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濮清南引黄蓄灌补源调配水资源实践与成效

2018-09-10马春玲苏琼陈曙光

人民黄河 2018年8期

马春玲 苏琼 陈曙光

摘要:濮清南蓄灌区过去长期采用井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引黄蓄灌补源工程实施方案的提出为优化蓄灌区灌溉方式、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系统分析了濮清南引黄蓄灌区三期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维护工程长期运行的综合措施与水资源调配模式,利用渠系网络、坑塘库容,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多源互补的灌溉补源网络体系,保障了引黄水源的稳定供给,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提高了农民引黄灌溉的积极性。运用跟踪调查、资料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引黄蓄灌补源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蓄灌区粮食单产逐年增加、灌溉成本持续降低、地下水源得到有效补给、农民生活饮水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引黄补源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引黄补源;水资源调配;农田灌溉;濮清南蓄灌区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8.08.013

1 濮清南蓄灌区概况

濮清南蓄灌区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濮阳市境内,东与山东省相邻,北与河北省接壤,南以北金堤为界,西与内黄县毗邻,含濮阳县的部分(城关镇、清河头乡、柳屯镇)、经济开发区、华龙区、清丰县、南乐县全部,因其用水灌溉方式为蓄水提灌而得名。区内共有38个乡镇1320个自然村,总面积1991.5km2,耕地面积122667hm2,机井35854眼。

濮清南蓄灌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交替明显,冬春寒冷少雨,夏秋炎热多雨,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13.4℃。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4mm,年内分配不均,冬春降水少(占全年降水量的20%~30%),夏秋降水集中,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300mm,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倍。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红薯等多种作物生长。

濮清南蓄灌區位于海河流域的南部。卫河位于灌区西北部边界,承担排涝防汛任务,灌溉可利用水量小。单独人海的徒骇河、马颊河发源于该区。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排水沟有潴龙河、理直沟、永顺沟、引潴人马沟4条,流域面积30~100km2的排水沟有16条,流域面积10~30km2的排水沟有28条。

2 引黄蓄灌前地下水开采引发的问题

濮清南蓄灌区在引黄蓄灌以前属井灌区,井灌方式对该区的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土壤产生次生盐碱化后,井灌对根治土壤次生盐碱化起到决定性作用,使该区成为粮棉油高产基地,群众发展井灌的积极性逐年增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区连年遭受旱灾,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据1976-2015年实测资料统计,地下水平均埋深由1977年的6m增大至1989年的13.81m,最大埋深为18m,形成了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若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则采补平衡将会遭到破坏,持续大量超采地下水必将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带来地面沉降、土壤沙化等严重问题。濮清南蓄灌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井灌成本不断提高,然而灌溉水量仍无法得到保障,探寻新型灌溉方式的需求极为迫切。与此同时,随着濮阳市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以中原油田为主导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工业用水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大幅增加,废污水排放量剧增,不达标排放严重威胁地下水水质。

3 引黄蓄灌补源的实施

3.1 实施条件

(1)自然地理优势。黄河周边地表高程为57m,蓄灌区南高北低,白南向北地面高程由54m降至42m,为蓄灌区的自流输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水源条件优势。黄河流经濮阳市南部渠村灌区及南小堤灌区,因此设置了渠村、南小堤两个引黄口门,可向补源区送水。1979年建成的渠村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为100m3/S,满足金堤河以南渠村灌区和金堤河以北蓄灌区设计流量64m3/S外,还有36m3/S的余量:南小堤引黄闸设计流量为50m3/S,南小堤上游灌区设计流量为39.5m3/s,具备建设濮清南工程向蓄灌区相机送水的条件。

3.2 工程措施

3.2.1 挖渠建闸

第一濮清南引黄灌溉补源工程建于1986年,南起濮阳县渠村乡三合村,经上游渠村灌区输水至总干渠,过金堤河倒虹吸(位于濮阳县城关镇)人马颊河,北抵南乐县平邑闸,总干渠长约98km,其中蓄灌区内总干渠长63.5km。倒虹吸设计流量30m3/S,设计蓄灌补源面积39667hm2,共设节制闸8座。

第二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于1991年建成通水,南起濮阳县柳屯镇南金堤河进水闸,北至南乐县永顺沟,干渠全长48.82km,设计补源流量30m3/S,设计蓄灌补源面积41341hm2。

第三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建成于1998年,南起第一濮清南总干渠三号枢纽,穿金堤河倒虹吸(濮阳县子岸镇岳辛庄村)向北,至南乐县西邵乡境内。干渠全长90km,设计补源流量25m3/S,设计蓄灌补源面积39360hm2,共设节制闸7座。

濮清南蓄灌区3条引黄蓄灌补源干渠南北贯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个旱能浇、涝能排,蓄、灌、补有机结合的灌溉补源网络体系。

3.2.2 沉沙池沉沙

为减少黄河水携带的泥沙淤积于输水干渠,降低清淤成本,保障干渠输水能力,1978-2014年在第一濮清南总干渠渠首段建成了10个沉沙池,累计占地面积1853hm2,运用沉沙池共沉沙约3000万m3。

3.2.3 灌区综合治理

渠村灌区2002年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998年至今,已实施完成了6期综合治理任务,投资额逾5亿元,涉及渠道疏浚、衬砌,水闸、桥梁重建及维修,包括总干渠2条、分干渠及支渠84条,总长1150km,年新增节水能力1300万m3,可蓄灌补源3667hm2。

3.3 运行管理

在落实灌区规划和水量分配的同时,灌溉季节大量引水,除满足上游灌区用水外,富余水量及时向蓄灌区输送,满足蓄灌区灌溉用水。另外,避开灌区灌溉季节,提前或推后放水,利用沟渠坑塘的调蓄作用,满足蓄灌区灌溉需要。2010年以来,每年多向下游送水3000万m3。

3.4 政策激励

2011年,濮阳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加大引黄力度的新举措:为减轻灌区农民用水负担,不再向灌区群众征收农业水费,黄河下游渠首工程水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这一措施既减轻了灌区群众的经济负担,又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引黄用水的积极性。2012-2017年年均引水280d,比2012年向蓄灌区多送水超5000万m3。

4 水资源调配模式

4.1 蓄水入渗法

利用濮清南蓄灌区现有沟、坑、塘容积4000万~5000万m3,经多座节制闸的拦蓄,能蓄能排。在蓄补地下水的过程中,可随时提取蓄水用于农田灌溉,既减少了与上游灌区在用水时段上的冲突,同时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田,又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

4.2 多水源联合调度

对天然降水、地下水、引黄水、引黄灌溉尾水实行联合调度,合理使用。在汛期,尤其是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期,黄河水含沙量高,此时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避免蓄灌区渠道加重淤积:在其他时期,合理使用天然降水、引黄水、引黄灌溉尾水,灌、补相得益彰。特别是第二濮清南工程,利用已建成的金堤河柳屯拦河闸(属第二濮清南渠首枢纽闸的一部分)抬高金堤河(上游来水及退人金堤河的渠村灌区、南小堤灌区灌溉尾水)水位,经引金闸、过金堤河进水闸,人第二濮清南工程进行蓄灌补源。

5 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1)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1990年末至2000年末,蓄灌区地下水埋深情况见表1。1990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13.12m,2000年末为16.14m,10a间地下水埋深增大3.02m,平均每年增大0.30m。2010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56m,2000年末至2010年末,10a间地下水埋深增大了0.42m,平均每年仅增大0.04m,地下水埋深增大幅度明显变小。南乐县杨村乡、清丰县高堡乡地下水位回升显著,蓄灌补源有效遏制了该区地下水位的下降。

(2)解决了苦水区水源问题。马颊河以东的清丰县大流乡、南乐县城关镇一带,苦水区耕地面积为5067hm2,当地人口为4.6万。根据取样分析资料,矿化度最大时的1974年,地下水位埋深为60m时矿化度约为3g/L,埋深为60~100m时矿化度大于4g/L。南乐县通过开挖东三干渠和高堡沟,从濮阳县渠村乡引黄河水,由倒虹吸穿金堤河人马颊河,经马颊河吉七闸抬高水位人东三干渠和高堡沟,东三干渠设计引水能力IOm3/S,基本解决了苦水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同时改善了地下水水质。

5.2 经济效益

(1)增产增收。随着灌溉水源和方式的优化调整,补源灌溉面积由1991年的17467hm2增大到2016年的66667hm2,灌区粮食产量由1991年的5145kg/hm2增长到2016年的6735kg/hm2。

(2)降低灌溉成本,省工省时。据调查,引黄灌溉较井灌每公顷每次节约75元,每年灌溉次数按4次计算,每年每公顷可节约300元。引黄灌溉补源面积为66667hm2,灌区群众每年可节约灌溉成本2000万元。补源区单次井灌平均用时为20d,引黄灌溉用时8~10d,引黄蓄灌灌溉速度快,省工省时。

5.3 社会效益

引黄蓄灌补源工程的实施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而且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在濮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期间,第一、第三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为该活动供水4300万m3,城区内的河道水由此变清、变活,美化了市区环境,为濮阳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6-2017年,3条濮清引黄补源工程累计向蓄灌区引水6440d,总引水量为49.85亿m3,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 结语

濮清南引黄蓄灌补源30a成效显著,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变小,蓄灌区农业灌溉成本锐减,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产高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蓄灌县(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濮清南引黄蓄灌补源水资源调配手段目前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输水干渠工程配套不完善,影響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致使濮清南蓄灌区发展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