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昆曲的世界里

2018-09-10张蓉

照相机 2018年3期
关键词:烟波水磨昆剧

张蓉

在昆曲的世界里,美是一抹转角的回眸,藏着千言萬语,含着数顷秋波;水袖翻飞,云出云没,不刻意去言说美,却早已是美入骨血。讲究雅致的昆曲,对于妆容和服饰的要求都极为严苛。

暮春时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是《西厢记》。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桃花扇》。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牡丹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昆曲的唱词已是极好,再配上它独有的唱腔,更是一绝。若说京剧是山,那昆曲便是水。昆曲之中,主流唱腔为昆山腔,又被称作水磨腔。俞平伯先生曾用制作红木家具作比:南方制作红木家具,最后一道工序要用木贼草蘸水细细打磨,将红木质地磨得细腻又温润,俗称“水磨功夫”。所以水磨是一种极其精致的打磨,追求细腻、婉转、清雅的感觉。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昆曲“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水磨调流丽悠远,似江南摇橹,悠悠缓缓。檀板慢拍间,一唱三叹,草木代谢、闺阁离愁、家国兴亡,尽娓娓道来。

曾几何时,“中国风”开始盛行,成为时尚审美新理念,融入服饰、音乐、建筑、艺术……同时,这股“中国风”也吹进了摄影圈。有追慕摄影泰斗郎静山先生的画意摄影者,将中国画空灵深远的意境和审美情趣运用到风光摄影中;又有青年才俊孙郡之流将工笔画、民国风人像摄影做得极致,备受网络媒体和爱美人士推崇、传阅、扩散,成为“网红”。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回归”,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民族越世界。

正是在这个时候,机缘巧合,因为我的朋友是京昆票友,邀我去听戏,这让我非常兴奋。别说听戏了,就是连“附庸风雅”都谈不上,我去剧场纯粹就是为了拍照,台前幕后地跑,跑着拍着就愈发喜欢上了戏曲里各种精美,尤其是昆剧。一个偶然的瞬间,我在做后期的时候,有了把戏曲摄影作品做成工笔画的想法,我想用摄影的手段和后期的制作,将精美的昆剧剧妆人物造型做出古代工笔人像画的效果。

好在有朋友的引荐,请来了昆剧造型老师,第一个模特当然是最近身的小伙伴,她是一名传统旗袍设计师,原本就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她的演绎下,我完成了第一批昆剧工笔画造像:一个是中国国粹,百戏之祖的昆剧艺术;一个是中国风,工笔画,人物造像;将这两大元素叠加后用于摄影创作,这是我在2017年的摄影语言。另一方面,身边的朋友从最初已经先人为主的“中国风追求素雅、极简、无就是有、少就是多”的理念,渐渐地接受我用相对浓重的色彩去体现昆剧剧妆之精美奢华,当然这个过程与我让画面更平面化、更线条化所付出的努力相关,正如我所期待的,大家的评论是:越来越好了……

美,没有极致,只有追求极致。

猜你喜欢

烟波水磨昆剧
罗周昆剧创作论
从零做起,创造与突破
为你写诗
九月
洮渭水磨概述
访浔阳楼
《牡丹亭》: 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牡丹亭》: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