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记忆
2018-09-10齐欣齐备
齐欣 齐备
原乡,即是故园、老家,又是乡村印象的代表。从形象上来说,包括田园和乡村。当原乡从生活变成记忆,从现实变成历史,便凝聚成一个文化符号。
从空中俯瞰,原乡的景色是极其壮观美丽的。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地划分成不同块面。碧绿、葱绿、黛绿的林带网,像棋盘一样把黄色沃土一档档地格开。田野随着季节的转换和作物的交替成熟,如同闪烁的宝石般变换着绚丽的色彩(图1)。
大大小小的村庄,星罗棋布般散落在原乡大地上。对于从乡间走出的人来说,乡村有着自己的梦。那儿有天宽地广;那儿有碧水青山;那儿有比邻老舍;那儿有古老传说。晨晚,静静的村庄,袅袅炊烟,悠然飘散,若即若离(图2)。翔集的鸟儿鸣叫着,栖落在夕阳画布的老柳树里。鸡鸣、狗吠,连猫咪都清幽地叫,清晰入耳。细雨,静悄悄地下了一整夜,飘洒了所有忧伤,飘洒了所有思念。然而,翌日清晨,太阳又是鲜艳的,青草又是翠绿的,乡村又重新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在原乡饱经沧桑的村庄中,有的属于有着几百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图3)。出生于斯的人,有的一辈子不曾离开,而有的一辈子都在竭力出走;离开的哪怕是漂洋过海也最终难忘根出于此,而没有离开过的将永远深植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村中会突现三两间新民居。很多村落经过一番打造,开始弥漫现代气息,古朴典雅与现代时尚在这里邂逅,随之人与自然产生纠葛,故乡真实逐渐背离及消失,这需要上升到一个高度来审视。
原乡的河水,俊俏地憩伏在村庄的肌肤上,缓缓流淌;古桥,静静地栖息于水上,悄然默语(图4)。在南方,河流溪涧众多。有河就有桥,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多为青石垒砌,不是石拱桥,就是石板桥。即使有些是木桥,桥墩也是石头垒的。从面上看,悠悠石桥经风雨,多少往来成云烟。从石桥通过的,无论是百姓商贾,还是文臣武将,都是一片小小的云烟而已。然而石桥是先民们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千帆过尽之后的不朽,足以使后来者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前世和今生,看见先辈的生活痕迹。
原乡自古就有以珍贵树木点缀村景的传统习俗,自建村起一直用心呵护一花一草一木,相信“树养人丁,水养财”。在村落的出口通常有水口,水口边都有一片树林,叫水口林(图5)。枝繁叶茂,名木古树,长期以来依靠传统道德和乡规民俗严加保护,可以说水口林是人们对人居环境整合保护最原始的范例。
星罗棋布的老街小巷,窄小狭长的巷子是原乡儿时的回忆,几十年如一日的时光,经由它们留下刻痕(图6)。各个巷子都不那么简单,每一条巷子都不是没有故事的小年轻。看着巷子总让人回忆起不少往事,而且巷子更让回忆增添不少感情。
在原乡,初春时节,花枝春满,芳草浸野,溪水潺潺,飘舞的蝴蝶,翩跹着美妙的音符。“梨花淡白柳深青”,庭前的梨树,在这样的季节里,显示出所有的活力,叹诉着对生命的感知。初夏,清晨醒来,耳畔一阵清脆的鸟鸣。起床打开窗,会看见绿油油的嘉禾,呼吸着新鲜空气,此时的心情一定很好(图7)。在大自然恩赐的淳朴风景里,落地生根的绿潮,是乡村不变的祈愿。
当满山春茶飘香,又到了茶叶采摘期。在海拔较高的山岭上,绿油油的茶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泛着翠绿的茶芽显得格外诱人;茶园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采茶工腰系竹篓,抢抓农时采摘春茶,手指如音符般在茶枝上跳动,娴熟地将一片片鲜嫩的茶叶摘下放入篓里,忙得不亦乐乎(图8)。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胜过任何一个国家,对土地的钟情来源于土地母亲的奉献(图9)。记忆中,原乡的春种秋收也悄然变迁。春播时,人和老牛在劳动中形成了一种默契,悠哉悠哉地耕耘在一片片黑土地上,成人插秧,老幼送饭。夏日里,头顶烈日手握锄头,全家老少齐上阵,打药、锄草。追梦的信心随着禾苗的生长而增长,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喜悦。入秋后,漫山遍野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大把大把的庄稼在“嚓嚓”声中被割倒、打捆、斜放一起,经常需要关系不错的几家搭伴。田野躺在光辉朗耀的阳光下面,正是秋收过后的情景,处处点缀着圆圆的稻草堆。现如今,“脸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甩八瓣,腰酸背痛忙不停,手掌老茧割不伤”的传统劳动场面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中的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图10)。
不仅仅庄稼。深秋来临,原乡的湖畔、田边一片水杉林、枫树林像一幅幅巨大的地毯一样铺在地上,红艳艳的一片(图11)。一株株挺拔直立,秋风一吹,叶子发出哗啦啦的响声。秋末初冬,原乡的贡菊开得热烈、繁茂,黄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头秋风,披着寒霜,争奇斗艳,喷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采摘的人们置身于一个锦簇缤纷的世界中(图12)。
原乡的村口多有蒲塘和水跳,女人们拎着衣物,陆续到来,动作整齐地浣洗。在这样的场所充满浓烈的乡音、乡情、乡韵,充盈着阳光的清朗和土地的馨香(图13)。这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延续了数千年的诗意场景,由于自来水的贯通,已经很少见了。一起消失的,还有许许多多乡村的传统以及传统里那些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包括对自然的敬畏与礼崇之心。
每到節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很重视。清明节,除了上坟祭拜逝者,还会做“清明果”,艾草是一种植物,敲糊了和糯米揉在一起,放点馅,有甜的有咸的,包好蒸熟就可以吃了,味道相当不错。端午节,家家都包粽子,爱吃哪种馅就包哪种。过年了,大家更是忙透了,置办年货,自制小吃,张灯结彩,鞭炮声时不时在山间回荡着,热闹至极。打糍粑是过年的习俗,糍粑是老百姓春节家家必备的食品之一,可以油炸、火烤、打汤等,用来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图14)。
逐水而居的古村,都有廊桥。桥最初仅仅是为了方便溪河两岸的村民来往而建,后来人们在桥上架起了木廊,廊桥开始承载更多功能,或为群众买卖交易的市场,或为交流休憩的会所,又或为人们遮风避雨的港湾(图15)。风雨廊桥犹如一位静坐在时光里的老人,在山间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乡村生活很简单。风雨剥蚀的古墙边,慈祥的老爷爷,抽着烟袋,笑眯的眼睛成了一条缝,苍老的皱纹却显得格外明朗。早餐的时候,人们习惯捧着碗出户聚在一起,有一句没一句地边吃边聊(图16)。孩童吃着自家做的小饼,津津有味;还可以去小街买几根油条,拌着稀饭,解解嘴馋。
“舌尖上的乡村”让人惦记。乡土特产、特色小吃散落市井,或时鲜或本地特色的“下饭”,带着清香向你的味蕾款款而来,简直是一种撩拨(图17)。细细品味每一道小吃,品味舌尖上的古早味,瞬间绽放的味蕾仿佛在寻找舌尖上的“原鄉记忆”,在记忆中回味古早的年代。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开辟溪水漂流、薰衣草庄园、家酿陈列馆等一系列可供旅客参观游玩的场所,还建起颇具本地特色的民宿和美食街,游客在这里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和悠闲(图18)。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乡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新农村,旅游资源成为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悠哉,原乡。统农业、生态、建筑为一体的原乡,是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的一片广阔时空。留在记忆里,足可以串起半世情缘的幕幕往事,让我们想着忆着,心里永远感觉温暖。
图1 揽胜天下,规模庞大的大地景观,是大自然恩赐的淳朴风景
图2 美丽乡村、可爱傍晚,寂静中带着一丝热闹
图3 古村落选址营造强化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
图4 只看弓起的石背和斑驳的面容,便知道这是一座历经沧桑的老桥
图5 水口林,现代人称之为“乡村古老的公共花园”
图6 一个普通的老巷,默契地住着几户人家
图7 初夏的自然美景,会让心悄悄地颤抖
图8 茶尖青青,忙碌采摘
图9 醉美田园,生态画卷,尽显大地艺术
图10 在轻轻松松的劳作中,便可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图11 水杉林像红绿彩毯,铺设于松软的地上
图12 每年都有一个高峰期,山谷田间处处“贡菊争吐蕊,菊农忙采摘”
图13 眼中的溪浣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更有对类似物事的记忆珍藏
图14 家家户户打糍粑,亲戚邻居来帮忙
图15 冬日廊桥。陈旧的廊桥承载很多功能,成为村子的一道风景
图16 随便聚于路口吃着早餐,平淡日子也能过得幸福
图17 炮弹似的竹笋。竹笋,历来被誉为“蔬中第一品”,不仅是蔬菜,还是良药
图18 到原乡来,享受悠哉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