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开放性”球类技术学习的新认识
2018-09-10林宇
林宇
2018年5月,笔者参加了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江苏省教研重大项目课题结题暨初中优秀足球课评比活动”。回顾比赛过程,笔者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场地器材的创新与布置等进行了反复修改、不断完善。通过本次比賽,笔者对教材、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球类教材“开放性”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设计指导思想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标准“水平四”提出的“基本掌握并运用球类运动的技术和简单战术”要求及球类教材“开放性”的特征,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术,提高实践及运用能力,做到既重视单个技术练习,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二、教材学情简析
教学内容选自江苏省校园足球配套用书《江苏校园魅力足球》。足球守门员扑球技术是守门员在来不及进行移动接球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救球方式,既是守门的难点技术动作,也是守门员技术动作中具有观赏性的动作之一。侧倒地扑地滚球技术是在学生学习接球后具备一定守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学习腾空扑球技术奠定了基础。侧倒地扑地滚球技术单从技术层面来讲,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如何做到灵活运用该技术并能快速倒地封堵球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应通过分步骤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技术动作,促进其动作定型,并进行形式多样的循环练习,逐步克服技术难点,还应根据守门员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不同难度的练习,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此项技能。
三、片段呈现及设计思路
片段1:准备部分
课程的准备部分共设置三个环节。首先,为缓解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笔者将英国RealPE创意体育课程中的内容融入到准备活动中,将学生分散在场地内,让学生随音乐自由热身慢跑,学生之间相遇需互相打招呼,以此让学生有效、快速地融入课堂。由此,既让学生既熟悉了场地,熟悉了同伴,还发展了学生的心肺功能。在随后的热身过程中,通过控制音乐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将复习巩固环节融入热身环节,音乐停止后学生以守门员的预备姿势面对教师,跟随教师复习守门员接球技术,不仅自然地衔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以及对新授内容的猎奇心理。最后,以传接球“比多”“比快”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熟悉球性,为后续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片段2:基本部分
1.体验学练——初级挑战
笔者通过设置近球门地滚球守门体验练习,先让学生体会守门成功的快乐,再设置远球门地滚球守门体验练习,对比两种不同距离的守门,学生会有疑惑与不解:为什么用同样的守门方法,增加了守门距离后守门的成功率就降低了?同时,也会有少数学生无意间做出扑球的动作。此时,教师可启发性地向学生提问:当移动接球来不及或者身体重心无法快速移动时,应采用何种方法守门呢?学生积极思考并与教师互动,当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侧倒地扑地滚球的完整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比直接进行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分步学练——技术定型挑战
在观看完教师的完整示范后,学生对侧扑地滚球技术有了初步的概念。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侧扑地滚球技术,笔者设置了三个层层推进的学练环节。第一环节为坐姿无球模拟侧扑学练,学生明确扑球手型和缓冲着地的顺序,直腿坐于地上,听教师口令集体模拟侧扑。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倒地顺序以及稳固扑球手型。第二环节为跪姿侧扑地滚球,定位垫放置于小球门(即可调节拱门)侧前方,2人一组,1人手抛地滚球,1人以跪姿单侧左右扑球,此环节能让学生基本掌握侧倒地扑球依次倒地技术,并能根据来球位置调整手型。第三环节为蹲姿侧扑地滚球。将小球门变大,纵向放置,小球门两侧一步的位置各放1个定位垫,分别为A定位垫和B定位垫,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其中1人站在A定位垫上,另一人站在B定位垫的远端(相对小球门)并向B定位垫传球,站在A定位垫上的学生迅速降低重心钻过拱门,扑同伴传向B定位垫的球,学练过程中通过组内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快速封堵球路。笔者在巡回指导中,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提高练习难度,能力好的学生增加扑球的距离,此环节通过改变球门大小和位置,让学生养成降重心、异侧脚蹬地封堵球路的扑球习惯。
3.分层强化——实战运用挑战
通过三个环节的分步学练,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侧倒地的触地顺序和扑球的手型。为了把技术融入实战,并强化学生掌握此技术的能力,调整球门的位置,将定位垫放置在两个球门中央,4人一组,共用2个球门,进行站立式扑球。学练过程中,可通过单方向侧倒地扑球、近距离不定方向侧倒地扑球、远距离不定方向侧倒地扑球等多样性练习逐渐增加扑球难度,既突出了此技术的实践应用,也突破了本课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练习,为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内容。做到了熟练掌握本课重点,逐步突破本课难点。
4.综合运用——终极挑战
单个技术学练固然重要,但是球类教材“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因此,笔者创设了真实的点球大战情境,要求学生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在真实场景中综合运用守门技术。以此反馈本课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从实际应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运用多种守门技术。
5.素质练习——体能挑战
足球是一项集速度、力量、灵敏、爆发力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在“课课练”环节,笔者充分利用本节课的器材设计了2人一组的足球专项素质训练项目:“人型拱门”自传自接,发展学生的上下肢支撑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俯卧撑顶球与左右跳,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心肺功能;仰卧起坐传接足球,锻炼学生的腰腹力量和心肺耐力。将足球元素融入素质练习,使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了预设目标。
片段3:结束部分
在放松环节,笔者设计了一套“足球瑜伽”,将足球元素融入瑜伽,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最后,笔者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和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观看《鱼跃扑球技术》微视频,承前启后,了解并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计理念与特色
1.凸显球类“开放性”特征。在领会球类技术不确定性、反应时短、动作多样性等“开放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突出实践应用,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在热身环节中,融入了先前学习的守门员技术和传接球技术,承前启后,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在课程的基础部分,创设了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练习,从坐姿侧扑球开始至蹲姿侧扑球,解决本课的重点问题;通过调节球门大小、定位垫距离,进行单方向侧倒地扑球、近距离不定方向侧倒地扑球、远距离不定方向侧倒地扑球等多样性练习,逐渐增加扑球难度,既突出了技术的实践应用性,也突破了本课难点,同时,不同能力的学生也得到了适宜的练习。
2.有效处理“技能”和“体能”的关系。在实施教学中,注重练习密度的高效和运动负荷的高能,本课保持了较高的练习密度,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感受技术动作;通过练习中不断的跑动、扑球,使学生在较高的练习强度中得到了锻炼;在“课课练”环节中,把足球元素融入素质练习,使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同时,锻炼了上肢、下肢的支撑能力和心肺功能。
3.新颖的器材。教学中使用了多彩的泡沫棍及配套软塑料插件作为本课的球门。鲜艳的颜色增加了视觉效果,软的材质保障了学生的安全,随意变换的大小球门使器材更具多样性,为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