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训练走向“实战”

2018-09-10

无人机 2018年8期

军地用户对无人直升机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但购置、消费趋向理性,“好用、耐用、易用”的无人直升机产品真正成为客户关注的焦点。第六十研究所的无人直升机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训练”中逐渐成熟,从“训练”走向“实战”,开拓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无人直升机发展之路。

第六十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致力于无人直升机的研制,在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所在无人直升机领域持续不断地努力进取,先后研制成功Z-1、Z-2型遥控直升机、Z-3、Z-3N、Z-5、Z-5G、Z-5B、Z-6等系列化无人直升机产品。

近年来,第六十研究所的无人直升机在国内外多个领域均有大量应用,尤其通过在训练领域的常态化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无人直升机系统的产品可靠性、操作易用性、環境适应性和维护便捷性等性能,实现了无人直升机技术性能与产品成熟度同步提升的均衡发展。研究所的无人直升机的研发与应用是国内无人直升机发展历程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训练中逐渐成熟

随着实战化训练需求的不断深入,无人直升机在训练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军事训练领域对无人直升机的性能功能的要求、成熟可靠度的要求、成本控制的要求等也日益提升。

训练场是和平时期的战场,近年来各层级训练的强度、频次、复杂度都显著提升。参与对抗训练和训练保障无人直升机的稳定可靠工作关系到参训部队人员装备的安全,关系到重大活动的顺利实施与流转,所以技术和产品的成熟与可靠在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

第六十研究所的系列无人直升机广泛应用于诸多军种的多个基地、场地和部队的演习训练任务,能够配备高清可见光/红外侦察吊舱、雷达/通信干扰机、航空影像吊舱、特定目标搜索检测设备、空地对抗模拟交战设备等多种任务设备,在蓝军空中作战力量模拟、演训场区态势监测、大场区通信中继、空中复杂电磁环境构设、重点区域伪装评估、实弹打击效能评估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茫茫戈壁到广袤草原,从蜿蜒海岸到连绵丘陵,从严寒酷暑到黄沙漫天,研究所的无人直升机累计保障的演训活动超过上百场次,任务飞行的架次超过数百架次。从几十分钟留空到数小时续航、从单一任务到综合任务能力、从单机应用到协同编队飞行、从简单空情体现到蓝军空中作战力量模拟,随着我军军事训练水平的不断提升、训练要求的不断增高,研究所的无人直升机也在大大小小的实战化训练中不断得到“训练”、不断走向成熟。

从训练走向实战

从训练出发,研究所的无人直升机快速在多个领域得到扩展应用;正逐步走向“实战”。

在短短的几年间,Z系列无人直升机陆续出现在反恐维稳、区域监测、补给投放、冰凌清除、应急测绘、地表下目标探测等多个重要领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成为诸多领域的闪亮之星。2012年以来,研究所还陆续承担并完成了无人直升机领域多个装备关键技术预研和演示验证项目。

研究所积极响应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部分无人直升机产品“军转民”的融合发展步伐。通过军地单位间的军民合作,通过核心技术的合理转化,成功将Z系列无人直升机应用到电力巡检、地质调查、海洋地磁探测、地理测绘、森林消防、海洋灾害监测、农业植保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军民融合、军地合作的模式,在相关领域已交付百余架无人直升机,累计飞行数万架次。

第六十研究所无人直升机实现了从“训练场”向各领域“战场”的跨越,完成了保障器材向成熟产品的飞跃。

发展之路探索

厚积薄发研发之路

历经四十年的发展,第六十研究所重视无人直升机核心团队建设。目前建设有无人直升机气动总体、建模仿真、飞行控制、旋翼设计及制造、复材/结构动力学一体化优化设计及制造、可靠性工程、集成化航电设计与制造和电磁兼容等领域的多个核心团队,建立有年产数百架套无人直升机能力的生产线,设立有多个专业的无人直升机试飞试验保障团队。

历经四十年的发展,第六十研究所聚焦无人直升机关键技术攻关。逐代发展、逐型积淀,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通过Z-3系列研制,突破了旋翼、桨榖、活塞发动机、冷却、电传系统、单余度伺服舵机、单余度飞控等关键技术;通过Z-5和Z-5B系列研制,突破了余度飞控计算机、余度舵机、综合传感测量、智能供配电、无铰旋翼、全复材机身、协同编队、导引飞行、高速飞行控制、抗风等核心技术,并按照五步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三自由度摇摆台起降、移动拖车起降等着舰/船关键技术突破。2015年,研究所依托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舰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课题,系统地开展了多项船载无人直升机关键技术攻关,成功实现了驳船自主起降;正在开展的Z-6B研制、Z-7及高速无人直升机关键技术预研等项目,也将会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和积累。

历经四十年的发展,第六十研究所关注无人直升机体系规范构建。从Z-5系列开始,以GJB为基础,充分借鉴适航管理体系,打造高效的设计开发控制程序,引入军代表监督机制、引入用户反馈机制,扎实做好论证、方案、初样、正样、验证、确认(鉴定)等设计开发阶段各项工作,切实落实生产、保障工作规范实施。研究所还充分借鉴有人直升机品质规范要求,积极参与并全力推动国内无人直升机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踏石留印磨砺之路

随着开发手段的多样化、系统化,无人直升机设计开发的工作可以借助较多的计算、仿真、试验等手段来提升原始设计和初步验证效率,规避部分开发阶段风险、有效加快开发进程。

从理论探索到技术突破、从技术积淀到样机研制、从科研样机到成熟产品,性能卓越、成熟耐用是无人直升机产品渴求的目标,充分应用、广泛验证、实践检验又是无人直升机产品化无可替代的过程。

六十所的各型无人直升机产品化磨砺之路也遍布坎坷、充满艰辛。无论是科研样机试飞,还是生产阶段定型;无论是训练领域常态使用,还是其它拓展领域规模应用,一直按照精耕细作、持之以恒、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理念开展产品广泛实践工作。海边、戈壁、草原、丘陵、山区、高原等各种环境,大风、小雨、严寒、酷暑等各类条件,都是六十所无人直升机产品的试验场地、应用场所。以Z-5系列为例,三上昆仑山,坚守大草原,驻点戈壁滩,往返阿拉善,穿梭于试验与训练,往来于测试和使用。验证与任务相互交错、互相促进。在验证中履行任务、在任务中完善验证,以最广泛应用和验证来磨砺出好用、耐用的产品。

履行使命服务之路

第六十研究所始终坚持把服务部队、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工作的重心和方向,研究所员工肩负着为军服务的使命。

研究所下设多支专业的无人直升机保障团队,拥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保障技师队伍。本着不忘初心、勇挑重担、履行使命的宗旨,常年服务一线部队等用户,快速响应、使命必达,经历了无数次重大任务的考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应用领域的突破,其过硬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

装训互通共建之路

随着信息化装备的不断发展、随着实战化训练要求的不断明确,无人直升机在军事领域更加显现出技术共通、产品共用的特性。

装训领域任务载荷要求有差异、任务使命有区别,但无人直升机旋翼技术、平台技术、传动技术、飞控技术、传感技术、测控技术、同空协同飞行等基础核心技术完全通用,综合任务装载能力、环境适应性、任务可靠度等主要通用需求基本相似,设计开发、阶段管理、过程控制等研产过程互有借鉴,这些都为无人直升机领域装训互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人直升机类高风险产品的研產定型更是须要建立在充分验证、广泛使用的基础之上,结合常态化、大规模运用,不断持续完善的无人直升机产品是装训领域共同的需求。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新科技革命与新军事革命相互影响,带来了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内涵的深刻变化,催生了军民技术兼容、标准共用、产品互通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民参军。将民口直升机及相关厂家的飞机平台、核心技术、成熟部件、标准规范等引入到军事用途的无人直升机系统研制中来,提高效率、节约经费。

另一方面,军转民。通过军民合作、军民共建的政策引导,推动先进、成熟、适用的军用无人机技术和产品向民用领域延伸,重点解决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迫切需求。

结束语

军地用户对无人直升机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但购置、消费更为理性,“好用、耐用、易用”的无人直升机产品真正成为客户关注的焦点。第六十研究所的无人直升机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训练”中逐渐成熟,从“训练”走向“实战”。研究所将继续坚持为军服务、军民融合的理念,为我国无人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