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2018-09-10王柯

大东方 2018年5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城市规划

摘 要:近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的城市工程建设活动导致雨水无法下渗,城市旱涝交错、水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而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积水、水系污染问题、补充地下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城市道路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频繁出现逢雨必涝、地下水补给不足、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城市居民生活形成恶劣的影响。提起内涝、城市看海、地下水供给不足等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排水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或者是过于陈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原本可以渗透雨水的水沟、绿地全部被硬质化了,变成了房屋、停车场、道路,雨水无处可去,就形成了积水。传统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水径流的快速排放,避免城市雨洪问题干扰正常的城市秩序、影响人居生活。因此,不再出现“城中看海”这种问题,不仅仅需要的是大修城市地下管道这些事情,还需要一种在涝时能吸收水,在干旱炎热时又能吐出水的“海绵城市”,这也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契合。

1.海绵城市的理论

海绵城市最早是由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提出,他将海绵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现如今,专家学者们将城市比作海绵,即土地的雨洪调蓄能力,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1.1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要真正地落实这一基本原则,要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规划时要充分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相关指标纳入规划指标体系。

2.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2.1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是重要的海绵体,公园绿地建设要与绿网、水网、路网有机结合,推行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等措施,在满足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2.2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

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新建绿化带应因地制宜地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减缓雨水径流;城市广场因地制宜选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2.3建筑与小区系统建设

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低影响开发的要求,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筑绿色屋顶的构造通常由屋顶种植的植物、植被土壤层、雨水排水管和防渗漏层等构成,该项雨水处理设施是利用有限空间资源创造城市绿地,它不仅可以截留雨水,降低雨水径流,同时过量的雨水经下水管引入雨水收集池,经净化处理后可作一般的生活用水。建筑与小区的非机动车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采用透水铺装,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小区内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或相应设施,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危旧房)、老旧小区改造要率先落实海绵型小区要求,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雨水管渠设施和超标雨水控制设施。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项目建设,要率先实行生态优先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工矿企业因地制宜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有条件的可建设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设施,提高对雨水的源头消减能力。

2.4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建设城市排水管网、调蓄池、排涝泵站、行泄通道等设施,加快易淹易涝区的改造,消除城市积水点,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3.加强后期维护管理,实现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生态设施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对损坏的设施及时修复,对失去过滤净化功能的填料进行更新和置换等,以持续发挥其生态功能。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专业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部门;融合不同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协作;注重从开发前的场地设计到地块规划设计,再到运行和使用指引和开发后维护的连续性;强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设计、管理、技术、资金上的衔接。同时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LID)、水生态修复、内涝防治等工作中雨水控制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4.结语

海绵城市是在我国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其目的是城市具有海绵的屬性,降雨时吸附雨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份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内涝频发等“城市病”。海绵城市建设以恢复自然生态水循环为终极目标,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是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杨宇栋.城市内涝地区改造对策研究——以常州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3(02)

[2]俞孔坚,李迪华“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2015.39(6):26-36

[3]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建设科技》.2015(1):11-18

[4]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山西建筑》.2014.40(36).5-7

作者简介:

王柯(1983.09-)女,湖北省监利县人,助理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作者身份证号:420104198309160842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城市道路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