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亟待破解的8大难题(上)
2018-09-10吴维海
吴维海
2018年,是我国全面贯彻和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探索和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期,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中期实施阶段。在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梳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注点,提纲挈领地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主动适应和破解国内外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考验着各级政府和各类智库的智慧和战略定力。
1 2018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八大难题
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存在阻碍经济发展的“八大”难题,亟待研究和逐步破解。
难题一:全球贸易壁垒加大与我国经济国际化
当前,全球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美国实施制造业回归,退出多个全球经贸合作组织,以及采取加息、缩表、减税等政策举措对全球经济和贸易走势产生不确定性影响。近期,美国对中国等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特朗普政府公布301调查的后续措施,包括对某些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主动发起“双反”调查等,严重限制了我国部分商品对美国出口等贸易活动。从欧盟看,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鞋类、陶瓷餐具等产品实行数量限制。除了进口配额限制外,欧盟还对中国20类产品进行进口监督。按欧盟的规定,这些产品的进口需办理进口登记手续。这种做法增加了进口商的负担,构成了对中国产品的歧视。另外,近年来,欧盟颁布了大量技术法规和标准,并制定了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欧盟的这些技术性规范和程序要求苛刻,有的甚至缺乏充分科学依据,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对第三国、特别是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对欧盟贸易的壁垒。
但与此相反的是,我国积极倡导和推进“一帶一路”,主动参与和鼓励经济、金融的国际化,有序放开了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允许美国、欧盟等国家进入通讯、金融等重点的领域,为海外资本包括美国、欧盟国家和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和经营形势下,中国政府和国内企业如何把握和分析国际形势与海外市场,如何正确地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双边对话机制,最大限度地推动各国经贸的国际化,有效保护我国经济发展和有关企业商品进出口的基本权益,就成为2018年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等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战略性难题。
难题二:货币增发效应与房价适度调控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总体平稳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利率水平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1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5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末低9.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7.1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年末低4.7个百分点。全年现金净投放2342亿元,同比少投放2745亿元。
从2018年的货币政策预期看,2017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7年第四季度例会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切实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等2018年货币政策,预计2018年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适度地增长,预计货币发行增速与2017年可能相对持平,或略有下降。
从全国房地产市场看,2017年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受到国家对信贷政策和银行贷款成数(贷款比例)等因素的严格限制,加上国家和各城市出台城市租房政策等利好引导,特大城市的房价、地价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房价总体趋势有所下降。但是,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传导效应以及少数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抬价政策等,抵消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而导致了2017年二三四线特别是中小型城市房价暴涨,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超过30%。2018年,国家继续调控房价,积极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精神,探索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和集体用地建房改革,房价总体可能受控。
2018年货币持续增发和存量货币受到各地区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的较大影响,大量原先在房地产领域的信贷资金和拆借资金等批量流出,资金外流的出口尚不清晰,可能导致某些商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通货膨胀,或者大蒜、肉食等粮食蔬菜肉类消费品的物价上涨和泡沫化。如何处理房地产调控和货币增发带来的资金总量出口问题可能成为2018年中央政府和人总行等关注的重大难题,也是影响我国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重要话题。
难题三:园区存量闲置与土地增量扩张
当前,地方工业园区、农业开发园区、特色小镇等各类园区纷纷设立,从全国来看,基本每个县域以上政府都设立了一个或多个工业园区或类似园区,很多地方乡镇设立了各类农业示范园、特色小镇等,大大小小的园区数量难以统计,这些园区同质化设计、同构化招商,缺少战略目标和科学测算,占用了大量耕地和财政开发资金,一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大,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不少园区过度占地,产业缺失或不足,多年无力有效开发,或者园区开发设计时,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导致了本地区财政过度开支和耕地过度、违法占用,以及农民失地、财政资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和潜在风险,其结果是: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核心土地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工业用地办公厂房闲置休眠,新的园区相继开工建设,这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焦点。鉴于此,地方政府应该自我评估,采取风险化解和规避措施,并尽快解决潜在的重大风险。
难题四: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与动能转换挑战升级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居民就业总体保持了较高水平。据人社部数据,2017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连续第五年超过1300万人,我国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去年四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7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各地区社会就业数据相对不错,但是,从2018年我国总体环境看,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全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就业安置,国家由于产业调整计划而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工人再就业,由于园区建设等导致失地农民的二次就业和妥善安置,存量就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对新就业岗位的需求等,都加大了2018年社会就业的压力和难度。2018年,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存在,2018年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是近年来的最高值,还有大量的登记失业人员及数百万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就业。
从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国各地区实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看,传统的钢铁、水泥、建材、服装、橡胶等产业产能过剩,污染指标不合格,以及单位能耗居高不下,需要尽快调整和限产。同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技术含量不高,新技术研发难度大,技术产业化需要一定时间和资金投入等,限制了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就业能力,进而导致了传统产业关停并转和大量工人失业,新兴产业规模和就业安置相对不足、结构性短缺等的阶段性矛盾和难题。如果处理不好,既影响了改革开放成效,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梦想实现。
难题五:农村就业人口老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一般国家的现代化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向农民、农业提取剩余来进行工业化、城市化,也就是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社会继续发展,库兹涅茨曲线相对平缓。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成本主要由农民来承担。近几年,国家税收的重心转到城市工商业,对弱势产业的农业进行转移支付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但是,我国的农业就业结构偏重,将近两亿农民工游走在城乡之间,没有确切的归属。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业问题已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业和农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过低,农业产业劳动强度大,农民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地区和农村的农业种养殖基本依靠50岁以上,甚至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农村青年倾向于到县城或大城市打工、定居,導致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和农业就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受挫等社会难题。
从农业和乡村居民收入看,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2016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7%,两者差距很大。农村和城镇的收入较大差距导致了农村人口到城里打工和就业的单向输出,而城镇居民到农村就业的比例很少。尽管国家开始推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休闲农庄等工程试点,但是,总体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另外,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由于受到行业利润、投资回报等因素制约,投放到农业和农村领域的也很少。这些矛盾和难题,必须持续关注和尽快予以解决。
难题六:居民健康医疗成本增长与社会保障高度担忧
当前,看病难、医疗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和矛盾突出。我国的健康医疗资源相对聚集在地市、省会城市,特别是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县域和乡村医疗资源少、医疗条件差、医疗人才匮乏。另外,从居民家庭开支看,相当比例的开支用于家庭成员的医疗和社保等领域。很多年轻人不敢花钱,主要是由于自身、父母和子女的医疗开支和社保、住房等沉重负担。
从社保体系来看,社保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2017年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17年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15亿人、11.77亿人、1.88亿人、2.27亿人、1.92亿人;五项基金总收入6.64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总支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全民参保登记信息库已基本建设成型,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0.88亿人。2018年我国社保体系又有了新的增加项目,据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企业年金办法》规定,企业及其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协商自主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当前,我国居民和企业上交的社保比例不低,我国社保的多元化(如之前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缴纳社保等)导致社保缺口较大,城乡居民退休之后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个体之间差异大。而居民对于未来养老、医疗和就医等保障前景的担忧和恐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美好生活”更高目标的实现,降低了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有待深化改革和突破。(待续)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研究员,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及其上级单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