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溪苗族女上衣中十字刺绣纹样探析
2018-09-10张译文贺阳
张译文 贺阳
摘要: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苗族妇女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装饰方法,将十字纹样的造型发挥到了极致。文章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花溪苗族服饰为研究依据,结合实地考察,对花溪十字纹绣品总结归纳,从针法工艺、刺绣步骤、色彩构成及应用特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四大类别七种针法和以“十”字形为基础的制作步骤。其丰富的刺绣针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传承的价值,程序化的制图步骤及巧妙的构图方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现代设计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 苗族服饰;十字纹;装饰风格;针法;刺绣步骤
中图分类号: TS941.11; J523.6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8)08-0082-06引用页码: 081202
Abstract: In Huaxi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modeling of cross pattern has been developed extremely by Miao women with their superb embroidery techniques and decorative methods. Based on Huaxi Miao costumes collected in the National Costume Museum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the author summarized cross pattern embroidery combined with field study, and conducted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stitching techniques, embroidery steps, color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features. Meanwhile, the author summarized four categories, seven techniques and the steps centered around the cross pattern. The various embroideries with the value of heritage are tr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rogrammed drawing steps and ingenious method of composition are the wisdom of Chinese ancient workers. This paper has inspirations for modern design.
Key words: Miao costumes; cross pattern; decorative style; stitching technique; embroidery steps
“十”可以說是一种非常简单易得的图形,横竖两笔即可获得,历史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出现过此类图形的文物不计其数。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学习和工作期间笔者见到了大量苗族服饰的藏品,在这些苗族服饰的纹样中有一种纹样十分常见,那就是十字纹。笔者将博物馆里带有十字纹样的苗族服饰收集到一起,整理之后发现贵州花溪地区的十字纹最为特别,所有装饰纹样都是由挑花绣工艺制作而成,造型繁而不乱,色彩搭配鲜艳明朗,审美价值和设计水平极高。为了探寻十字纹造型的奥秘,笔者来到了贵阳市的花溪区,采访了当地的手工艺人,对其制作工艺及步骤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如此繁复精美的十字纹之所以能够成为花溪服饰的主要纹样是有原因的,其结构简单,针法多样,学习刺绣者一旦掌握技巧便可运用自如,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样,这种“聪明”的造型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1变化多样的针法工艺
针法是构成图案最基本的要素,花溪十字纹之所以与众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针法的多样性。花溪十字纹的针法集合了众多苗族地区的挑花技艺之长,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许多的变化和用法,2006年花溪苗绣还入围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溪地区所有的刺绣图案采用的都是数纱绣的技法,数纱绣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布的经纬纱数着纱线来刺绣,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走针都是按照上下、左右或斜向排列。当地人根据这一特点创造出了许多种类的挑花针法,不同针法的巧妙运用赋予十字纹更多的变化,也增添了很多可看的细节。此外花溪地区的刺绣不同于正面挑花正面看的方法,这里大多是从布的反面开始挑花,在正面形成图案,这种方法当地人称之为“正挑反用”,也有“反面挑花正面看”一说[1]。
笔者将馆藏的6件花溪苗族服饰及在贵州考察得到的众多花溪服饰图案进行总结归纳,在花溪苗绣传承人王启萍老师与王取英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整理并总结出四种类别、七种针法(表1),以及各种针法的结合使用情况(图1)。
1.1交叉类
十字挑花是依据布的经纬纱交叉刺绣短针的针法,这种方法也是花溪地区应用最多的一种针法[2]。花溪的十字挑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的十字挑花,两条短针方向相反、长度相等,在一个正方形的区域内构成一个“X”,远看如同马赛克的一个方格,这种是最常使用的针法,可以塑造任何几何图形;另一种十字挑花的样式是一条针迹明显长于另一条“”,此类十字挑花多应用于纹样的边缘之处,拉长的线迹可使十字纹产生尖角的效果。
1.2平行类
平针:平针也是一种基础的绣法,即每一条针迹都要平行于上一条,绣线的方向可分为竖平、横平、斜平三种。花溪的平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针与另一针平行的挨着“”;另一种是45°斜向紧密平行,形成一个三角形“”或者正方形。
一长两短针:一长两短针是由三条或五条短针组成一个小方格,与平挑类似,区别是该针法的中间一条针迹最长,两边稍短“”,所以民间称之为“一长两短”。每个小方格为一个单位,每个方格之间留有很窄的缝隙,由无数个小方格组成纹样,远看与十字挑花的效果极其相似。
斜针/翻泥花针:斜针是由45°的线段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种针法,民间称之为“翻泥花针”。其排列的状态有疏有密,比较常见的形式为三条针迹稀疏地排列成一组“”,由无数个这样的组合横向排列起来,下面为密集排列起来的斜针“”。这种针法被应用于贯首服的底边之上,且笔者从清末、民国时期的花溪贯首服上发现,所有底边上都有这种针法出现,可见这种针法古已有之。
1.3夹角类
鱼骨针:“鱼骨针”的叫法形象至极,由两组相向的斜线排列组合而成,形状似鱼骨头。运用起来也有两种,一种是在相对的斜线中间加一条直线“”;另一种则没有中间直线“”。方向有横向、纵向和45°斜向三种,颜色经常变换使用。
包针:包针是用两到三层长短不一的针迹叠加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状“”,使用时该针法一般会附着在某一条线或面上,平行复制的包针如同花茎上的“刺”一样,使纹样产生锯齿状的效果。
1.4附加针法
一针两线是用两条颜色不同的彩线捻成一股进行刺绣的方法,该针法常用来给纹样做点缀,不会大面积使用。这种一股线两种颜色所形成的效果比单一使用彩线更加绚丽多彩、富于变化。2程序化的刺绣步骤
花溪十字纹构图严整饱满、内容丰富多样,且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的角度均呈现严格的对称模式,图与图之间的空间、外轮廓的形状犹如数字化的模式,其精良程度堪比机器刺绣。能够形成这样的效果首先必定有一套程序化的刺绣步骤,其次是因为所有的纹样都是由数纱绣工艺制作而成,这种工艺非常考验绣工的耐心和眼力,从根本上保证了图案的工整性和对称性[3]。
2.1以“十”字为骨骼
关于刺绣的步骤,笔者采访了当地一位擅于刺绣的手艺人,以图2为例详细介绍了制作的先后顺序。首先绣出衣片中最外一层的边框,形成一个规整的長方形,这个长方形既是装饰纹样也是整件绣片的“坐标”,依据这个长方形向内数纱再绣出第二个长方形边框,于是又形成了第二个“坐标”,从小长方形继续向里数纱绣出十字纹的中心图形——正方形;由这个正方形四条边的中点向外数纱绣出一个正向的“十”字,然后从正方形的四个角向外45°绣出四条边,于是一个交叉“十”字形成的“米”字形骨骼就出现了;根据这个骨骼丰富添加图案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花卉纹样。从长方形边框的四个角可以延伸出“八角纹”,从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的中间点又可以引出“一半”的图案,这些由“方框”引出来的纹样也要先绣出其骨骼,在骨骼的基础上添加细节,每一个骨骼结构既是图案本身,又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2.2逐层丰富细节
十字形因其独特的结构成为了花溪纹样最常见的骨骼,“十”字的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之间的四个空间及十字的中心点都是可以进行创作的区域。花溪苗族的十字纹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实际上其骨骼的形状变化不大,最常见的是这种以正方形方框为中心的十字纹(图3)。所有复杂的十字纹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无论是正中心的大十字纹还是边角位置的小十字纹都是这种结构,只是具体运用的针法和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看起来就好像完全不一样,大的十字纹是在一个主要十字骨骼的结构上面添加次要十字骨骼,再由主要骨骼和次要骨骼产生丰富的细节,如图4所示。其中小的十字纹其骨骼不变,只是刺绣面积稍小、针法相对简化,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十字纹。首先,用十字纹作为花纹的中心,并确定花纹的位置;然后,在一个主要十字纹的四个边上又接上稍小的十字纹,由此继续产生出新的花形,这种方法可以将任何一个小的花纹延伸扩展变成一个大的主体纹样,使花纹的内容丰富同时也保证了纹样的工整性和对称性。花溪的十字纹虽然看似复杂,其实方法很简单,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套程式化的刺绣步骤,使得花溪的女子都能很容易掌握这一门技艺。
3源于自然的色彩构成
花溪地区的十字纹在苗族女子看来其实是各种不同种类的“花”,羊角花、剪刀花、豆豆花、牛角杈、猪蹄杈等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抽象花朵,寓意着她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花溪苗族服饰布底有黑、蓝、红三种颜色,最常见的是黑色和靛蓝色的布底,现代又出现了白色的品类,但并不是传统的用法;绣线有白、红、绿、粉红、黄五种主要颜色,都是模仿自然界中花卉的色彩。图案中以白色图案居多,也有全白线的风格[4]。白色的十字纹与深色布底对比明显,穿插使用的彩色绣线在深色布底的映衬下更显鲜艳夺目。
由于染色的材料、方法和技术等原因,传统的花溪服饰色调偏暗,颜色变化不多,而随着现代染色技术的提高,化学染出的绣线和底布色彩艳丽、价格便宜,因此许多人放弃了植物染色而选择了化学染,十字纹的装饰风格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4应用灵活的服装纹饰
花溪区的苗族女子每逢盛大节日会穿上一整套的盛装,少女绾髻于顶,额顶包挑花围帕;内穿长袖对襟衣,外套挑花贯首服,挑花背褡带在胸前呈十字交叉;下着百褶裙,系挑花长围腰(图5)。节日现场,处处可见妇女穿素色贯首服、扎绑腿、穿花鞋[5]。花溪的苗族服饰制作方法是先将服装的各个部位裁剪出来,然后将衣片进行单独刺绣,绣好以后再将各个衣片缝合起来(图6)。刺绣时就已经知道这是服装的哪个部位,怎么绣、绣什么也有着固定的模式。
4.1贯首服后片、围腰裙身处的十字纹
穿在最外一层贯首服的后片和围腰的裙身是花溪苗族女子穿着后能够完整展现出来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两个位置不仅不会被其他服饰配件所遮挡,而且布幅较大,故衣片中心位置的花型相比其他位置的纹样要更大一些,一般在一整幅绣片上可以看到一个、两个或四个比较大的“十”字形花卉纹样(图6、图4)。工艺上也更加丰富多样,是整件服装的装饰重点区域,也是十字纹最精彩的部分。花型以十字形为骨骼,由中心图案向外延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
4.2袖口、贯首服底边、背褡处的十字纹
这些区域的花形是以十字形纹样为单元并进行二方连续排列的边饰纹样。虽处于边缘位置,但刺绣花形时却丝毫没有松懈,一针一线全都经过精心设计。边饰纹样随服装的边缘而变化位置,比如贯首服的底摆部与后片其实是分开刺绣的两张绣片,刺绣底摆时先沿着下面三条边绣出几排边框,由外往里绣,再在边框之间的空间内刺绣花纹。花溪苗族服装的袖子有些是从无袖贯首服内露出来的内穿对襟衣,有些则是将两片长方形的绣片缝在贯首服上面的。无论是哪一种,上面的刺绣图案或沿着袖口边刺绣或沿着与衣服缝合处的一边刺绣,刺绣方法与衣底摆类似,会绣很多列二方连续的十字纹或其他几何形纹样(图7)。
5结语
贵州花溪地区的苗族妇女在代代相传的刺绣历史中积累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刺绣工艺丰富多样,是十字纹构成的基本要素;以简洁的“十”字形为骨骼,在其之上丰富细节,这种程序化的制作步骤简单易学,也是十字纹产生的内在原因;在深色的布底上绣出对比明显的彩色绣线,这种方法虽然是在受到了自然条件的制约下形成的举动,却无形之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这种搭配方式也保证了十字纹的色彩搭配不会因颜色过多而产生艳俗的效果;十字纹的造型可以将其复杂化,并放大为主体纹样,也可以简约化,将其作为边饰纹样,其灵活的造型可以被用来装饰服装的各个部位。花溪地区的苗族女子所创造出来的针法工艺具有传承的意义,十字纹的造型方式在当今的创新设计方面也为设计者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1]韩佳格. 论贵州“花溪式”苗族服饰特征[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29(4): 117.
HAN Jiage. On the features of Miao costumes with “Hua-xi-shi” style in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 2015,29(4): 117.
[2]翁长庆.谈谈苗族刺绣[J].丝绸,2004(6):47.
WEN Changqing.Talk about Miao embroidery[J].Journal of Silk, 2004(6): 47.
[3]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
GOMBRICH E H. The Sense of Order: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M]. Nanning:Guangxi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15.
[4]裴學度, 包应釗. 贵阳花溪苗族挑花[J]. 装饰, 1959(6): 23.
PEI Xuedu, BAO Yingzhao. The embroidery of Miao minority in Huaxi Guizhou Province [J].ZHUANGSHI,1959(6): 23.
[5]吴仕忠. 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452.
WU Shizhong. A Picture Album of Chinas Miao Costumes and Ornaments [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