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①
2018-09-10章丽琼
摘 要:近几年来国家致力于精准扶贫,而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的惠普金融,有效地满足了内生扶贫、均等扶贫、持续扶贫的扶贫目标。 在过去几年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惠普金融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和概念,梳理实践经验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完善提出了相关对策,总结出综合性的惠普金融体系建设的带规律性经验,以希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进步,帮助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 普惠金融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0(c)-037-02
金融是发展经济的核心要素,具备推动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差距、帮助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十分严重,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主要为了服务社会各阶层和各类群体,尤其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困难群众,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排斥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鼓励普惠金融的政策,此后又进一步通过《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服务对象,十八大后,“发展普惠金融”成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举措都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对精准扶贫背景下普惠金融发挥的重要作用的重视。以帮助增强金融排斥矛盾下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收益感。普惠金融如设立资金互助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的融资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普惠金融相比于城市金融其资金还是少覆盖面还是窄,并不能满足精准扶贫的要求,所以必须要重视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为农村群众建立起有效的金融服务。
1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和概念
普惠金融是金融排斥相反概念,主要是指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普惠金融体系即是为全社会各个阶层全部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有效的服务体系。我国的普惠金融坚持商业可持续、机会平等的原则,和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对象上具有一致性,所以要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完善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
2 精准扶贫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政策环境
普惠金融的对象是全部市场主体,这其中尤其强调小微金融的发展,并且给予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扩大了业务范围、吸收了存款、差别化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但是现如今很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非正规的小微金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实现需要经历注册基金长期积累直到变成小额贷款公司或者村镇银行等其他金融组织才能获得数额较大的金融服务,所以很难实现“惠”民。此外,我国对于信贷政策全国实施统一的执行标准,但是相比于贫困地区的金融供求还是存在差距,所以就会出现匹配不均的现象,所以现今的政策环境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还是需要打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2.2 专业人才
首先普惠金融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以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贫困地区普惠金融这一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从贫困地区搬到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因此锐减,比如作为农村重要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的专业人员的人数就呈下降趋势。就使很多金融服务在农村就很难实现,阻碍了精准扶贫的进程。最后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得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如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银行等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本地人且大多是大专以下的学历。缺少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使得贫困地区现代金融业务如家庭理财、个人消費、租赁业务、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发展空白。
2.3 信贷资金
普惠金融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现如今金融的信贷资金不足。精准扶贫开展过程中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且投入到普惠金融当中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据数据统计显示扶贫的小额信贷资金总额还不如财政扶贫资金的年总额,村镇银行的资金也并不多,农业保险方面作物灾害损失赔偿也并不是很充足。此外有学者实地考察发现有的贫困地区的涉农贷款的利率非常高甚至没有银行贷款,农民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生产积累、亲友之间借款、民间借贷、互助资金甚至高利贷等,资金是开展金融活动的基础,所以信贷资金的渠道缺少严重影响了惠普金融甚至精准扶贫的发展。
2.4 激励机制
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误以为金融信贷的资金扶贫是无偿的,就导致金融机构在农村方面的贷款的回收率低,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并没有专门的扶贫机构,绝大多数依靠政府的相关部门,而这些部门大多是被动地执行文件,缺乏扶贫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以及如第二点所说,缺乏有效的实用的信贷资金和产品。最后还缺少金融风险的分担机制,因为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获取抵押物困难,以及没有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补贴导致很多贷款公司并不愿意在贫困地区开展业务。所以必须要发挥惠普金融的作用,建立起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金融的潜力。
2.5 配套措施
贫困地区的基础金融设施比较落后经过常出现服务网点少、用户取款困难导致金融支付水平较低等问题,基础设施与精准扶贫的矛盾突出,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深入创新发展。二来贫困地区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相对滞后,信息数据库是构建信用体系的基础,但是很多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甚至都没有通电,这不仅影响了数据库的更新,甚至影响金融机构正常的网络化信息化办公,农户的资信状况很难掌握就很难建立起征信体系,进而会影响精准扶贫的进度。除此之外,还影响了交易融资平台的建设,导致土地承包、技术产权、住房财产、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等难以确认、房产土地林木等固定资产抵押、变现困难。农村的资源很难盘活,新的资源难以进入,这就阻碍了精准扶贫的进度。
3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策略
3.1 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央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性作用,给予用于贫困地区贷款、贴现等的存款储备金更多支持和倾斜,以增加普惠金融的资金投入,帮助开展和运作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战略之中,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创作条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此外还要放宽金融市场的管制政策,如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社会和民间资本,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创造更多贷款资金和渠道,消除金融壁垒。有关监管部门还可以适当放松管制条件,适当降低呆坏账核销、风险拨备等环节的要求,鼓励研发更多的扶贫产品,以及灵活上调下降存贷款利率,增加小额贷款机构的自由性。
3.2 注重人才的培养
央行可以联合人力资源部、教育部、社会保障部开展“精准扶贫万人计划”,有计划地向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时,要注重金融方面大学生的选拔。此外教育部还可以鼓励高校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组织学习金融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定期到贫困地区宣讲和帮扶。此外还可以组织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員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
3.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的渠道不能只着眼于财政支持,还可以通过合作性、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除了直接获取资金还可以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政策性的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发展精准扶贫的普惠金融。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至于农业保险,要对保险产品和保险模式加以创新,鼓励以股权、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作为保险资金,为贫困地区的生产经营创造兜底条件,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创造条件。
3.4 建立起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必须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强化参与到精准扶贫活动的主动性。贫困地区的政府可通过出台相关激励办法文件,给予金融机构资金补贴、贴息贷款等优惠。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风险补偿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分担不良贷款的损失,为金融机构参与到精准扶贫计划消除后顾之忧,提高普惠金融的扶贫质量。
3.5 完善配套设施
完善配套措施首先要加大投入,完善道路交通、通信、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增设营业网点和ATM取款机。推广使用网络银行、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完善基础的金融服务。配套设施还包括信息共享机制,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使用共享数据库、云计算等。为用户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实现数字化惠普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还要配合宣传活动,才能提高用户意识,通过开展“消费者权益日”“知识普及月”“法律宣讲”等宣传活动,提高用户的辨别、应用能力,使金融贷款及时偿还的观念深入人心,为精准扶贫减少阻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和农村的惠普金融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要对普惠金融重视起来,注意改进普惠金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改进和创新,总结出综合性的惠普金融体系建设的带规律性经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便利条件和发展环境,在农村普惠金融的长期作用下,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孟凡征,余峰,罗晓磊,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安徽省975户农村经营户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4(11).
[2] 刘明,刘震,郭蜂.山东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4(12).
[3] 师荣蓉,徐璋勇,赵彦嘉.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及其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西部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3).
[4] 王颖,曾康霖.论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J].金融研究,2016(2).
[5] 伍骏骞,阮建青,徐广彤.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学(季刊),2017(1).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院级科研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KY2018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章丽琼(1984-),女,汉族,浙江绍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