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安·兰德《理想》
2018-09-10苏林
苏林
刘晓村老师领读安·兰德的小说《理想》 ,获得了众多读友们的关注。
安·兰德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哲学家、一位公眾人物,她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甚至有人说,不了解安·兰德,就无法了解美国精神。
作为一名俄裔犹太人,安·兰德1926年移民美国后一直坚定地反对集权,赞美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强调个人意志。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她笔下的人物则更像是其哲学观念的代言人。虽然也有批评和反对的声音认为安·兰德有些矫枉过正,但她所产生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觑。安·兰德的小说作品并不多,《理想》最初也是作为剧本呈现给大众的。晓村老师也特意提到,从小说的悬念设置和情节推进来看,确实是剧本创作中非常常见的手法,同时在介绍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她也为读友们对比了剧本中相对应的改动之处。这样的改动一定有得有失,好在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两种版本的全貌,去做不同的思量。
小说中的女星凯伊·贡达深陷谋杀罪名的风波,先后投奔六个写信给她的影迷,他们是即将失去房子的老夫妇,有一朝得志的画家,有受到同行排挤的教士,有落魄的富豪,却只有最后那位无路可走的男孩,以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
在轮读环节,晓村老师把6位影迷的信单独节选出来,让我们在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内容之后看看这些或痴迷或倾诉的信件表达了他们内心怎样的情绪,对比他们最终的选择真是不胜唏嘘。安·兰德想借此表达的是什么?她在每个人身上安置了怎样的寓意?放诸自身,我们是否又能做到“知行合一”?在下半场的互动中,读友们的讨论涉及了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小说的内容出发,不同人物的“理想”和选择;其次是“理想”的含义和可实现的路径;最后是“理想”和自我的关系。前面五人大家虽然都各有看法,但对其言行不一都不难理解,最大的分歧是来自第六位影迷强尼·道斯。有人认为兰德的处理是冷酷的,甚至不无残忍,当然也是具有“兰德色彩”的,反映了兰德的价值观。也有人认为,强尼的死更像是一种为了理想的“殉道”,贡达成全这种理想也可能是出于本心。还有人认为,强尼本身就深陷自杀的抑郁之中,贡达可能仅仅是一个契机。
其实大家对不同人物的不同分析,正包含着对理想的理解。“理想”是什么?它是仅可存乎脑而不可实现的吗?我们以为的理想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对峙,我们有多大的勇气去追求?也许,理想就意味着艰难,要实现理想便要经过漫长而痛苦的等待,甚至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理想面前,有人退却、放弃,有人盲目、轻蔑,有人背叛、玷污,而强尼·道斯身上这一种陨落的上升则颇具有一种哲学的和宗教的意味。
很显然,凯伊·贡达仅仅是一个象征。正如兰德其他的小说,《理想》也写得相当客观。晓村老师在开场介绍时便说道:“总的来说,这部小说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试探。”现代小说往往不重故事的讲述,而意在观念的探讨,读之似在迷宫之中与高手过招,其中的多重含义与多种道路在一招一式间见分晓。方才还是闭锁的门,一场读书会落幕,望见天光破晓。
(作者系一起悦读俱乐部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