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摄影大众化与摄影技术发展的关系

2018-09-10朱晴

大东方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大众化

摘 要:摄影术从诞生至今,历经178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技术层面看,照相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结构到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的融合;感光材料同样经历了从银盐到胶片再到数码成像的演变;创作的手法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制作手法悄然兴起。

关键词:大众化;数码摄影;摄影技术;创作手法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伊始,纵观其发展,在最初的几十年中,摄影艺术一直被冠以“贵族艺术”这一称号。探究其原因,不外乎器材的难得、感光材料的昂贵、制作工艺的复杂等各方面的因素,由此,攝影术一直笼罩着一层梦幻而又高不可及的神秘面纱。在摄影术发展的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时期,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摄影术甚至与巫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摄影观念的角度出发,摄影不再是只有摄影师才能完成的复杂工艺和技术,摄影术逐渐成为普及度最高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一、器材发展在摄影技术的发展中起到变革作用

(1)摄影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记忆方式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保留影像,记录瞬间成为可能。人类记忆的载体不止有文字的描述,更有画面的佐证。在摄影众多的门类和分支中,纪实摄影以其独特的真实性和还原性成为人类记忆的独特方式。它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场景,既反映了当下,又为未来社会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同时具有“镜像”和“窗口”的功能。所谓“镜像”功能就是指人类可以通过它记录和观察自己,而“窗口”的功能就是指这种方式为人们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2)承载媒介的变化与发展

1839年,银版摄影法诞生,这也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但这种方法感光速度慢且成本高。直到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研究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自此,感光材料的胶片形式被固定。由于胶卷成本较低且便携性极佳,一经生产便真正意义上使摄影走进了千家万户,留下无数至今任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摄影佳作。但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CCD、CMOS的发明,传统胶卷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继柯达公司在2012年宣布停产胶卷之后,包括乐凯、富士在内的三大胶卷巨头相继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标志着一个胶卷摄影时代的终结。但是,胶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怀和社会记忆,且与数码成像相比较影调更细腻,所以至今依然有摄影师钟情于使用胶卷拍摄。

二、摄影技术的进步支撑摄影艺术的大众化发展

(1)激发摄影创作手法的多元化、丰富化

法无定法,无论何种艺术作品都是来自于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法和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摄影艺术亦是如此。现如今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日臻成熟,社会包容性的提高,当代摄影师们基于其对时间、空间、真实、现实、真理等的“后现代式”的不同理解,大胆地开创了摄影创作的多元手法,其中包括:戏仿、导演、剽窃、拼贴、物影……并且合理利用这些多元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将抽象的观念和思想融入其中,完成巧妙地艺术语言转化。

中国的后现代摄影思潮是随着国内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发展的,国内有一批摄影师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国内新思潮的影响,大胆创新摄影新形式,发出有着鲜明个性的呐喊。其中,观念摄影师马良用其充满晦涩戏剧性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摄影无穷的可能性。

(2)手机摄影使得全民转变 “业余摄影师”

手机的摄影功能在近20年的发展中提升飞速,伴随着其摄影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普及,民众对摄影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盐时代的摄影师为了能够呈现更精彩的摄影作品,常常要与暗房打交道,摄影大师亚当斯的黑白暗房技术至今仍一直被后人所研究模仿;到了胶卷时代,由于出现了冲洗、印象的服务,促使世界上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创作;直至今日,数码后期技术随着数码成像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摄影师可以根据自身创作的思路给作品以适当的后期调整。在手机摄影愈加普及的同时,在社会中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手机摄影是不严肃的艺术。纵观摄影术的发展史,严肃的是摄影师创作出的或符合或有悖于时代审美的作品本身,而不是对其创作设备的严肃。

三、摄影的大众化发展带来的优势及问题

(1)优势:摄影的民主时代来临

摄影术自诞生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观念的多元化,摄影从未像今天这样普及,用镜头记录社会、记录生活的风气蔚然成林。阮义忠先生曾在《摄影的美学七问》一书中如此论述,数码摄影改变的已不仅仅是光学和化学上的问题,而是艺术创作方法上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数码艺术的兴起,摄影从“照相”变为“造像”,然后逐渐演变成为无中生有的“虚像”或“幻像”,关于这一改变,不仅是影像的成像方式正以与原来传统摄影完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而且如何使影像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效果也成为摄影艺术家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2)问题:拍摄的便捷让摄影变得“廉价”

几乎随处可见的镜头和相机也使被摄者在面对拍摄时显得更加随意,拍照设备的不断升级使得定格瞬间的技术更加完美,然而一旦镜头的凝视被人所察觉,被摄者不自觉的伪装和表演便会显现出来,失去了本真面目。人人都希望留下最美丽的自己,可是一旦被这种态度绑架,镜头就像变成了一个具有攻击性的器具,这个假想的观察者便会侵入我们的生活。全民摄影的热潮愈演愈热,但是,如果摄影仅仅作为一种高度仿真的记录工具,那么摄影与艺术毫不相干。

世界全球化的同时同样带来了数字化,数字摄影的普及使人类文化和生存空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摄影行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摄影行业的大众化发展同样离不开摄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

[2]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朱晴(1994-),女,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摄影。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试论动画电影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