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弹元勋郭永怀和夫人李佩的世纪传奇

2018-09-10侯朝阳

世纪风采 2018年5期
关键词:郭永怀

侯朝阳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郭永怀与李佩,是两个在中国科学界响当当的名字: 一个是著名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一个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68 年12 月5 日,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因大雾失事, 不幸遇难。

20 年后, 李佩将先生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埋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楼前的郭永怀塑像下。她说,郭先生从未离去, 就在力学所, 在她身边。

2017 年1 月12 日,99 岁的李佩因病逝世。依据她的遗愿,力学所将这对伉俪的骨灰合葬在一起, 在分别了近半个世纪后,他们终于永远相守于此了。

宁可不出国, 也拒绝日本签证

1999 年9 月18 日,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或追授)23 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是23 人中唯一的烈士。

1909 年,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 郭永怀从小放牛拾柴,9岁才上学。他成绩一直拔尖,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学校里有一些学生嫌郭永怀土气,不屑与他为伍,而郭永怀则与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寒门子弟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他们平时相互切磋砥砺,周日聚会交流汇报学习心得,数年如一日。

1931 年, 郭永怀升上本科后攻读物理专业,1933 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 年毕业后,他被著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他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 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1938 年春,他前往西南聯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8 年夏天,中英“庚子赔款”留学委员会准备举办第七届留学生考试,数千名学生闻讯而至。其中,力学专业只取一人,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的总分都超过了350 分,三人破例被一同录取。可当他们从上海登船出发留学时,却突然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签证,上书“允许在横滨停船上岸游览”。为捍卫民族尊严,同船的22 名留学人员当即下船。经此波折,直到8 个月后,郭永怀才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洋装穿在身,心是中国心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700 公里。可是,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约每小时1200 公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飞机受到阻力剧增,支撑飞行的升力骤降, 舵面失灵,头重尾轻,甚至机翼、机身发生强烈震动。人们称这个跨声速难题为“声障”。郭永怀决定选择这一难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1941 年5 月, 郭永怀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与钱学森、钱伟长成为同门师兄弟。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郭永怀经过4 年多的辛勤研究,终于在“跨声速难题”的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许多名校和企业都来聘请他。郭永怀选择了去动力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康奈尔大学,参与创办航空研究生院。美方给了他一张表,上面有一项选择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虽然不同意就会失去涉密研究资格, 郭永怀仍毫不犹豫地填了“NO”。

一次, 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作学术报告,他渊博的学识、修长的身材、谦逊的风度吸引了前来聆听的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留学生李佩。

李佩谈吐文雅、举止娴静、服饰得体,也引起了郭永怀的注意。

由于都喜欢古典音乐, 两人越走越近。

1948 年春天, 他们在纽约州小城绮色佳市市政厅结婚,市长亲自主持了婚礼。他们住在绮色佳市中心的一幢三层花园别墅, 步行15 分钟就可抵达著名的绮色佳瀑布, 周围有博物馆、图书馆、咖啡馆和中小学校。李佩将家布置得温馨舒适,他们在晚餐后一起喝咖啡、听音乐、散步,招待朋友、同事和学生,生活富足而又宁静。

回国献身核事业

1955 年, 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钱学森便马上回国。美国移民局派人劝说郭永怀,得到的回答也是要回国。郭永怀回国意图一显露,他家附近突然就多了许多陌生人出没。

1956 年,威廉姆·西尔斯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为送别郭永怀举行野餐会。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投进了炭火堆。

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此举是为了不让移民局再有借口阻止他回国。郭永怀说:“为了回国, 我早已把重要资料记在脑中。”回国后,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1959 年6 月,苏联单方面突然致函中国,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 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

1960 年3 月的一天, 钱三强来找郭永怀,两人在书房足足谈了三小时。原来钱学森把郭永怀推荐给了钱三强,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

正是这一次拜访,使郭永怀的生命和中国核武器工业永远联系在一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1961 年,郭永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中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郭永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瀑法为主攻研究方向” 的思路。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

爱情从古典音乐变成国家机密

从那以后,郭永怀与妻子李佩的爱情再也不是泛舟观景和聆听古典音乐,而是严守国家机密。对郭永怀为何突然忙碌起来,他们俩一个从不讲,一个从不问。李佩多年不知丈夫何时出差,何时回来,出差去哪里,干什么事。郭永怀一离家,丈夫对李佩而言就变成了一个个信箱号码。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郭永怀和钱学森等一起开心地喝酒, 此时李佩才明白,这些年丈夫经常离家是为国家承担着历史重任。

1963 年, 国家决定把核武器研究队伍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 多米的高原地区, 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 摄氏度。加上缺氧和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得了营养不良和高原浮肿,50 多岁的郭永怀因此而变得满头白发。

1964 年10 月16 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 年10 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 月17 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架起他,送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他太累了。

1968 年10 月3 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968 年12 月4 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 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5 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准备降落,却在离地面400 多米的时候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 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在飞机失事的现场,当接機的卫兵们找到紧紧抱在一起的两具尸体时,当场就跪地痛哭起来,那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当把他们分开后,两人紧贴的胸部掉出一个完好无损的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这是从青海试验基地带回北京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20 天后的12 月25 日,中央授予郭永怀和牟方东“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学娜拉出走的富家大小姐

郭永怀是农家孩子,李佩却是京城的富家大小姐。李佩的父亲李保龄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生,回国后在开滦煤矿做工程师。1917 年出生的李佩是家中长女,在北京一座花园洋房中长大。

1936 年,19 岁的李佩从北京“四大教会名校”之一的私立贝满女中毕业,同时考上了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父母要求她必须上女子文理学院,反对她读男女合校的北大和燕京。最后,双方妥协,她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系。

七七事变爆发后, 北京沦陷,大学停课,父母将家搬到了天津租界。1938 年初,李佩在天津女青年会排演的戏剧《娜拉》中主演娜拉。演出后不久,她和两个女同学一道借钱买了3 张船票,学娜拉不辞而别,远赴昆明西南联大。她离家当天,不仅“偷”走了家里的全部现金,还给父亲留下了一张500 大洋的借条。她的出走,让挚爱她的父母十分心痛,多年后家人仍然对此不能释怀。

在西南联大,李佩曾任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这是当时的进步协会。她以同情弱者的善良天性, 办起工人夜校、福利社、图书馆与托儿所,帮助当时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改善生活,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1945 年9 月,李佩作为朱学范的助手,一同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工联成立大会,并设法帮助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获得了参会护照。1947 年2 月,李佩被选送到美国留学。

国际荣誉、卓越能力、杰出贡献、渊博知识、坚韧精神、优雅气质、美丽装饰,李佩活出了女人在那个时代所有的风采。

1945 年11 月,李佩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并在大会发言,首次在世界性大会上发出中国妇女的声音,之后还被选为大会执行理事。1951 年,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主任请李佩上中文课,学生都是从美国国务院挑选出来,以后准备派到亚洲地区做外交官的人才。李佩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水平赢得了一片赞誉,该校航空研究生院院长威廉姆·西尔斯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大学里有一位超凡脱俗、极富魅力的卓越女性———李佩。她的英文水平正如她的中文水平,近乎完美。”郭永怀留给李佩的最大遗产就是“爱国精神”。由于在国外生活9 年,“文革”中李佩曾被错误地怀疑为特务。但她没有因受过委屈而减少丝毫对国家的爱。

郭永怀回国时说过,中国当务之急是为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知识而培养人才。李佩始终把丈夫的话记在心里,把支持改革开放和为国家培养人才当作自己践行爱国理念的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后,60 多岁的李佩如同青年人一样劲头十足。她是复苏中国英语教学的先行者,被美国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78 年, 李佩受命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在“托福”等英语考试还没有在国内正规开展前的一段时间内,美国许多著名高校只要看到李佩在申请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鉴定书上签字,就视为通过。见应用语言研究生班教学人才匮乏,李佩就冲破阻力找到一些当时被埋没在民间的英语人才从事教学工作,其中有被称为英语学界“北许南葛”的著名翻译家许孟雄。被李佩请出山后,许孟雄成为邓小平1979 年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她也是最早聘用外籍教师、把“托福”试卷带进中国的人,在美籍外教的帮助下,她开创并推动中国自费留学制度———申请助学金留学,即留学生承担某些助教或助研工作获得助学金。作家姚蜀平曾拟文赞道:“李佩此举在当代中国留学史上功不可没。”1980 年, 李佩参与李政道创立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当时国内没有“托福”和GRE 考试, 李佩与李政道密切合作,她负责按国外英文要求出题考试,由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到1989 年该项目结束时,共帮助915 名中国优秀物理研究生赴美留学。没人数得清,包括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内的当今著名科学家中,有多少人曾是她的学生。

1987 年退休后, 李佩发起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为所在社区的老人组织医疗保健讲座和咨询,提供义诊等各种便利。她每周还给老人们上两个半天的英文课,开一个下午的讲座。

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

湍流是郭永怀研究的一个内容,李佩的内心则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得知丈夫遇难当晚,51 岁的她神情凝重却没掉一滴泪,只是站在自家阳台上望着远方的蓝天,好几个小时没说话。

1997 年, 李佩80 岁时,她和郭永怀唯一的女儿郭芹不幸病逝。办完女儿的后事,她默默收藏起女儿小时候玩的布娃娃,几日后仍像平常那样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上英语课, 只是声音变得沙哑。从此,失去两个亲人的李佩独自住在中科院“特楼”,但李佩并不感到孤单,有许多事等着她去做。

1998 年, 李佩开始创办中关村大讲坛, 到2011 年总共举行了600 多场讲座。请来的主讲人都是各个领域的大腕人物,却没付分文报酬。从讲座主题到最后时间确定,李佩要打几十个电话,她还亲自在中关村四处贴海报。到94 岁那年办不动了,她就开始组织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先生, 每周开小型研讨会。她还张罗着在小区内收拾出供老人们读书下棋的地方。91岁时,她历时3 年整理钱学森海外学术文献,在94 岁时主编《钱学森文集(1938-1956 海外学术文献)》中文版,98 岁时还在参加学术活动。

2003 年,李佩将丈夫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了中国科技大学。该奖章直径8 厘米,用99.8%纯金铸造, 重量为515克。她又先后将个人的全部积蓄,分别捐给中科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各30 万元。没有任何捐赠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电费账单一样平常。凡是社会上有需要捐钱的事,她从没犹豫过。

早年中科大研究生院要评李佩为教授,她竟然拒绝,理由是自己没有著作, 不配当教授。

后来,院领导一再坚持,说编辑和翻译系列也可评高级职称,她才接受。几十年里,无数协会想请这个上层社会关系广、能量超大的老太太当会长,都被她一口拒绝。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的学生,他说自己一生中“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是李佩先生。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可使一个人人格完善。如果一个教育者只是传授知识,那只会使人‘从小硬盘变成大硬盘”。

如今,这位跨越了百年历史的老人走了。2017 年4 月5 日清明節,郭永怀与李佩的合葬仪式在北京举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遗照上, 两位先生淡淡地笑着,望着他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猜你喜欢

郭永怀
弘扬科学家精神 凝聚筑梦力量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发展纪实
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为祖国做最后的贡献
郭永怀·告女书
为祖国作最后的贡献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星光闪耀 爱在天际
不幸坠机拼死保护机密资料
两弹元勋郭永怀
早逝的“两弹一星”元勋