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一扇中外文化交融共赏的世界之窗

2018-09-10张成霞陈妮婧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留学生

张成霞 陈妮婧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靈魂。” 贵州大学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文化、体育、教学活动,为来校外国留学生和贵州大学的莘莘学子打开一扇共赏中外文化交融的世界之窗,增强了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欣赏感、对留学之乡的亲近感、对留学学校的归属感,深化了中外学生的友谊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文化 ;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3-0042-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3.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在国际上讲中国故事,往往都从讲中国文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生是主力军。

中国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新变化,“这个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在世界各地,学习汉语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趋势。在此基础上,汉语走向国际舞台已经是一个必然。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政府强化人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表现。我国既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拥有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当前,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可以说,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4]。

“当前,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教育国际化也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一股潮流。”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不再是大学校园中绚丽多姿的点缀,他们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5]。留学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在教育、科研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而且在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友华人士、扩大国际影响方面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留学生融入中国大学校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交融。留学生们成了沟通中国与外面世界的纽带和桥梁,传播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友谊和文化的使者。

近年来,贵州大学招收的外国留学人数和生源国别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国际教育学院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家庭”,特色独具、风采别样。国际教育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神圣使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了解贵州、了解学校。国际教育不仅要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管理,把留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文化情节,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熟悉中华文化、熟练应用汉语、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国际人才,还应利用留学生多元文化的背景优势,在学校营造国际文化的氛围,提升中国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国际文化交流,应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中外文化的完美结合。通过不断的探索,贵州大学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留学生中华文化情节的培养模式。

一、以语言文化教学为载体,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欣赏感

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使语言形式与文化信息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看,就是对所学汉语知识的“内在化”过程。对外汉语教学身兼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如何帮助学习者建构良好的中国文化印象,使之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交际能力,这是检验对外汉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姜元杰认为,文化渗透“不仅有利于培养起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掌握汉语用法的同时,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而早在1998年,刘乃叔便在其专文中指出:“语言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教学,而且文化因素的教学,是无处不在的,必须渗透到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要随机应变,见缝插针”。

所以,汉语及文化教学应首先利用好课堂,把握宝贵的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课堂时间,借助语言习得的过程,多角度多渠道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适度融入文化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寓教于乐,让留学生切身体会汉语的无限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开设“跨文化交际”“中国传统艺术与欣赏”“中国传统和民族体育体验”“中国地方民族文化欣赏”等课程,为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提供多元化平台,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认识、对待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奇感、认同感、参与感和欣赏感。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为依托,提升留学生对留学之乡的亲近感

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十分宽广。国际教育学院不仅利用课堂教学向留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中国文化,还充分利用了课堂外的时间和机会。一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兴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以中外节日文化的共性为基础。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期间举办踏青远足、纪念祖先、包粽子、品尝月饼、中秋诗歌朗诵会、秋游、包饺子、拜访中国家庭等活动,借此认识和体验中国的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敬老文化等;二是通过举办踢毽子、打陀螺、放风筝、跳绳、拔河、舞龙舞狮等趣味运动会,丰富留学生的课余文化、体育生活,增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学院的凝聚力,让各国青年学子尽情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更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尽情享受多元文化交流带来的乐趣。此外,地域文化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通过举办“感知贵州系列讲座”“贵州特色产业及文化之旅:茶文化——走进湄潭·品味茗香、酒文化——畅游神秘茅台·感受国酒文化、辣椒文化——探究老干妈美誉的秘密、山水文化——观黄果树飞瀑,赏织金洞奇景”,“‘我所了解的贵州知识竞赛”,“我的贵州故事”演讲比赛、“留学生看贵州征文、摄影比赛”,“我的留学中国梦”作文比赛、参加每年在贵州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观摩“贵州酒类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兴义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贵州新农村采风”等活动,在提升留学生汉语水平、增强留学生对留学之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的同时,提高贵州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以校内外物质文化环境为路徑,强化留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汉语的国际推广必然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则不仅包括了文化产物和文化习俗,更应该涵盖隐藏在文化产物和文化习俗之中的文化观念,以及文化观念与文化产物、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留学生的文化课程要将汉文化的传授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设计,就要充分反映出其自身特色,特别要重视体现中华文化、多元文化、共识文化、大众文化。贵州大学位于风景优美的贵阳市花溪区,拥有116年办学历史,校内校外的物质文化环境良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历史与当下的结合。例如,学校的中国文化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新校区图书馆、校史馆、侗寨鼓楼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校史馆、自然博物馆展示了学校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以及贵州奇异多姿的动植物资源;校内的各种雕塑、楼宇和道路名称都彰显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内涵及厚德载物的传统与传承。比如教学楼被命名为明正楼、博学楼、雅正楼等。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传递着文化的声音。学校附近的花溪民居、镇山布依族传统村寨、孔学堂、青岩古镇,包括花果园城市综合体的侗族风雨桥和鼓楼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体验之地。每年留学生开学典礼、中秋晚会都会在中国文化书院举行。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国际教育学院都会组织外国留学生到“孔学堂”参观,参加祭孔典礼暨“开笔礼”;特别针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举办“我眼中的孔子学院”演讲比赛,讲述孔子生平、各国孔子学院的发展、在孔子学院学习的收获等等,营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学习氛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留学生们不仅心情愉悦,而且实实在在感知到一种厚重文化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使留学生对学校和周边环境的了解深入心底,从而增添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以特色国际文化活动为舞台,培养中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让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零距离接触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培养他们在日益变化的地球村里的生存力和自信心,已成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是大学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高校推进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汇聚在“小小地球村”,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外学生共同的校园里碰撞、交汇、融合、发展。留学生不同背景承载的异域文化,汇成了学校奇异独特的国际化文化景观,他们的加盟无疑为贵州大学校园文化增添了色彩和活力。国际教育学院利用其特色和优势,通过举办“泼水节”,“国际文化节”,“国际美食嘉年华”,“中外留学生之夜”,“外国风情图片展”,“中外文化论坛”等活动,并利用图文及网络宣传,在校园里营造多元文化的氛围,拉近中外学子的情感距离,增进了解、开阔视野、和谐共生,形成尊重、了解、包容与学习不同文化、习俗的良好风气,提升师生国际化的理解和国际化服务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每年的四月,在校学习的老挝、泰国、柬埔寨留学生都会举办“泼水节”庆祝他们的新年,前来参与和观摩的中国学生络绎不绝。此外,国际教育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贵州大学国际美食嘉年华”。这项活动汇集多国特色美食,吸引中外师生,开辟中外沟通和了解的新鲜途径,让中外人民的情谊在舌尖上得到升华。各国留学生在广场上搭建富有异国风情和特色的展台,身着本国民族服装,现场为大家烹制美味可口的佳肴。与此同时,各国展台还有专门负责讲解的留学生,他们用洋腔洋调的汉语热情地为大家讲解各国美食背后的故事、介绍自己国家特色风物、推介展示各种饰品……让广大师生在享受地道美食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各国迥异的风土人情。举办“贵州大学国际美食节嘉年华”已经成为学校留学生活动的一个传统,成为中外学生交口称誉的国际文化活动品牌项目。

五、构筑中外学生互动平台,促进中外文化完美交融

在语言推广过程中,应重视跨文化或共通文化的对比和理解,而并非特殊的本国文化的单项灌输。为促进多语种交流,落实上述活动开展,国际教育学院还应借助有利的人力资源,构建一种“语伴文化”,即中外学生结成语伴,相互学习语言,并进行文化交流,各取所需,在玩中学,学中玩,重点提高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国际教育学院与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共同建设的“汉语实习基地”不仅为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院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同时也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结成语伴成为可能。与外国语学院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沙龙活动。比如,汉语角、英语角、日语角、韩语角,联合举办外语演讲比赛、外语技能大赛、中外学生戏剧表演、外语歌曲比赛等,为外语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学校每年都有在校生申请到世界各地做汉语教师志愿者,交换生到其他国家游学,国外的教学生涯和游学经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履历,拓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和教学交流,使他们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使者。

此外,贵州大学的学生社团充满生机与活力,聚集了一大批学识广博、才艺出众的学子。特别是像“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这样的社团,如果能与留学生结成对子,将是校园里中华文化传播的生力军。通过参与贵州大学书法协会、桃源诗社、小德云社、棋牌协会、武术协会、京剧爱好联谊社、历史文化协会、诗词学会、国学社、汉风府、桥牌协会等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将会使留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也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组建留学生志愿服务团,参加国际教育学院的日常管理;参加学校的学生志愿者服务,到社区或国际会议服务;为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服务;组成翻译小组,为学校举办的国际会议、短期交流团、来访嘉宾当翻译、当向导,都为留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提升服务能力的机会。

六、加强中国语言文化基地建设,促进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

加强当代中国及其文化的介绍,加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的介绍,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介绍,加强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介绍;宣传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宣传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贵州大学设立了贵州省HSK考试点,国际教育学院与本校文化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共建学生实践基地,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和相关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教学实习实践的机会和与留学生交流互动,促进文化交融的机会;学校还与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共建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为汉语课程设置提供咨询指导、“中国角”建设提供素材等,使这些学校的师生在本校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此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传播逐渐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兴途径。我们可借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网络远程汉语课堂,完成线上线下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的有效结合,可以跨地域跨时空介绍中国、宣传贵州,中国还可引进生源,与校友有效连接。同时,利用新媒体,在留学生招生宣传中融入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多彩贵州、爽爽贵阳、百年贵大,展现贵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使潜在留学生尚未踏上黔中大地,已对贵州有了初步的了解,产生美好的印象,增强留学贵州的意愿。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的根就断了,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也就没有了话语权。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这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不论活动形式如何,都是为了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以汉语国际推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为己任,以扩大留学规模和提升生源质量为要务,以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质量及水平为宗旨,以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国际教育活动为目标,突出国际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为来校留学生和贵州大学的莘莘学子打开一扇共赏中外文化交融的世界之窗。

国际教育要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好中国故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世界各国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1] 黄小希, 姜潇. 从十九大报告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EB/OL].新华网,2017-10-23.

[2] 景志红.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研究[J].人文高地,2015.

[3] 张广磊. 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教育问题探析[J].阅江学刊,2014(5).

[4] 陆俭明.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N]. 人民日报,2017-09-05 (08).

[5] 杨军红. 来华留学生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6] 王 词. 浅析国际汉语教育及推广中的文化因素[J].东北农业大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12 (3).

[7] 姜元杰.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语文学刊,2011(9).

[8] 刘乃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1998(2).

[9] 勇熠.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传播的方法[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10] 郑梅, 李晓鹏.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教学的探讨[J].大众文艺 (文化教育专栏),2015(4).

[11] 张建民.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中的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6).

[12] 施真珍,柳 戟. 云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研究[J].现代语文,2015(3).

[13] 王英. 校园“地球村”,文化“共生地”——浅谈构建来华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A].来华留学教育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3).

[14] 樊荣,彭爽. 汉语推广中的“文化融合” 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5] 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3).

[16] 崔希亮.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语言文字應用, 2012(2).

(责任编辑 赵广示)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and a nationality”. By conducting multiple forms and multifaceted cultural, sport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has opened a window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practice has enhanced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ffinity towards the hosting countr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for the university. It also deepened the friendship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猜你喜欢

留学生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十三五”回顾系列—首都高校的教育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俄罗斯留学生: 中国人的热情与开朗打动了我
勤奋的民族
勤奋的民族
使劲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