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样化史料透视课堂,用民生视角重构转型

2018-09-10杨国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生农村改革

杨国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认为,“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鉴于改革开放作为宏大的历史主题,本文以多样化史料重构课堂,引导学生从民生出发,体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进逻辑。十年动乱结束后,无论是短暂徘徊,还是思想迸发,围绕着“出路与出发”的思考,社会发展体现了布罗代尔“长时段”理念。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放宽历史视野,把伟人活动与十多亿民众的命运,看成一个时代的标识,着眼于领袖个人层面,从民生视角勾勒出近40年中国社会的巨变,“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2],关注民众生活与社會嬗变,从教学活动中感受社会变迁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一、依托主干知识,反映民生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置于首位,把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的成就放在中心,无疑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干知识,其特征是前因后果,层层递进。就本课而言,学生需要了解真理标准讨论,解放思想,为解决贫困、改善民生奠定了基础,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全方位改革,感受改革开放推动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社会转型。

回眸改革历程,基于民生视角,引导学生发现当代社会动态变迁的轨迹图:因何而变?以何来变?变革有何思考,变革仍在路上吗?民生视角既依托主干知识,又凸显转型之际的变革特征,而重心侧重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教学活动需要联系改革前的实际,贯穿生产关系,通过农村—城市—家庭多场景素描,让学生认识到从计划经济束缚下走出来,告别大锅饭时代的必然性,感悟同一时期全球经济变动大背景下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为什么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农村解决吃饭难题已成共识。某地生产一颗钮扣,卖遍全国都是五分钱,这说明工厂不计成本,不考虑市场,也不顾消费者需求,也意味着行政力量对经济的不恰当干预,城乡经济发展窘境,凸显出行政力量过多干预市场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大锅饭” 情结。

二、关注现实民生,呼唤社会变革

学生如何理解民生视角下的农村改革?

1978年,全国约有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只挣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李锦《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3]

重返现场,我们发现20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具有迫切性。而“数说历史”,着眼于农民生活的窘境,说明了当时吃饭困难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连串的贫困县数字,让学生感知贫困背后的辛酸,领悟民生改善的必要性。而领袖们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直面贫困的情怀也跃然纸上。因此基于民生视角,为改善民生,解决贫困而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于民生的农村改革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着一个传统大国从贫困走向幸福的华丽转身。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4]

改革开放前,城市企业僵化到什么程度?问题探讨:当时城市是什么状况?僵化呆板,近乎停滞,企业活力尽失。小时候听爷爷讲,那个时代,凭票证供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生活品,配额量又较低,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每个家庭只能精打细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品短缺,凭票供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各个家庭生活拮据,精打细算,勉强度日说明了哪些问题?

依据多样化的史料,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当时国家经济的贫困状况,进而思考改革如箭在弦的紧迫感。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国家经济情况这么复杂,遗留的问题如此多,是全面改革还是重点突破?学生面对着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因此基于民生视角,重构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看到“大锅饭”带来的弊端,又要让他们认识到城乡变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三、演绎民生路径,描绘变革蓝图

本课教学的灵魂是“民生与变革”,因此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变革路径如何行走?教师借助一些可视化史料,可以做些演绎与延伸。多媒体缓慢播放“小岗村民生变迁图片展”,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片中民生变化的细节,对农民日常生活变化与观看感受予以记录,课堂探究:小岗村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依据一系列图片,着眼于民生变迁,分析小岗村经济发展,并联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涵加以总结,突出分配制度“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魅力在于它发端于农村,农民容易接受,在租来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农场,符合当时现实需要。从贫困到自发再到自主,农民重新获得生产自主权,粮食增产,不再挨饿。

材料1:吴敬琏认为,“一大二公”把农民挖的得太苦,城乡分割,不能自由迁徙。

——吴敬链等《重启改革议程》[5]

材料2:根据林毅夫研究,农村改革对该时期农业的产出增长贡献突出。

——吴敬链等《重启改革议程》 [6]

材料3:“一部分人收益,而没有任何人利益受损,成为经济学上“帕累托改进”。

——吴敬链等《重启改革议程》 [7]

依据学生所看图片与材料1,思考农村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哪些权利?通过探究分析,可以得出: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还能自主支配剩余产品。教师接下来问:如何理解材料2这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回答,改革既改善了农民生活,又推动了农业进步。学生理解:只有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才能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依据图片与材料3,收益群体与其他群体并无冲突,农民用现实生活版的“制度经济学”,走出了平均主义的羁绊,重构了 “帕累托改进”。农村上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件了不起的事情。[8]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国有企业有许多优势条件,为什么它的改革却如此艰难?师生间的认知冲突在于“人们过分地迷信所有制”以及“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垄断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后,国有企业活力一度增强,民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低效浪费与市场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推动变革深入,引发民生思考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9],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片段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片段2:1989—1992年,争论焦点:计划还是市场。

片段3: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10] 。

如何理解“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从民生视角观察,可以引发哪些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东欧、苏联改革失败,中国改革的外部环境更加险恶,加上国内改革困难重重,改革无疑进入关键时期,民众生活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显得越发困难。课堂教学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经济手段而非本质,揭示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与新目标,并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要摆脱发展瓶颈,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形势倒逼改革,需要突破所有制方面的迷信,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转型。

齐迈克认为,中国改革成功,重要原因就是富有智慧的中国人不断突破禁区,并把一系列重大措施付诸实施。郑永年说,中国模式是一种混合模式。 [11] 韦森认为,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能保持35年GDP超过9%以上的年平均增速,这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堪称中国经济奇迹。 [12]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出现奇迹?立足材料并依据元认知,学生有的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有的从混合经济,还有的从人口红利角度回答。教师引导,如果从民生视角观察,还会有哪些因素?人口流动、城市化加速、市场逐利、改善生活等都是思考点。教师联系农村改革后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正是他们的跨地域、跨身份、跨文化流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13] 。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有农村经济改革的功劳,也有农民工的辛勤付出,他们走进车间,涌入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家庭消费力、促进了城市化等。

课堂上教师连锁提问,设悬置疑,阐释中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基于民生视角的激励引导,既演绎智慧又启发思考,不断营造师生围绕民生视角产生的“认知冲突” [14] ,激发学生探究为何改革不断走向成功,民众生活日益改善的兴趣。

当前,“中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强调国家作用,强调政府必须提高效率和消除腐败” [15] 。虽然有些农村地区土地荒芜,还有一些地方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民生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但是这正是中国深度改革的一些必要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都需要持续关注变革时代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教学活动需要让学生体验,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加民众福祉,且具有重要性,进而让学生感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语)。这将成为未来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本课从民生视角出发,运用多样化史料资源,以“变革与民生”为中心,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进轨迹,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民生问题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从学科素养目标与开放设问的维度,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国家、民族与民众的历史情怀,通过民生视角下社会转型的多角度思考,加深对当今社会变革的深层认识,努力成为社会转型与深化改革的时代建设者。

【注释】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前言第4页。

同上,前言第2页。

李锦:《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吴敬链,马国川:《重启改革议程》,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77页。

同上,第77页。

同[5],第87页。

杨金海,吕增奎,郭兴利:《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北京日报》,2008年12月29日。

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同[5],第66页。

同[5],第66页。

韦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因再反思》,《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

苏小和:《我们怎样阅读中国》,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1页。

王继平、王楚颖:《借历史剧梦回大唐,悟古人政治智慧》,《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

同[8]。

猜你喜欢

民生农村改革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