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OC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综述

2018-09-10李宛岭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综述

[摘 要]文章通过检索、统计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研究文献,回顾SPOC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状况,从研究历程、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环境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文献进行分类评述,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SPOC;外语教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5-0016-05

引言

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之后,MOOC在全球掀起了热潮。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MOOC也逐渐暴露了很多不足,例如课程完成率低、评估方式不明显、学习体验缺失等。蒋梦娇等(2014)认为, MOOC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过程为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因呈现方式单调、针对性指导缺失、在线参与度不足、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导致学习者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SPOC,全称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较小,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而“Private”是指对学生申请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只有符合条件的学生才能被纳入SPOC,故有一定的私密性,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将其译为“私播课”(祝智庭,2014)。SPOC是在MOOC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它集合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和在线丰富资源教学的优点,实现了对教学课堂模式的重组和創新。

一、SPOC的概念与特征

现如今,SPOC作为超越传统课堂的新兴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外研究学者所关注。就其概念而言,SPOC是将MOOC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解决方案(2017,韩颖),把SPOC当成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而脱胎于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SPOC,它是真正意义上新时代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兴教育手段的融合(王兴刚,2010),这把SPOC看作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但随着人工智能对深度学习的要求,把SPOC当做是一个实现深度教学的支持平台,基于SPOC的深度教学,借助学习情境的创建和多样化的角色体验, 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个体知识”(张晓娟,2018)。这将SPOC与深度教学结合起来,扩展SPOC的研究范围。

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在于改善并重塑慕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利用小型、专有、在线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开放教育中开展教学实践,即把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是MOOC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王朋娇,2015)。柳春燕(2015)认为SPOC既融合了MOOC学习资源丰富、训练与测验、监测学习过程、自动评分、在线交互等优点, 又结合了自身在“教、学、管、控四大领域的优势。具有小众化、限制性、集约化等特点,能够促进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代表了MOOC的未来发展方向(陈然,2015)。这些学者都认为SPOC是对MOOC的一种补充,是MOOC所不能企及的优势。但是,随着对SPOC的深入研究,其不足之处也会凸显,如教师缺乏SPOC理念,难以将SPOC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学校教学条件不够,在线课堂难以实现等等。

总体来讲,对SPOC最初的研究只停留在基本概念,特征和优势等浅层的理论探究,或将其作为基准来设计教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深度学习模式和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学生情感变化等的实证研究,但是并没有新的研究方向(贺斌等,2015)。因此,为了给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此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学术论文出版总库(CNKI),统计分析有关的文献资料数据,将SPOC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做综合梳理。

二、研究综述

(一)文献来源依据

本文统计的文献是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括相关主题的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以及年鉴。具体的检索过程如下:首先,为了最大限度地覆盖、汇集国内外所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中国知网的主题搜索区,输入主题词:SPOC,或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或私播课,并选用主题词词频并含的处理方式进行跨13库的模糊检索。截止2017年12月15日,统计结果显示,库内共有1139条国内文献,42条国外文献。这可见国内对SPOC的研究热度远超过国外,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就SPOC的研究进行综述。其次,在主题词区域输入SPOC,英语进行模糊检索,得到文献113篇。最后,再对113篇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113篇文献进行分类综述,回顾SPOC应用于我国英语教学的历程,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给予展望。

(二)文献数据统计概述

通过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一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内有关SPOC研究的总体趋势(见图1)呈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以后。由此可见,虽然SPOC的研究很晚,但是研究热度很高。被统计的113篇文献中,博硕士论文仅6篇,期刊论文89篇,但核心期刊论文5篇,具有高质量的文献相对匮乏,说明我国今后在领域上的研究在内容上有待深入,在质量上有待提高。二是从主题分布(见下页图2)来看,研究的背景是放在互联网时代等,国内有关SPOC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与之密切相关的主题,如MOOC、翻转课堂等,研究的领域也主要集中于大学英语,说明目前我国实施SPOC的环境有限,对SPOC的研究维度不广,与英语基础教育并未有多少实际性的融合。

(三)文献研究分类评述

1.研究历程

从研究历程来看,对SPOC的研究始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中,牟英梅(2014)提出了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研究——基于MOOC,SPOC的大学英语教与学改革。她认为大学应实行EAP和ESP相结合,利用《大学英语》提供的网络课程和学校的网络教室,实现MOOC、SPOC与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2015年开始,对SPOC的研究更为广泛,陈君丽(2015)试图根据SPOC的特点对高校英语听力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效率和质量。SPOC的理念和模式不仅只停留在英语教学的宏观层面,也开始在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蔓延开来,涉及听力,口语、写作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后来,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基于SPOC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设计的实证研究。付云红(2017)结合民办应用型高校英语口译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民办高校英语口译课程采用MOOC与SPOC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这为SPOC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陈娟文等(2017)重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建立大学英语SPOC翻转课堂,并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纵观2014年到2017年对SPOC的研究历程,其一,SP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广泛地应用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二,2014年对SPOC的研究仅有2篇,2017年的研究数量达到了70篇,可见,该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有科研挖掘价值。但是目前所做的研究主要是SPOC模式的设计、调整和运用,鲜有新的研究。

2.研究主题

采用SPOC模式来进行外语教学,结合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和在线丰富资源教学的优势,提高了外语教学效率。国内有关SPOC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与之密切相关的主题,如MOOC、翻转课堂等。可见,对SPOC的研究不得不探讨与MOOC、翻转课堂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基于SPOC来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所占比例最高,共有55篇,约占成果总数的50%;基于SPOC来研究MOOC课堂的研究次之,共有37篇,大约占成果总数的35%;其他主题的研究成果分别是混合式教学7篇,任务式英语课堂5篇,课程设计3篇,教学设计2篇,教学实践2篇,课程开发1篇,所有文章均说明了要对SPOC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探讨,离不开对其他相关主题进行研究。

3.研究层次

将SPOC引入我国外语教学课堂,研究层次可包括基础研究(社科),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行业指导(社科),工程技术(自科)。国内现有的研究较多侧重于高等院校SPOC课堂模式的设计和应用,其中又以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居多,共有56篇(含1篇硕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分别涉及到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学习模式的建构,基于SPOC校本课程的研究等主题,约占统计文献研究总量的57%;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有关SPOC的研究论文共有21篇,约占统计文献总量的21%。其中,SPOC模式在小学外语课堂的研究仅有2篇,初中外语课堂也仅有2篇。总之,从研究层次来看,对SPOC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教育这一层次,这也与我国网络在线课程在高校试点政策有关。

4.研究环境

SPOC的出现是应实时环境而出现的,并且实时环境大致可以两类:传统教学环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随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得到的广泛应用,外语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观。为将计算机网络坏境和传统教学环境相结合,发挥二者的资源优势,SPOC应时而生,成为近年来开始研究的新领域。从目前所统计的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研究者认为SPOC模式就合了传统课堂和在线资源的优势,优点众多,值得推广,但是并未考虑到当前我国教育环境现状——以传统教育环境为主,以教师传播知识为主,网络教学环境有限,在线传播资源不佳等,所以研究者通常对SPOC的研究普遍应用到大学外语教学,未推广到中小学教学(周赟,2016)。

5.研究方法

对SPOC的研究始于2014年,到目前为止,时间比较短,研究方法单一。对SPOC的含义界定,意义阐述,还是教学模设的设计,规划的介绍,研究者使用陈述性的定性研究方法居多。但由于实证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它利用客观真实的实验数据来论证SPOC在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对外语教学新方法的启迪。因此,国内的研究学者最好采用定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这既能丰富有关SPOC的理论基础,又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三、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SPOC领域研究随起步较晚,但总体研究隨年限呈上升趋势,研究数量成数倍增长,预示着未来的研究潜力。第二,目前的研究层次涉及到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行业指导、工程技术五个方面,但所占比重参差不齐,明显研究重点是高等教育层次。所以,今后的研究应该覆盖更多的研究层次。第三,目前研究内容不太丰富,只是涉及到SPOC的定义、意义、优势以及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设计、开发和利用。研究的角度也大多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发挥SPOC的作用,却很少有人系统研究SPOC对学习者学习模式的影响,这是今后得以完善的研究方向。第四,今后研究尽量采取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前人经验,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并且以详实量化的研究指标来说理分析,扩大被试人群覆盖面,尝试开展不同层次的主题实验,完善研究信度与效度,为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蔡妍娜.基于CH-SPOC模式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

[2]陈君丽.基于SPOC理念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3]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

[4]付云红.基于MOOC与SPOC的民办高校英语口译翻转课堂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2).

[5]韩颖.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7.

[6]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7]蒋梦娇,邹霞.基于MOOCs环境的深度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2014(7).

[8]李祎. 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支撑工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9]李毓嘉.小学信息技术协作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践研究——基于SPOC混合学习方案的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4).

[10]厉兰洁. SPOC环境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11]柳春艳.SPOC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索——基于ARCS模型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

[12]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基于SPOC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

[13]牟英梅. 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研究——基于MOOC,SPOC的大学英语教与学改革[M]//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2014.

[14]沈景凤,石云霞,吕方梅.SPOC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15]王家裕.基于SPOC的培训课程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

[16]王娜,陈娟文,张丹丹.大学英语SPOC翻转课堂:一种有效学习模式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6(3).

[17]王朋娇,段婷婷,蔡宇南,曾祥民.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开放大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

[18]王兴刚,王云青.谈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9]张晓娟,吕立杰.SPO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4).

[20]周赟.小学英语教学中SPOC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1]周赟. SPOC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实例研究[J].校园英语,2017(11).

[22]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05-21(11).

[作者简介]李宛岭(1993-),女,四川渠县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

[责任编辑 陈 颖]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综述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