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面前可以做到豁达吗?
2018-09-10王一方
王一方
老子不怕非豁达,我心敬畏是升华
又是清明节,郊游踏青,追怀故人,也勾起一些平时不曾细想的人生母题,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死?现代医学为何无法抵达永生的境地?在财富和技术飙升的今天,难道就没有超越生死的解决方案吗?
永生社区的畅想
这些年来,危重医学的ICU生存境遇、器官移植技术、再生医学、克隆技术、低温技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各显神通,各种高技术应对不老不死的解决方案可谓捷报频传,衰败器官的修复与人工替代已经覆盖每一个系统,在实验室里,海拉(一种肿瘤)细胞可以有条件地不间断连续繁衍,细胞已经先于生命抵达永生。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贡献就是发现了细胞自我修复的端粒酶,延缓衰老已经不是梦想。如果克隆技术不受伦理羁绊,人人都可以在同一个世界里有一个克隆备份(诞生双/多重主体),既可以从中获得可替代器官,也可作为整体顶替原来(早天)的生命主体,或者将其思维、情感、人格模式变成认知算法移植到智能机器人的电脑芯片之蝇长期保存,定期复制,也就实现了所谓的“电子化永生”,此外,人机混合(生物+赛博)器官的研发可获得数倍于自然器官的疾苦、死亡的抵御能力,如果将这些技术叠加、组合,难保不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永生社区”。
2017年5月,中國出现首个人体冷冻保存病体的案例,肺癌晚期患者展文莲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由于丈夫杜军民的坚持,沉睡在-196℃的极低温环境下,等待未来其所患疾病可以治愈时,被唤醒、复活。据了解,实施人体冷冻手术价格不菲,需要千万级的资本,每年维护费大概50万元。这显然是富人们的专利。资助展文莲进行冷冻手术的山东省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贾森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富人选择这样的方式。
如同战斗机航母起降既需要弹射器,又需要拦阻绳,制止技术与财富冲动的是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因为长生不死对于这个新陈代谢、代际更迭的世界来说,某一个体或群体进入不老不死境地是不道德的,其破坏了世界进化的秩序,哲学家更没有随着技术、财富起舞,他们坚定地认定死亡的合理性,永生不在躯体层面,而在灵魂层面,所谓灵魂的飞扬,人类精神延续比肉身不灭更有价值。于是,生死豁达成为一份人生智慧。
什么是豁达,怎样才算活得豁达?
仅字面上解读,“豁”为眼界豁然,视野放大到生前死后,乃至人类进化的全程,来度量人与自然的演进关系,滋生出神圣与崇高、敬畏感与悲悯感,“达”为心灵通达、达观,能悟透人生的真谛,坦然面对并欣然接纳痛苦与死亡,无论遭逢怎样“无常”的生老病死境遇,都能找到命运颠簸的合理性,都能找到心灵的降落伞。
生活中,豁达有许多同义词,譬如解放、觉悟、撒手/放手、不执。但绝不是愣头青嘴里的“老子不怕”,它是由“害怕”到“不怕”,再到“敬畏”的心灵升华过程,如同高僧心中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心路历程。
在死亡面前,人人都会发抖,即使是见惯了生死的医生,赵可式在《医生与死亡》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位“体验颠倒”的医生故事。
他是一位德术皆优的大夫,50岁时例行体检时查出胰腺癌,系统接受放化疗,痛苦不堪,但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到病房为病人服务……穿越恶疾,体验完全颠倒,心绪十分矛盾。一方面他自知来日无多,希望多与亲友联系,更重视亲情友情的牵挂。另一方面,他希望以最有尊严的面目示人,当他被疾苦与治疗折磨时,他拒绝亲友的访问,以免让他们目睹自己虚弱与憔悴的病容。一方面他觉得身为医师,要始终保持职业的荣耀,时刻坚守在医疗岗位上,一直到生命的终点,如同战士死在战场上;另一方面,他又深感行医是一项高强度的劳作,会加重病情,而且自己的病容会被病人窥探,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会降低病人对自己的信任感。一方面他告诫病人要顺从、配合医生的治疗,严格遵医。另一方面,他自己却是一位不严格遵医的病人,对于主治大夫的治疗方案常常私自更改,并瞒着主治大夫。一方面他拒绝病人的安乐死请求,常以不合法来制止病人的思绪。另一方面,他在自己遭逢巨大痛苦时,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脱,打一针就睡过去。一方面他以院为家,认定病后就应该住到医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另一方面,他患病后害怕住进医院,一直要求回家治疗,并认为家才是天堂,医院太冷。一方面他常常鼓励病人要鼓起斗志与病魔抗争,自己一度也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劲头。另一方面,他常常感到赢弱,希望与命运求和,向死神投降(被死神带走)。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大夫豁达了吗?在我看来,他豁达了,没有在诊疗上死磕,没有情感、意志、行为上的虚韬,每一个举动都是穿越事实真相的意向(热爱生命),穿越意向(敬惜生命)的事实,直面真相,心系真谛,是一份没有科学(技术)主义的科学观,没有生理主义的生理(形神)观,没有神灵主义的灵性眷顾。实现了哲学上的正反合,便是大通透,大彻悟。
财富无法抵近豁达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虽然有些邪乎,但也不无道理。但在生死面前,钱能改变命运吗?
当人拥有了财富、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与福利时,会惯性地认为很多东西都可以驾驭、超越,甚至包括死亡这个人生大坎。如果死亡就像一条巨大的沟壑,大多数人会因为无法跨越而被动坠下去,但有了金钱和科技(滑翔机)的介入,一些人便不甘心这份宿命,而想要跨越。
的确,如今金钱可以买来各种生命替代与延续的技术,人们可以让垂死的生命延长,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大限,最终还是无法超越,甚至付出延长痛苦的代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交易是有条件的,还存在宿命的成分,譬如人类死亡有快死(几分钟的猝死)和慢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衰竭死)两个方式,如果是前者,有钱也帮不上忙,后者能花钱买时光,但基本是没有生命品质和尊严的时光,而不是青春时光,值得吗?应该细细掂量。
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和普通人一样,一方面恐惧、拒绝死亡,一方面又肆意挥霍生命,疏于健康管理,岂不矛盾。死亡和苦难一旦降临,不惜一切办法想要延长生命,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死亡观。钱或许能买来生命一部分的长度,但它买不来幸福,也买不来真正有品质的生命。
人体冷冻技术的出现给生命带来了各种可能性,但我们是否真的想透了要做这件事呢,是否想清楚面对各种因为时空错乱而产生的情况?假设展文莲在几十年后真的被治愈复活了,但那时她周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与她分享财富和快乐的爱人及亲人们,以及她的社会关系已经消失。到那个时候谁又认识她呢?她的儿子、孙子们可能比她还更老。这样的复活有意义吗?而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冰冻着了,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
就如电影《返老还童》讲述的剧情一样,男主人公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后越活越年轻倒着成长,最后活成了一个小宝宝。而他的爱人却从一个美丽的少女变成了老奶奶。导演想通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无法超越的,有钱能买来滑翔机,但仍然飞越不了死亡的沟壑,谁又能保证滑翔机不会在空中遭遇乱流而坠落呢?
这些都是生命伦理问题,人生就像底片,不能二次曝光,不然就会失色失真。人生多傲慢,有人恃才傲物,有人恃财傲物,在企业永续驾驭方面,也有不少人傲慢,认为自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影响股市升降,可以促使产品更新迭代,改变世界。但死亡是人生唯一的清醒剂,在死亡面前,回归凡人,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它是每个人无法改变的宿命,无论是国王还是乞丐,商界大鳄还是打工仔。所以,企业家们应该活在当下,面对死亡时,选择顺应、接纳。当直面死亡沟壑时,选择顺应,向死而生,寻求生命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