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产业发展 推动技术创新
2018-09-10李晓娟刘琴
李晓娟 刘琴
为全面展示我国高粱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在首届全国高粱产业学术研讨会上,巴西农业研究院教授Parrella、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景海春、辽宁省农科院创新中心研究员邹剑秋、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贺春贵、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焦晓燕等10多位国内外专家,围绕高粱产业政策、高粱遗传育种、高粱栽培技术、高粱深加工等内容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此次会议旨在通过交流和合作,联手攻克我国高粱育种、生产及产后深加工等高粱产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构建高粱产业技术创新链,进一步推进全国高粱产业技术的协同创新。
6月7—8日,首届全国高粱产业学术研讨会暨产品展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由国家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主办,来自全国高粱产、学、研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经销商及种植大户,就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深入研讨,“植物基因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辛世文作了大会首场报告。会议现场还对高粱新品种、高粱种子加工设备、播种机、收获机械、高粱专用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农资进行了展览展示。会后,所有与会人员乘车前往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共同探讨我国高粱产业发展的新问题。
发挥联盟优势 推进协同创新
高粱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饲料和饲草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我国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旱地作物之一,由于具有多重抗逆性且适应性强、产量高,历史上曾对解决粮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粱传统市场的需求大幅萎缩,导致高粱面积和总产快速下降,近年来全国高粱年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总产约250万t。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民的种植自主权扩大,特别是随着广大农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粮食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高粱已经逐步退出餐桌,成为酿酒、制醋等酿造工业的生产原料。
为适应新时代人们对高粱的需求,解决高粱产业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11年4月,由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牵头,协同全国范围内高粱产业技术骨干院所、企业,组建了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高粱联盟)。高粱联盟围绕高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紧扣饲料产业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市场不成熟、产业化程度低等产业发展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粱育种的优质化、专用化,高粱生产的高效、轻简与环境友好,高粱深加工的健康、安全、优质为目标,不断探索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扩散,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据高粱联盟理事长柳青山介绍,2017年,高粱联盟共育成高粱新品種6个,创制出酿酒高粱高淀粉糯质材料5份,获得国家专利30项,开发新产品3个。突破行业关键技术2项,起草制定地方标准4项,完成了极早熟矮秆机械化品种龙杂17号和龙杂18号的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适宜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的矮秆高粱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利用其所拥有的智库优势,分别在东北三省、内蒙、四川及山西等高粱优势产区建成高粱产业专家服务示范园区7个,举办现代青年农场主杂粮培训班,培育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产业工人,为提升高粱产业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效供给。
发挥专用肥应用效果 助力高粱机械化栽培
据山西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焦晓燕介绍,为助力高粱产业发展,2011年以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下,由山西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和高粱研究所组成的养分管理岗位专家团队,通过研究高粱产区的土壤养分状况、高粱耐瘠薄机理,以及高粱生长和产量对不同类型尿素的响应,成功研发了我国高粱主产区专用肥。该专用肥采用成本低的缓效尿素为原料,播种时一次施肥,不再追肥,大大降低了高粱生产成本,已在全国高粱产区的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90%以上的示范点均表现出增收效果,可节省成本20~25元/667 m2,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达5%。
为进一步提升高粱机械化栽培程度,充分发挥高粱专用肥的应用效果,该团队技术人员对已有的玉米播种机进行了改进,研发了配套的高粱播种盘,确保高粱播种时施肥、播种及覆膜一次完成,实现了免间苗、免追肥,在旱地和盐碱地等边际土壤上应用效果良好。这项以高粱专用肥为核心的高粱轻简栽培技术,经在山西长治、潞城、清徐等地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显著。
延伸深加工产业 酿造高粱探索“新路子”
山西是我国高粱生产的主要省区之一,年种植面积6万hm2左右,约占全国高粱种植面积的1/10,是旱作农业的主干作物。山西也是全国的酿造大省之一,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汾酒、竹叶青酒、山西老陈醋名扬中外,是山西重要的轻工产品和利税行业。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邓波博士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高淀粉酿造专用高粱引起了酿造业的广泛重视,汾酒、茅台、老窖等名酒企业纷纷筛选适宜酿造自己独特酒体的高粱品种,企业的参与使高粱生产基地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快了高粱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发展。但酿造高粱生产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缺乏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南方区茅台、老窖等名酒特需的酿酒专用品种仍然使用农家品种,产量水平低而不稳;高粱品质与酿酒品质的相关性研究不深入等。
为此,亟需深入开展适宜机械化品种的遗传改良,使酿造高粱育种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开展以适宜酱香型、浓香型白酒酿造品质的高粱品种改良,并加强育种单位与酿造企业的合作,通过酿造高粱的遗传改良,支撑并引领高粱产业的发展。
农机农艺融合 高粱机械化生产任重道远
据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王致和介绍,目前,我国高粱机械化生产刚刚起步且开局良好,高粱的耕种收获机械化程度与大宗作物相比还很低,高粱生产机械化的难点几乎存在于高粱生产的每个方面,包括单粒点播免间苗、化学除草、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机械收获等环节。为加快高粱机械化生产进程,“十二五”期间,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把适于机械化作业高粱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列入体系重点任务,“十三五”期间也将适于机械化生产酿造高粱品种遗传改良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列入谷子高粱体系的重点任务。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在适宜机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方面均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未来,要实现高粱机械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一是要加快选育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粱品种。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所以,高粱产业必须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黄瑞冬建议,加大高粱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力度,推动高粱生产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利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的契机,解决高粱生产规模小、质量低、不稳定,难以支撑酿造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
其二是要加快高粱机械化栽培技术配套。随着适宜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粱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将迅速扩大,如何使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科学地应用机械化栽培技术,是保证高粱丰产的关键因素。为此,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常金华提出,必须大力开展机械整地、施肥、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和收获等环节的栽培技术研究,实现品种和机械的良种良法配套,促进高粱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抗蚜和抗除草剂品种的鉴别与选育,改变高粱生产的被动局面。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我国高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全国之力,凝各方力量,高粱一定会更红、高粱酒也会更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