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连龙:一根绳缆干到底

2018-09-10许梦醒

中国工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种纺织企业

许梦醒

徐连龙带头研发的绳缆多次填补国内空白,并参与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标绳缆项目,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他自豪地说:“只要技术过硬,纺织工人也可以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谈起纺织,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有人想到了棉麻布艺,有人想到了针织服饰。

如果今天,我们来谈谈纺织中的绳缆,你是否会有点小小的惊奇,“绳缆居然也是纺织产品的一种”。

可别小瞧这一根根绳缆,在山东青岛,有一家名为海丽雅的百年纺织企业,其研发的特种绳缆创下了中国绳缆界的四个第一,即中国深度,可适用于海下8000米深度;中国精度,绳缆表皮与内芯的移滑度为零;中国强度,强度是同直径钢缆的2~5倍;中国温度,在190摄氏度至560摄氏度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

近几年,随着企业从缺乏技术含量的织带厂向研发特种绳缆与应急自救产业转型升级,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团队应运而生。其中,由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徐连龙带头研发的繩缆多次填补国内空白,并参与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标绳缆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仪器设备项目》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

虽然年仅34岁,但徐连龙已是企业中最闪耀的工匠代表之一。2017年,他被评为中国纺织大工匠。2018年5月,他又获得了青岛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与团队合作研发的海洋特种绳缆还被认定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产品,并列于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

走进海丽雅,走进徐连龙,有太多关于绳缆的故事。从选材用料到编制工艺,一根小小绳缆中蕴含了无数纺织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徐连龙自豪地说:“只要技术过硬,纺织工人也可以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命中注定的“绳”缘

2004年,徐连龙考上了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初人大学校园,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里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一心想考师范专业却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纺织工程专业。

那时,纺织距离徐连龙很远。至今他仍能清楚地记得,大学的第一堂课,校长讲述的就是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劳模郝建秀班组的故事。对当时的徐连龙来说,郝建秀是谁?纺织工程是干什么的?他全都不知道。更有趣的是,他同宿舍的室友都是“纺二代”,“有父亲在青岛国棉五厂工作的,有母亲在北京京棉二厂工作的,而我与纺织没有任何关联”。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纺织工业逐渐形成上海、青岛、天津“三足鼎立”的格局,其后快速发展,被誉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上青天”时代。青岛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纺织行业鼎盛地区之一,拥有良好的行业资源和人才底蕴,涌现出了一大批纺织工匠。

第一次,命运的陀螺旋转着,将徐连龙带进了纺织行业。4年后的2008年,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又一次站在了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徐连龙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考上了有700人竞争的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面对稳定的工作,徐连龙犹豫了,他脑海中浮现出了自己在纺织车间实习的情景。

毕业前一年,他曾在海丽雅集团进行了3个月短暂的实习。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完成操作实践,每天,徐连龙都和师傅一起在车间“摸爬滚打”。这是他第一次全方位接触纺织,与传统纺织行业不一样,绳缆的生产需要更多更新纺织技术的研发,更具挑战性,这让爱钻研的徐连龙怦然心动。

实习期间,徐连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与“绳”有关的样品——女士扎头绳。在制作过程中,他采用了立体编织工艺,让头绳既美观又耐用。“可以出徒了”,当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他内心满是成就感和满足感。

于是,徐连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海丽雅。海丽雅集团始建于1922年,以生产女士扎头绳为起点,后经历多次改制、变革,近十年转型为生产特种绳缆的“绳王”企业。像是命中注定一样,徐连龙也从制作女士扎头绳开始,开启了与绳子相伴的纺织技工之路。

这一次,徐连龙将命运的陀螺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回忆起当时的选择,他说:“大多数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上的安全感,而我更看中内心的安全感。能让自己不断地去学习且学有所用的工作,才能带给我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根有“技术”的绳子

2016年8月23日,中国科学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标志中国深潜科考进入万米时代。由海丽雅研发生产的“蛟龙”特种绳缆继配套“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雪龙号”和“科学号”国家海洋科考船后,再次护航万米深渊科考。

“一根绳子也有技术含量?”

“当然。”面对记者的提问,徐连龙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每一根特种绳缆的诞生都是经过严苛的实验和技术攻关才完成的。”就拿给绳子上色这道工序来说,看似简单,但因纤维材料不易着色,需要对颜料配比进行多次试验,才能找到最适合的“配方”。

对海洋物探缆的研究,徐连龙从2009年就开始了。彼时,刚刚工作一年,他就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研究一条供科考船使用,用于勘测海洋天然气等资源的绳索。

一条物探船上需要拖着6到12条物探缆,每条缆绳至少长6公里,在海面上形成扇形操作面的同时,还要悬挂多种勘探设备。为了保障勘探设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物探缆必须要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稳得住”。由于探测时间长,海水腐蚀性强,如果使用金属材料,会加大科考船的负重,而且3至5个月就会被腐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徐连龙从全世界重新进行原材料筛选。

走进实验室,《中国工人》记者看到了电子单纱强力机、日晒气候色牢度仪等机器,还看到了摆在试验台上的强酸、强碱等化学试剂。徐连龙介绍说:“通过实验,我们要选取延伸率最低、耐酸、耐碱最高的纱线。”当年,他选定的200多种原材料都在这里进行了严苛的试验检测。1种原材料,19项指标检测,要进行一周左右的时间。200种原材料的实验,徐连龙整整进行了3个月。为了加快实验速度,他干脆住进了实验室。

但是,寻找材料只是制作特种绳缆的第一步,之后还要经过内芯加捻、编织内芯、编织护套、热牵引和冷牵引等至少7道工序处理后,一条合格的绳缆才算制作完成。而在一道道繁琐工艺的背后,仍有无数项需要攻克的技术指标,例如,每股绳芯要捻多少圈、捻的力度要什么级别、编织绳芯的密度、直径得达到多少庬(毫米),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徐连龙带领团队研发出的物探缆,强度是钢缆的两倍,重量却只有钢缆的五分之一,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在特种绳缆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曾存在严重的技术鸿沟。过去,一根普通的粗布绳都要长期依赖于进口,更不要说用于军事、科研领域的特种绳缆了。而对于这项技术,欧洲国家更是长期处于技术垄断状态。拿2017年在荷兰举办的特种绳缆展会来说,参展的企业中有30多家来自欧洲本土,国外企业对这项技术的重视以及特种绳缆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徐连龙看来,研发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及长久的积累。促使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原因只有一个,“要让我国在特种绳缆的关键技术方面不再受制于人”。

工匠是企业最可爱的人

2008年至今的10年工作经历中,年仅34岁的徐连龙已发明新型绳缆上百种,并且取得7个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说:“我的成长和企业分不开。”

的确,徐连龙的十年,也是海丽雅完成企业转型后大跨度发展创新的十年。2000年前,海麗雅以经营服装拉绳为主,一根拉绳的成本低,利润更低。为走出困境,企业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的织绳设备的同时,为了留住更多技术人才,董事长张旭明曾安排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开着公司唯一的一辆小轿车,到校门口把大学毕业生接回企业。

“她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伯乐”,徐连龙最敬佩的人就是张旭明。

在海丽雅,像徐连龙这样的技术工人是企业捧在手心的“宝贝”。张旭明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人才'“技术工人是企业最可爱的人”。为号召工人搞创新,海丽雅坚持开展“三小发明”,鼓励工人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为鼓励工人多学习,企业毫不吝啬地加大资金投入,供技术工人出国学习深造;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企业按照个人研发新产品的年产值百分比——第一年产值的3%、第二年产值的2%、第三年产值的1%,发放奖金。

在过去的十年,徐连龙几乎年年获得公司的创新人才大奖,“只有这个奖项是董事长亲自颁发。全公司都知道,董事长对技术人才特别偏爱,在这样的企业里打拼,工友们干劲更足了。”徐连龙如是说。

如今,海丽雅生产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在特种绳缆上的空白,又涉足研发安全应急系列产品。大至航天器、海洋科考,小到汽车内置、家庭应急救援,都有海丽雅的产品。目前,徐连龙还同时兼任集团下属公司的副总经理,研究领域也从特种绳缆延伸至应急装备。“看过《战狼2》吗?电影里男主角用的逃生手环跟我们海丽雅生产的是同款产品。”徐连龙骄傲地说。

当下,很多企业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而徐连龙认为,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于对产品的精心打造,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注“神”于绳,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绳缆也一样有品质、有技术。

猜你喜欢

特种纺织企业
美空军特种战术操作员正在进行军事自由落体跳伞
特种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应用专刊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特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特种养殖: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