,因为周代的铜器文字和小篆相近,所以,宋人所释的文字,普通一些的,大致不差,这种最简易的对照法,就是古文字学的起点[4](p.165)。

二、利用《说文解字》考释金文

三、利用传抄古文考释金文

清代学者除了利用《说文》,还利用传抄古文作比照材料。传抄古文就是经历代辗转传抄摹写而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字,其中战国文字材料最多。汉代以来,传抄摹写古文字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字书,二是古体寫本。前者以《说文》为代表,后者以《魏正始石经》为代表。北宋郭忠恕、夏竦整理当时传世的用古文书写的典籍、字书、出土材料,先后编撰《汗简》三卷和《古文四声韵》五卷。这两部书以《说文》和《魏正始石经》为基础,搜集存世的其他字书、写本和石刻,汇集其中古文字编写而成[9](p.1)。这两部书对金石学研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宋朝以后一直不受重视。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书所采用的古文材料后人大多见不到,可靠性无法保证;二是所收字体与宋以来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有很大区别[4](p.4)。尤其是清朝以来学者推崇《说文》,基本不相信《说文》之外还有古文字流传下来。钱大听不仅对传抄古文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还否认金文材料的价值。一直到晚清,学者们仍然对传抄古文持不相信态度,吴大微说:

夫《仓领》《麦历》《博学》《凡将》《训纂》诸篇,世无传书,其详不可得而闻。若郭宗正之《汗简》、夏英公之《古文四声韵》,援据虽博,芜杂滋疑。[10](自序)

潘祖荫也持这种看法,他在《说文古籀补·叙》中指出:

古籀废绝二千年,至于今日,孰从而极其变哉。《说文》所载重文,后人或有增加,真伪参半。郭忠恕《汗简》所辑,皆汉唐六朝文字,点画不真,诠释不当。夏竦《四声韵》相为表里,其谬则同。所谓商周遗迹无有也。

以上几例是清代文字学家利用《汗简》和《古文四声韵》等传抄古文字形与铭文字体相对照正确考释文字的实例。

四、结语

总之,自宋代至清代,尤其是清代,学者们对传抄古文一直抱怀疑和审慎态度,导致其在文字考证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大降低。正如黄德宽所说:“此前,在一些研究者中运用这一方法取得的成就和违背它妄呈臆说的情况是并存的。”[19](p.225)尽管如此,还是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时至今日,对照法都是考释古文字的基本方法,但将其运用得成熟而科学,则是清代学者,尤其是晚清学者的贡献。他们的审慎态度,正是清代学者重实证不妄说的体现,也是今天的学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刘昭瑞.宋代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笺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赵诚.清代的金文研究[C]//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1999.

[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4]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5]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一[M].嘉庆九年(1804年)自刻本.

[7]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M].1935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十六卷.

[8]孙诒让.古籀拾遗[M].光绪十六年(1890年)自刻本,卷下;卷中;卷下.

[9]李零.汗简·古文四声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吴大澂.说文古籀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李天虹.说文古文校补29则[J].江汉考古,1992(4),

[12]吴东发.商周彝器释铭[J].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自刻本,卷四.

[13]容庚.金文编:第4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M].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印本,卷六;卷十八.

[15]陈伟武.试论晚清学者对传钞古文的研究[C]//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1999.

[16]孙诒让.古籀余论[M].1929年哈佛燕京学社石印容庚校本,卷二.

[17]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沈培.说占文字里的“祝”及相关之字[C]//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武汉: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6.

[19]黄德宽.古文字考释方法综论[J].文物研究,1990(6).

猜你喜欢

学术史金文清代
语法填空专练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道家与韩非法律史学地位的再认识及其启示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学术史”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