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经典、跟大师学如何思考

2018-09-10于殿利

新阅读 2018年5期
关键词:叔本华畅销书名著

于殿利

经典名著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名著,是因为它们从问世一直流传至今,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经典名著至少具备三种特性,即世界性、共通性和时间性。世界性是指它们是在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产生的,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的经典名著;共通性是指它们被全人类的读者所认可、接受和喜欢,因而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时间性是指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被淘汰或淹没。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经典名著有過这样的描述:“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经典名著的这三种外在特性是由其三种内在价值决定的,这三种内在特性就是我们为什么倡导阅读经典名著的根本理由。

其一是思想性。经典名著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不仅能极大地启发人的心智,还能引起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经典名著的思想性往往来源于对古代圣贤之书或原典及其所反映社会的深刻理解,这些著作要么是对原典的进一步阐发,要么是受原典启发而进行的全新创作,其内容可能更广博,思想可能更丰富,且内涵或意义价值一定包含着新的时代精神。

叔本华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30岁时写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他把伏尔泰、卢梭和康德看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在作品中经常引用他们论述和观点。叔本华的思想不仅极大影响到他的学生们,包括尼采,还影响到后世很多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叔本华被称为“伟大的意志主义哲学大师”。他认为:“阅读就是看别人如何思考。”“许多书本的唯一用处只在于向我们表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而我们一旦让自己听从其引导,就会拐入实在是不堪设想的迷途。但听从自己守护神的指引,亦即自发、独立、正确思考的人却掌握着能够找到正确路向的罗盘。所以,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枯的时候才可以进行阅读——而思想干枯甚至对头脑思想优秀的人来说也是常有的事而赶走消除自己的、具原始力度的思想,目的却只是阅读随手拿起的一本书——这样做就是对我们的圣灵犯罪。”“作者能否给予读者满足,关键之处总在于这位作者和读者之间在思维方式上能否形成共鸣。这种和谐共鸣越完美,那读者感受到的满足就越大。”“具有伟大思想的作者也就只能被拥有非凡头脑思想的读者所完全欣赏。”

叔本华思想对尼采的影响,是有很多故事可讲的。1865年,尼采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在莱比锡期间,他在一个旧书摊上偶然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尼采后来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亦译为《苏鲁支语录》)等影响后世的名著,他评价自己的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就连中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受到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认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思精而笔锐”。

近代学者张素民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阅读经典名著时就说:“我爱读名著的重要原因,是在名著的‘烟斯批里纯(inspiration)。名著是大思想家的杰作,最富于思想。用字造句,也非普通书可比。普通书只可增加信息而不能启发理智。外国的大教授与普通教授的分别,也就在此。大教授说话,是无精神,无条理的。但他杂乱无章的讲,句句有意义,句句足令人深思。普通教授是有精神,有条理的,而他所能供给你的,只是信息而已,但这也不过是我国人之所好。有些人欢喜 信息一类书,我个人是就欢喜思想一类的书。”

其二是价值取向。经典名著尤其是文学经典,往往具有催人奋进、激励向上的价值和意义。惩恶扬善、乐观豁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不惧挫折、戒骄戒躁……很多名人在阅读成长过程中,都受益于经典名著良多,他们对此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阅读是一种精神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再如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在感慨自己阅读经历时说:“老书其实也是当家的书,比如中国古典和外国古典、一些名著。我们还记得以前读它们时曾被怎样打动。那时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读老书上。这些书,不夸张地说,是时间留下来的金块。”之所以是金块,是因为它们有触及灵魂的东西,其对人的精神价值像金子一样珍贵。张炜接着说:“读一些老书,我们常常会想:他们这些书中的人物,怎么会为这么小的事件、这一类问题去痛苦呢?这值得吗?也恰恰在这声声疑问之间,灵魂的差距就出来了。我们今天已经没有深刻忏悔的能力,精神的世界一天天堕落,越滑越远。现在的书比起过去,一个普遍的情形是精神上没有高度了,也没有要求了。没有要求的书,往往是不能传之久远的书,也成不了我们所说的‘老书。”

其三是学科基础。每个学科的经典名著,包括文学名著,都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因此,它们是任何时代的学子们都绕不过去的书,都是他们的必读书。不读这些书,专业基础是万万打不牢的。这就像盖楼房一样,基础打不牢是不能指望其高度的。例如经济学,无论它具有多么强的现实性,多么急需解决现实问题,但高明和智慧的经济学家一定是从读经济史著作或经济学经典名著走过来的,即便不读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学原典,诸如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瓦罗的《论农业》和加图的《农业志》等,最差也要从奠基现代经济学基础的古典经济学鼻祖威廉·配第(《赋税论》等)、亚当·斯密(《国富论》等)和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等人开始读起。后来的约翰·M.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等)和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等)等人,都是必须要读的。弄懂以往经济和社会发展脉络,才能参透现实问题,才能洞悉发展之路。

再如军人和军事爱好者必须读的名著,从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和古罗马将军恺撒的《高卢战记》,到拜占庭时期普洛科皮乌斯的《战争史》、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兵法》和弗雷德里希·席勒的《三十年战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和《海军战略》,再到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以及恺撒、汉尼拔、拿破仑、華盛顿、戴高乐、隆美尔和巴顿等著名统帅和将领的传记,都是军事史和军事理论方面的基础必读书。

市面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图书市场也不例外。与其他商品相比,图书产品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风险,即书只有读完才知道好坏,而且“花花绿绿”的图书往往更具有诱惑性。这样的书有时可能会觉得很有趣,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营养。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中肯的警告,有的甚至不惜把自身的难堪经历和盘托出。他们对畅销书或时髦书表示了不屑和抵制,有的还以实例给出了具体而详细的剖析。叔本华告诫读者“别碰那些畅销书”,他说:“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因为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所以作家们就局限于时髦和流行观念的狭窄圈子里,而这个时代也就越发陷入自己的泥潭之中。”叔本华对时髦的劣书给予了无情的抨击:“正如衣冠不整暴露出了并不尊重自己周围的人群,同样,草率、马虎、拙劣的文字,表明了作者并不尊重他的读者。拒绝阅读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对作者合情合理的惩罚。”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告诫读者,读书不能赶时髦。他说:“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尝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他还说:“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当今的青年才俊,在阅读畅销书方面也颇有心得。例如,“80后”新锐作家采铜告诫读者要警惕畅销书:“阅读的选择很重要。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畅销书要警惕。当然不是说畅销书都不好,畅销书里面当然有很好的书,但也有很水的。我把很水的畅销书分为美式畅销书、日式畅销书和中式畅销书。美式畅销书以格拉德威尔的书为代表,就是本来一页纸能说清楚的道理,填充了很多案例后,硬生生撑起一本书。日式畅销书的特点,不是讲道理,而是从一个点出发,快速繁殖似的,生造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概念,比如做某某事的N种方法,但每一种讲得都不透彻。还有一种中式畅销书,不是讲道理的,也不是讲方法、讲概念,而是讲情怀,把你的心灵扰动起来,给了你一些慰藉,就成功了。

不是说这些书不好,它们里面也都有营养的,也可以读,只是从一个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说,这点低密度的营养还远远不够,而且可能有些不是营养是反式脂肪酸。举例来说,‘一万小时理论经过畅销书的渲染在国内变得尽人皆知,甚至被奉为金科玉律。可是畅销书里讲这个理论,只是二手解读,经过转化加工包装的,它是不是这么可信呢?不一定。我曾经就专门查过相关的英文论文,发现这个理论在学术界争议不少,有些论文里就说,他们自己的研究发现,有些人只要3000个小时就能成音乐家或者棋手,所以一万小时这个数字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者的阅读选择。他要去读那些思想源头、知识源头的东西,读第一手材料,不要读来读去都读那些二手贩卖的东西。这种精神就是“采铜于山”,也就是我的网名的来源。所以,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小建议给大家:“想想你手头的这本书是作者一手的东西,还是二手的东西,这对你们甄别好书很有帮助。”

张炜则对自己的阅读做出了这样的反思:“我们接触到大量的人,也包括自己,某一个阶段会发觉阅读有问题,如读时髦的书过多,读流行读物,甚至是看电视、杂志、小报太多。我们因为这样的阅读而变得心里没底。还有,一种烦和腻,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感,都一块儿出现了。总之对自己,对自己的阅读,有点看不起。”“如果人到中年还不停地追逐时髦,大概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在提醒读者要警惕甚至远离畅销书或时髦书时,还有不在少数的人直接对虚构类的小说等,亮起了红灯。他们认为虚构的东西往往很肤浅,对滋养思想无益;虚构的东西不似历史或人物传记那么真实,那么给人启迪和激励;虚构的东西很玄幻,有时还会对人产生蛊惑的不良作用。宋代理学家、“二程”之一的程颢说:“世有以读书为文为艺者,曰:为文谓之艺,犹可也;读书谓之艺,则求诸书者浅矣。”清人张履祥说:“书籍惟六经诸史先儒理学,以及历代奏议,有关修己治人之书,不可不珍重护惜。下者则医药卜巫种植之书,皆为有用……至于异端邪说淫辞歌曲之类,害人心术,伤败文俗,严拒痛绝犹恐不及,况可贮之门内乎?”清人朱用纯阐明:“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读这些书必大有益处,“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孙”。而其他书未必有此效果,“尝见人家几案间,摆列小说杂剧,此最自误,并误子弟,亟宜焚弃,人家有此等书,便为不祥;即诗词歌赋,亦属缓事。”

古往今来的名人们对待文学书的态度,我们肯定不能全盘接受,但我们可以理解他们主张的精神。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我认为有三点需要好好把握:其一,文学书不仅可以读,而且必须读;其二,要首先选择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其他文学书谨慎选择;其三,不要只读文学书,甚至沉湎于小说中而不能自拔。

(作者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猜你喜欢

叔本华畅销书名著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英国畅销书排行榜(2018年4月17日)
人为什么会无聊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英国畅销书排行榜(2017年9月23日)
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毒舌男”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